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 鸦片战争以来一部分先进中国人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开始“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启蒙?? B.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C. 旧有“华夷观念”的转变??? ? D. 早期留学生和外交使臣的奔走宣传【解析】考查鸦片战争以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原因。与明朝以来以往的“西学东渐”不同的是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通过武力伴随着血腥强势进入中国的,客观上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正确答案:B.2. (原创)林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体现在(??? )A. 在广州支持禁烟,1839年6月领导主持了虎门销烟。B. 在担任钦差大臣期间,招募水勇,积极筹备海防,使得英军在广州无隙可乘。C. 设立译馆,翻译一些西方书籍,组织编译《四洲志》,向西方学习。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瘾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担当的精神.【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考查重点在于对“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理解,“开眼看世界”指的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必须要翻译西方书籍,编译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书籍开始。此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正确答案:C3. 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念,开始接受近代世界地理知识的是利玛窦绘制的 (??? )A 《海国图志》 B 《坤舆万国地图》 C 《几何原本》 D 《四洲志》【解析】课标要求“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坤舆万国地图》在西学东渐中重要地位决定了其是学生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正确答案B4. (原创)与明朝以来以往的“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鸦片战争以来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A. 通过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传播到中国的。B.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被迫汇入工业文明的。C. 是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主动引进的。D. 在明清以来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解析】课标要求“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不是主要依靠传教士传播西方知识,也不是不要依靠先进中国人主动引进的,更不是中华文明发展自然过渡的。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正确答案B5. 中国近代有一部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 。”此书是(??? )A.《中外纪闻》????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要知道仁人志士们的思想主张和著作。此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正确答案:D6. (原创)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A. 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B. 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C. 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D. 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感受思想家高于普通群众的远见。选项A表述的是严复的观点。正确答案A7.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绝大多数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 )A. 魏源????? B.郭嵩焘??? C. 林则徐?? D. 容闳【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此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正确答案D8. (原创) “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A. 魏源????? B. 郭嵩焘??? C. 林则徐?? D. 容闳【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此题通过郭嵩焘的悲剧人生来解释剖析探索之艰辛。既考查基础知识,又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正确答案B9. 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 )A. 《使西纪程》??? B.《四洲志》??? C. 《海国图志》?D. 《盛世危言》【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要知道仁人志士们的思想主张和著作。此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正确答案A10. (原创)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孤独的先行者”、“壮志难酬”、“人生命运坎坷艰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下列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B. 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有力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C. 容闳多年促成的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夭折了。D. 郭嵩焘被委以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后,朝野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解析】课标要求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这是一道综合比较分析题,通过对魏源、郭嵩焘、容闳人生命运的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遭遇,感受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既注重了能力方法的考查,又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升华。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中国人史纲》柏杨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清末学者?王先谦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2)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3)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4)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运用、体验、探究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升华。通过三则围绕中国人认识西方的问题的史料整合,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自己的见解,学会运用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答案不求单一死板,适当开放,鼓励多元表述。参考答案:(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课标内容: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3-9?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活动建议: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从中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指导学生选择某一主题,如洋务运动,分组模拟洋务派和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等问题进行辩论。一、教学目标1.学生回顾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历史,知道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阅读分析史料,分析比较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学生获取信息与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阅读教材,撰写人物简介,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了解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其意义)、容闳(早期留学生的救国梦想及其所提出的具体措施)、郭嵩焘等三人的主要事迹。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近代先进思想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料,归纳魏源、容闳、郭嵩焘(悲剧人生)三人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3.