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

资源简介

《鸦片战争的烽烟》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基座有八块浮雕,分别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八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右图是其中的一块,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课标要求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故事”,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本身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能看懂浮雕当中的内容。正确答案为A。
2.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开始了。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开始。正确答案为B。
3.鸦片战争期间,在虎门英勇抗敌,最后战死在炮台上的是(? ????)
A.林则徐????? ????B.郑和?? ????????C.关天培? ????????D.郑成功
【解析】课标要求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故事”,属于识记层次,该题要求学生对关天培在虎门英勇抗敌进而战死在炮台上有一定了解。正确答案为C。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争取外交平等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理解英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急需打开海外市场,而中国地大人多却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于是,英国处心积虑地通过各种手段想要打开中国市场,“鸦片走私”为它找到了突破口。所以,A.保护鸦片贸易,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不是根本原因,B.割占中国领土并不是它的目的,D.争取外交平等与题意完全不符合。正确答案为C。
5.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委曲求全? ?????B.军事指挥出现失误
C.战争准备很不充分? ?????D.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综合把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尤其是根本原因。ABC均是中国失败的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才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而正确答案为D。
6.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以它为始,中国在随后的屈辱岁月中,被迫签订了ABD等不平等条约。正确答案为C。
7.你知道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北而南依次是(? ?????)?????? ?
①广州? ?②厦门?? ③福州?? ?④宁波?? ⑤上海?? ⑥南京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⑥⑤④③②???? ?D.①②③④⑥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不仅要求学生识记五个通商口岸的名称,而且要求学生利用地理方位进行记忆。正确答案为B。
8.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即指(??? ???)
A.五口通商?? ?B.开设工厂????? C.招募华工出国?? ???????D.协定关税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考查学生对条约原文的识读能力,只要抓住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饷费”“ 均宜秉公议定”,便可得知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所以正确答案为D。
9.《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②封建经济消亡;③使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影响”的理解。可以用除法来做此题,《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原来封建经济占主导的中国,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但这并不意味着封建经济的消亡。正确答案选D。
10.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的巨大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摘自网易博客《琦琦的日记》)
阅读《七子之歌·香港》,回答问题: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1)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
(2)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香港地区有哪些举动?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1)香港、中国、英国?
(2)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
(3)该诗表达了作者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该题通过阅读《七子之歌》,以香港岛为切入口,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爱国情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两则材料共同出自谁的话?结合材料一,说说他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
(2)请看材料二,他为“国家生死”进行了哪些斗争?
(3)你怎样评价他?
?正确答案:(1)林则徐。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对国家而言,损失兵力和钱财。
(2)①上书给皇帝,要求严禁鸦片;②到广州查禁鸦片;③组织虎门销烟;④加强海防。
(3)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解析】课标要求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故事”“恰当说明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属于识记、理解、感受层次。本题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林则徐的原话能基本读懂,熟悉林则徐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正确评价林则徐。
  三、综合探究题
  (改编自2010乌鲁木齐中考政史合卷──历史部分)
图一割占香港岛示意图
图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一的内容是出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属于识记、理解层次,此题要求学生能从香港的变化,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性。而且,此题最大的特色是以图说史,更形象,更直观。需要学生综合把握时间跨度大的事件的前后联系。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一)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故事。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二)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因何发生,为何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从中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并分析其分败的原因。可指导学生选择某一主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辩论。
3.根据教学进程,选择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组织学生讲述其生平业绩,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
一、教学目标
1.列举鸦片危害,描述林则徐禁烟相关史实,学会正面评价林则徐禁烟作用。
2.通过信息获取、比较、整理,区别英国发起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复述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关天培壮烈殉国事迹,解释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4.列出《南京条约》内容,判断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通过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归纳等活动,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此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深刻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体验,初步形成历史发展危机意识。认同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报国情操,初步树立国家发展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战争失败和条约签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板块式教学设计策略。以逻辑顺畅的四大板块紧扣主题,设计教学流程。
2.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的史实,设计思辨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系列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演示讲述法。在战争概况板块中运用,省时高效。
5.学习策略:自主阅读、生生合作、探讨学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讲述:蚂蚁伸腿绊倒大象是个笑话,但在19世纪中期,类似的情景却真实的发生,那就是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出示相关材料,设问导入课题:英国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看似小小的英国会击败庞大的中国?战争的失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将通过《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来解析这些问题。
?
?
?
审视当时中英之间国土、人口、战时兵力投力的材料,对比战争结果,产生疑问。
?
?
