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 ????????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解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正确答案为B。8.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年份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1.84735.224.0017662.08780.733.7517842.86760.572.6618123.34788.932.3618223.73756.212.03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从表格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总量越来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的社会状况。正确答案为A。二、材料题9.(2012·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答案:(1)扬州居交通要冲,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商品经济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出现空前的繁华。(2)中国或清朝;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读扬州在清代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原因,从中一窥清朝经济的繁盛,而材料二强调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对比之下,能够有效地得出历史教训。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案:(1)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但是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财力。(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从正反两面分析影响。再对比明初的海上远航壮举,强调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南京条约》(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闭关政策。(2)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方国家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厉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国家倡导思想解放。(3)与外界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解析】解读清廷旨令,可以知道当时实行闭关的对外政策。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考察,当欧美国家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停滞不前,而闭关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闭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终受到西方列强铁蹄蹂躏。这也告诉我们要始终秉持对外开放交流的积极心态。三、综合探究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材料二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清世祖实录》(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2)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等可知是指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再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活动建议: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解读清朝的闭关政策,并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多个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清朝实施闭关政策的具体原因并探究带来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地图和故事性材料,构建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纵向上的脉络梳理和横向上的中西对比,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清朝的闭关政策是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认识到坚持对外开放是今天的中国重新走上民族复兴道路的重要保障。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认识到闭关政策是近代前夜危机的重要表现。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历史影响。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结合历史故事,走进历史场景,体会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观察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马克思的话中得知,这么一个大帝国注定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活动一: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1.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从闭关政策看近代前夜的危机。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并阅读书本,说说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生: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后来关闭了其它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利用图片和书本,通过观察和阅读,自主掌握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清晰确认主要的历史事件并形成整体框架。???活动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分析2.呈现康熙皇帝开放海禁的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1)对于海外贸易,康熙皇帝前后分别持怎样的态度?(2)结合康熙皇帝和大臣的对话,请分析促使康熙皇帝前后态度发生逆转的原因。(3)康熙皇帝的开海政策带来了哪些好处?展示乾隆皇帝关闭通商口岸的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4)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清廷下达谕旨,从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5)仔细阅读故事材料,说说乾隆皇帝为什么关闭通商口岸??(6)阅读书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认识??生:原先持反对的态度,后来逐渐认同。?生:清政府统一台湾,郑成功海上反清势力被肃清。?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沿海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清政府关闭了宁波等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生:担心外夷侵犯,危害国家统治;中国物产丰富,不需外国货物。小组合作探究并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思想方面寻找主要原因,最后展示讨论结果。?清代对外贸易的历史,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既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对外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和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港,限令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从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具体原因需要具体分析,因此必须凭借相关的史料记载构建详细的历史场景。再则,故事性的讲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亲近历史人物和事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动三: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3.展示清代鸦片战争前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1)说说鸦片战争前,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剧烈变动? ?(2)结合材料,思考与清政府相比,英国“新”在哪里????(3)结合材料,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导致近代前夜的危机进一步加剧??生:西方殖民国家不断对外进行扩展侵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军事力量等方面比较分析中西之间的差异,认识到闭关政策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落伍。生:清政府统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矛盾尖锐。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康乾盛世的繁荣超越前代,但将这个时期的中国放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而闭关政策则进一步地使中国远离这股潮流,加上内部的腐败黑暗和社会矛盾,整个清王朝如将倾之大厦,危机感愈发强烈。?活动四:清朝闭关政策带给我们的启示4.结合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清朝的闭关政策给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生: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懂得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课堂小结通过书本或网络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近代前夜危机的详实事例和形象人物。?学生查阅资料并相互交流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史料并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清代对外贸易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康熙二十三年开关、乾隆二十二年闭关、道光二十年被迫开关的三个阶段。认识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了解中国近代前夜危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通过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原因分析、重大影响和启示教训等环节的展示交流,从整体上梳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教学线索。基于广泛的阅读,遴选核心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本课通过相关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真实性和丰富性。而采用历史故事的叙述方式和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一份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的能力较为缺乏,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察看图例,做到准确提取信息。课件13张PPT。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从闭关政策看近代前夜的危机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 仔细观察图片并阅读书本,说说清朝闭关政策的演变过程。 康熙皇帝与四口通商 材料一:康熙十七年(1678) ,康熙帝下令:“应如顺治十八年立界之例,将界外百姓迁移内地,仍申严海禁,绝其交通。” 闭关政策的原因分析对于海外贸易,康熙皇帝前后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 康熙皇帝下令沿海各省将先前所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指定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国通商。 康熙皇帝:“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先前为何不开海?”大臣席柱:“自明季以来,原未曾开,故议不准行。”康熙皇帝: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康熙皇帝与一位大臣的对话 结合对话内容,请分析促使康熙皇帝前后态度发生逆转的原因。 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可谓极一时之盛。 ——《福建通志》康熙皇帝的开海政策带来了哪些好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皇帝与一口通商从谕旨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英商洪仁辉自广州率领商船到达宁波,欲在宁波购买生丝茶叶。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甚是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其它港口,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乾隆二十四年(1759),洪仁辉第三次闯入宁波,清政府判处圈禁三年,并宣布谕旨:论(中国)内地物产富饶,岂需远洋些微不急之货。特以尔等自愿懋迁(贸易),柔远之仁,原所不禁。仔细阅读故事材料,说说乾隆皇帝为什么关闭通商口岸?你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认识? 政治方面:防止领土主权受侵犯, 竭力维护清王朝统治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无需同外界进行交流思想方面:自满自足的天朝心态, 认为外国都是藩属国闭关政策产生的影响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观察图片,说说鸦片战争前,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剧烈变动? 阅读书本P25阅读卡内容,思考与清政府相比,英国“新”在哪里?结合材料,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使得危机进一步加剧?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乾隆皇帝南巡图 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你不开放,再来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邓小平 闭关政策带来的启示 清朝的闭关政策给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doc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doc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