通过比较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遭遇,归纳三人经历的共同之处,感受近代仁人志士艰辛求索的苦旅,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和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主要事迹及主张,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2.教学难点:思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如此艰难之因。三、教学策略1.主要结合史料以分析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在其中贯穿讲授、阅读、比较、分析归纳、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典型史料。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的生平事迹。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你对哪个历史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生: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等,并说明原因。回顾旧知,即时评价,引发兴趣。活动一:史海寻踪展示晚明传教士图片及介绍,展示《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模型等史料。(1)提问:这些人物有哪些相同的身份与经历?(2)提问: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哪些知识?体现了当时的一个文化现象是什么?(3)晚明致力于西学东渐的中国代表人物是谁?这些现象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观察分析史料,思考作答。?对晚明西学东渐历史教材表述比较简略,教师补充部分典型史料,有利于学生了解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为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比较奠定基础。环节二:开眼看世界—人物篇展示人物简介任务单,简单介绍要求,要求同桌合作完成。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展示成果。通过本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与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课堂效率,对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物有全面的了解。三是熟悉介绍历史人物的一般做法环节三:晚清先行者---思想篇呈现史料,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然后提问:(1)三人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2)为何在此时提出?(3)要求学生列表比较晚明西学东渐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差异。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归纳三人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近代中国史实,理解其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并列表比较与晚明西学东渐的差异。目的是在归纳晚清提倡学习西方的人物的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与晚清西方工业文明输入的不同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环节三:晚清先行者—反思篇合作学习:1.分析关于《海国图志》的遭遇。提问:(1)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何看法?2.分析关于容闳教育计划夭折的史料。提问:(1)容闳的教育计划为何中途夭折?3.展示郭嵩焘的命运及其遭遇。(1)满朝士大夫为何人人唾骂郭嵩焘?你对此有何看法?综合思考:“开眼看世界”的三人经历有什么相同之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结合史料,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合作成果。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究中体会中国近代走向近代化之艰难,并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及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自然思考“为什么会如此艰难?”。为下一问题思考打下基础。环节四:晚清先行者──溯因篇引导学生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回顾知识,说明近代学习西方的艰难之因。并结合史料分析还有哪些原因。学生分析作答。通过本环节,回顾综合探究七的有关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近代化如何如此艰难。?(课堂小结)环节五:晚清先行者—启示篇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对本课进行总结。思考问题: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同桌合作回答。通过本环节,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检测重点与难点落成程度。同时培育学生以史鉴今的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五、板书设计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1.西学东渐的含义2.晚明时期:徐光启、利玛窦等?? 3.晚期时期:“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四洲志》???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学者???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容闳──留学生??? 幼童留美计划??? ??郭嵩焘──外交史臣?? 《使西纪程》(2)共同点:提倡向西方学习;历程艰难六、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课件12张PPT。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罗明坚,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汤若望,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史海寻踪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编译的著作:《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西琴八曲》等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模型西学东渐“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明 徐光启史海寻踪晚清先行者—人物篇林则徐简介所处时代:晚清身 份:清代官员主要事迹:1839年在广东主持禁烟、编译《四洲志》请参考此格式给魏源、容闳、郭嵩焘撰写一份人物介绍。晚清先行者—人物篇 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海国图志》“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容闳《西学东渐记》“(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郭嵩焘《使西纪程》三人对于西方文明有哪些相同的看法?为何在此时提出?晚清先行者—思想篇西方传教士来华宗教、学术和平传教方式面临西方殖民侵略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武装入侵晚清先行者—对比篇◆当时中国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多达三百多万,而《海国图志》在国内却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苗晓雨◆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苗晓雨 一部由中国自己的思想家编辑而成的图书,并没有在其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却成为邻国日本推动现代化运动的一大思想资源,这段历史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悲从中来,唏嘘不已。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光荣》周英杰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什么评价?晚清先行者—反思篇蔡绍基 14 北洋大学校长容尚谦 10 海军舰长钟文耀 13 外交官、铁路官员梁敦彦 15 清朝外务尚书邝荣光 10 矿业工程师詹天佑 12 铁路工程师黄仲良 15 外交官、铁路官员牛尚周 11 服务于电信业、造船业………………牵牛罚太重,亡羊补太迟。蹉跎一失足,再迁终无期。目送海舟归,万感心伤悲。 ——黄遵宪《罢留美学生感赋》容闳的教育计划为何中途夭折?晚清先行者—反思篇 迨此书(《使西纪程》)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刻者又何心也!” -------清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开眼看世界”的三人经历有什么相同之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满朝士大夫为何人人唾骂郭嵩焘?你对此有何看法?晚清先行者—反思篇原因何在?◆“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 ------康熙皇帝《三角形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清代《万国来朝图》局部晚清先行者—溯因篇 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摘自庞龙《宽容》晚清先行者—启示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同步测试.doc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教学设计.doc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