?
差异的悬殊与结局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疑惑感,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战争缘由
英国为何发起这场战争呢?
1.让学生带上述问题自主学习书本88页第二段至89页正文第一段第一行。学后,问:中国称之为“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与鸦片有什么关系?
2.讲述:英国人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这又是为何呢?出示两则英国史料,问:以上文件揭示英国发起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问:有人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这一观点你认同吗?说说理由。
在识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后,追问鸦片战争的性质。
4.问:林则徐查禁鸦片,毕竟给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底做得对不对?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国际禁毒日等材料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阅读课文,运用书本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英商走私鸦片,受到中国抵制。
解读两则史料,推断出英国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做出判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
回答并做好笔记。
做出判断,运用书本内容以鸦片的危害来说明虎门销烟的正义性。在此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此方法可简化鸦片危害这一学生已有知识。
前三问题紧扣战争缘由,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通过书本知识学习、材料解读和问题辨析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出鸦片的危害,并获得情感体验和形成态度价值观。
(二)战争概况
教师指“战争形势图”,配合相关图片和文字,演示与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将关天培的事迹融入过程中。
?学生提炼该事件中的重大历史要素,做好笔记。感受关天培的英勇。
演示和讲述,可节省时间。图文配合,学生可更直观了解战争概况。
(三)战败原因
出示海军实力对比、陆军士兵装备对比和政治管理军事指挥三则材料,要求学生概括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提升。
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概括说明中国战败原因。
铺设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史料是为了更直观并有说服力。该史料支撑学生深入挖掘战败根源。
(四)战败影响
1.出示《南京条约》内容及附约领事裁判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
2.要求学生同桌合作,选择其一,研讨影响。
3.在学生汇报影响的基础上追问该条约的性质。
4.设问:英国通过开埠通商和降低关税的条款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加大贸易往来。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什么具体影响呢?出示史料(以上海为例:进口洋布对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农产品大量出口,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
5.问:该条约签订后,中国在政治地位和社会经济结构上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为:政治地位半殖民化,经济结构上半封建化。
6.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性质的战前战后比较,告知史学界主要依据此,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史,之后称近代史。用年代尺使之直观化。
7.概括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
?阅读学习条约内容,做好简要笔记。
学生合作研讨汇报影响,并得出该条约的性质。
?
解读史料,回答问题,理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
?
学生根据本板块所学知识进行综述。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
??
学生做好笔记。
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合作探讨汇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具体影响。进一步可抽象出条约的性质。
第4环节挖掘以上海为例的史料是为了更好地突破半封建化这一影响难点。
?第5、6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提升。
第7环节为概括总结影响而服务。
?
课堂小结
(5分钟)
1.指板书叙述本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摘取板书中片断对应说明战争缘由、战争概况、战败原因和战争影响。
2.以设问结束课堂: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会满足已得利益吗?中国面对工业文明的大潮,是否能像日本那样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进行对应说明,回顾本课要点。
?产生问题,带着疑问和预测离开课堂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梳理本课知识,建构知识系统。
两问启后,并呼应本单元的课题扩展思维视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模式,战争缘由→战争概况→战败原因→战败影响,环节紧凑,扣准战争主题,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板块设计详略得当,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即本课重难点之处,设计多个教学环节,运用数个教学策略进行突出和突破。而战争的经过和战败原因在环节和策略上则相对节省。
(2)教学策略运用灵活有效。导入处以差异的悬殊与结局的反差设置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结尾处以疑问扩展学生思维视觉,启后同时又呼应时代主题。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呈现直观、有说服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史料,创设层次性、开放性、思辨性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书本阅读、史料解读,释疑答问、归纳整理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3)本课教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如半殖民地半封建,对于8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颇有难度。特别是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半封建化,是本课教学中最难以处理的点。本设计抓住半封建化主要表现为自然经济解体,于是以上海为例,挖掘相关史料,同时简化了表述,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设计在与他人横向比较中相对成功。
2.不足之处和改进预设
以蚂蚁伸腿绊倒大象类比英国击败中国虽形象有趣,但当时的英国实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一强国,所以此类比实则不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是在战败原因概括之后,教师说明此点,否则有明显遗缺之嫌。
