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 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班级: 姓名: 小组: 学号:【学习目标】1.理解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同一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2.理解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矛盾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3.理解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思维违背排中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4.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5.理解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与科学思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2.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3.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4.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间的关系5.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与科学思维的关系【基础感知】结合提纲提示,认真阅读课本10-13页内容,使用双色笔勾、画、圈、点、注。第一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同一律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2)内容3、同一律的要求4、条件性第二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遵循矛盾律的理由矛盾律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2)内容3、矛盾律的要求第三目: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排中律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2)内容3、排中律的要求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5、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深入学习】《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迁移运用】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思考: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练习】1.爱因斯坦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B.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2.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的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这位小伙子( )①违背了矛盾律 ②偷换概念③违背了同一律 ④违背了排中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2年以来,西方某些政治经济势力伙同媒体极力矮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大肆鼓动西方企业“与中国脱钩”;同时又大谈中国经济的重要国际影响,炒作所谓“中国经济拖累世界”。上述论调脱离客观实际,暴露出西方一些政客的零和思维。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上述论调( )A.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B.违背了同一律,故意混淆概念,转移论题C.违背了排中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D.违背了矛盾律,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4.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要求的思维,下列表述中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的是( )①新闻标题:李晓霞能不能拿下这一局,是中国队战胜日本队的关键②人物讲述:他出身贫困,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他后来考上了大学③征婚启事: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史不限④表彰大会:大会将表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5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他今年已满 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6.在刑法中,“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确定负不负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用“正当防卫”代替“防卫过当”以逃避责任。这违反了逻辑思维要求的 ()A.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7.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④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一位青年满怀信心地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呢 ”青年无言以对这位青年为什么会无言以对 ( )A.他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他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他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他不能理解爱迪生的话9.爱因斯坦说:“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同一律,偷换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10.俄乌战争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限制俄文艺作品演出,甚至有个别大学还禁止讲授俄专家的作品。针对西方时做法,中国外文都友言人提出质疑西方政客常常说“文学无国界”“音乐无国界”,这些作家、音乐家何罪之有呢 从逻辑学角度看,西方国家的做法 ( )①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④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下列对甲、乙两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乙违反了辩证矛盾要求,没有看到矛盾刀方的对立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有人认为,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对这一观点是否合平逻辑,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承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符合同一律 B.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违反排中律C.在对立的论断之间持有“两不可”的态度 D.思维同时否定了两个论断,遵循了矛盾律1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排中律的是()A.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C.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D.对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加以反对,例如工作经验就不应该反对14. 甲、乙、丙、丁、戊、己六人在一起讨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问题。甲说:“只有党风好了,社会风气才能好。”乙说:“即使党风不好,社会风气也可能好。”丙说:“只要党风好了,社会风气就一定会好。”丁说:“即使党风好了,社会风气也不一定好。”戊说:“甲、乙、丙、丁四人的观点,我都同意。”己说:“甲、乙、丙、丁四人的观点,我都不同意。”戊和己的话是否合乎逻辑 为什么 答案【深入学习】答案:卖兵器的楚人之所以“弗能应”,乃在于问话者子的问题揭露了其论断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所包含的逻辑矛盾。卖兵器的楚人前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盾是坚固的,没有东西可以戳穿它”,后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矛是锋利的,它可以戳穿所有的东西”。这两个论断包含了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此矛不能戳穿此盾”。【迁移运用】①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一个图形是方的就是方的,是圆的就是圆的,因为“方”和“圆”这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不能同时里呈现在一个平面的图形上,“一个图形既是方的又是圆的”这个论断违反了矛盾律,属于自相矛盾。②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鸣”是外在环境描写,二者形成了辩证的统一。③不是自相矛盾的。这个论断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能力又总是有限的,无限是相对于有限来讲的,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讲的。这一论断体现了辩证矛盾。④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这几周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中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说明很累很难敖过去,“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说明很轻松很容易度过,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练习】1-5 CCABD 6-10 BBBCB 11-13 CCC14.解析:由题干可知,甲和乙的话丙和丁的话分别存在不盾关系。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此甲、乙两人的话必有一假,内丁两人的话也必有一假。戊同时断定他们的话为真,违反了不盾律。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不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乙两人的话必有一真,丙,丁两人的话也必有一真。已同时断定他们的话为假,违反了排中律。答案:甲和乙的话和丁的话分别存在矛盾关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戊同时断定为真,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不盾”的逻辑错误。已同时断定为假,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