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核力量和航天技术的原因。
2.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的相关情况,了解这两项成就的意义。
3.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1)含义: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导弹
核弹
爆炸
人造卫星
无人
航天器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的成就:
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国名 时 间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法国
各国研究原子弹到氢弹所用时间表
7年零4个月
4年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8年零6个月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 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③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的成就:
④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的成就:
意义: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元勋
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成功原因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想一想】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子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邓稼先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吗?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2.载人航天、太空漫步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编号 发射时间 返回时间 乘组 飞行时间 发射地点
神舟一号 1999-11-20 06:30 1999-11-21 03:41 无人飞船 21小时11分 酒

神舟二号 2001-01-10 01:00 2001-01-16 19:22 无人飞船 6天18小时22分 神舟三号 2002-03-25 22:15 2002-04-01 16:54 搭载模拟人 6天18小时39分 神舟四号 2002-12-30 00:40 2003-01-05 19:16 搭载模拟人 6天18小时36分 神舟五号 2003-10-15 09:00 2003-10-16 06:28 杨利伟 21小时28分 神舟六号 2005-10-12 09:00 2005-10-17 04:32 费俊龙、聂海胜 4天19时32分 神舟七号 2008-09-25 21:10 2008-09-28 17:37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天20小时30分 神舟八号 2011-11-01 05:58 2011-11-17 19:32 搭载模拟人 18天 神舟九号 2012-06-16 18:37 2012-06-29 10:03 景海鹏、刘旺、刘洋 12天 神舟十号 2013-06-11 17:38 2013-06-26 08:07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5天 神舟十一号 2016-10-17 07:30 2016-11-18 13:33 景海鹏、陈冬 32天 航天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
②培育者: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优点:
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③影响:
(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国家政策
科学技术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
②发现者: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意义:
荣誉: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双百”方针
1.文化发展方针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意义:
1956年
毛泽东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
毛泽东题词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类别 文化成就
长篇小说
话剧
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红岩》、《青春之歌》
《茶馆》
《东方红》
《林则徐》、《英雄儿女》
代表作品: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代表作品: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林则徐》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
表现: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
2.经济实力的增长为科技和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各级科技、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
4.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课堂小结
1.两弹一星
科技
文化
2.载人航天工程
3.籼型杂交水稻
4.青蒿素
1.双百方针
2.进一步发展
(1)成就
(3)意义
(2)成功原因
科技文化成就
课堂练习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1.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中国航天员首次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A
B
3.如图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的杰出贡献是 ( )
A.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D.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4.(2022·郑州月考)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受中国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材料表明青蒿素的发现( )
A.推动了我国化学工业发展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D.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