课件31张PPT。鸦片战争的烽烟蚂蚁绊倒大象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英国直属陆地疆域面积约31.5万平方公里, 本土人口约为2千万。陆地面积约13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亿多。英军先期派出舰船47艘、海陆军7000人。总参战兵力1.9万人。中国清朝军队总人数80万,参战兵力9万-20万 。胜败 鸦片战争的烽烟 直接原因:战争缘由请自主学习书本88页第二段至89页正文第一段第一行。思考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缘由。问题1:中国称之为“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与鸦片有什么关系?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商走私鸦片,受到中国抵制。林则徐 英国人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史料一:中国政府禁烟 “是把我们的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史料二:“(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目的:打开中国市场。以上文件揭示英国发起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战争缘由 有人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这一观点你认同吗?说说理由。不认同。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该战争是以掠夺为目的的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战争缘由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
(1800—1838)“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林则徐查禁鸦片,毕竟给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底做得对不对?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在鸦片烟馆中吸鸦片的人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维护的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纽约·林则徐广场 国际禁毒日的来历
1987年6月,联合国在奥地利首都召开部长级禁毒会议,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将国际禁毒先驱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结束日——1839年6月26日这一天,定为国际禁毒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块历史浮雕 1840年6月英军到达中国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正式爆发。攻陷定海直逼天津与英军谈判查办林则徐战争概况1840年6月,英舰侵略广州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到南京长江江面,清政府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关天培南京1841年8月26日,
英舰侵占厦门1841年9月
英军攻打定海和舟山战争概况 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画面(1842.8)战争概况 提炼该事件中的
重大历史要素:时间:
国家:
战场:
人物:
结果:1840-1842年英国侵略中国中国沿海道光皇帝、
林则徐、关天培清政府战败,
签《南京条约》战争概况 战败原因海军实力对比陆军士兵装备对比政治管理与军事指挥等说概括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抵抗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政治腐败不堪,科技落实,军备严重废弛。清朝: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桌合作,研讨《南京条约》及附约内容产生的影响。割地赔款开埠
通商议定关税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货进出口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附约:租界设会审公廨,领事裁判。战败影响A、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
B、便利了英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开埠
通商赔款A、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B、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割地A、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协定
关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领事
裁判中国丧失司法主权该条约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后,中国在政治地位和社会经济结构上呈现出哪些特点?请试着概述。战败影响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中国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丧失部分主权,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战败影响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战 前战 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鸦


争古代史近代史战败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战败影响英国中国鸦 片 战 争 走私鸦片虎门销烟发起战争
取得胜利中国战败
签《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战争概况战争缘由战败原因战争影响课堂整理反思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请记录在书本上。工业文明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农耕文明阶段的封建国家PK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会满足已得利益吗?
中国面对工业文明的大潮,是否能象日本那样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再见史料: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771-1775年,英国纺织工业使用的棉花一共只有500万磅,而1841年使用的棉花5.28亿磅。生铁产量1796年只有12.5万吨,1840年增加到140万吨。 战争缘由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战败原因海军实力对比清军水师最大的战舰,其吨位尚不及英军的等外级军舰。安炮最多的战舰,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的军舰。英军火炮的射程可达2000米,每分钟射速1-2发,而清军火炮最远不过1200米,且射速要慢得多。英军战舰的铁壳甲板和舷侧护板能够抵抗68磅弹的冲击,清军所有炮弹最大不超过31磅!英军虽远涉重洋,但后勤运输方面,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运输船利用东南亚殖民地就近补给。 英国早期的铁甲舰清水师木制风帆动力船英军使用的枪支,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清军士兵主要装备英军士兵装备陆军士兵装备对比清军装备的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部分士兵装备鸟枪战败原因鸦片战争发生两年后,大清道光皇帝还提出“英吉利地处何方,是否与俄罗斯接壤,经过回部(新疆)是否可到达英吉利”的问题。
1840年8月,英军直抵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道光帝十分恐慌,将有功之臣林则徐革职查办。
1841年2月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时任两广总督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 政治管理与军事指挥等战败原因《南京条约》割让地及五口通商图会审公廨图 租界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其中设有会审公廨( xiè)。图中审理案件的是外国领事和清朝官员,受审的是洋人和中国人。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梭布(家庭木机所织之布)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包世臣《安吴四种》以上海为例1850年上海开设第一家洋布店,到1858年,经营进口洋布的商店已有十五六家。鸦片战争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与农业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行采用收购方式,它通过中国城乡大小丝茶商贩,将分散在农村各地的丝茶集中到几个主要口岸,在当地的丝茶行栈和洋行买办的中介下卖给洋行”。上海丝、茶出口量1880年上海茶叶出口43986000磅 。在这一时期,“运到上海的绿茶中,有三分之二是出口到美国去的” 。中国部分地区农产品的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