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文字狱自古就有,而到达顶峰是在(???? )A.秦朝????????? B.明朝????? C.清朝???????? ???D.唐朝2.“八股取士”起源于(???? )A.宋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 3.清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 B.废除丞相??? C.增设军机处??? D.采用三省六部制4.清代诗人龚自珍有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直接抨击的是清朝的(??? ) A.经济凋敝????? B.文化专制???? C.君主专制???? D.官场腐败5.某同学就“八股取士”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只能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7.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发展???? D.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8.(2013?山东日照?4)“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9.(2013? 江苏盐城卷?9)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10.(2013?东营中考?6)《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二、非选择题:11.(2013?兰州?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1)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事件?(2)你认为材料所提及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句诗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3)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A ?4.B ?5.C? 6.C ?7.D ?8.B ?9.D? 10.A二、非选择题:11.(1)隋朝。门第的高低。(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12.(1)大兴文字狱。(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所以将作者处以极刑。(3)清朝的文字狱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或: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要点提示:科举制)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活动建议:(1)科举制度,可着眼某一特定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着眼整个古代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2)组织学生讨论明清文化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与西方科学革命、启蒙思想做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的。(3)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字狱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文字狱的残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危害,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从中认识明清政治的特点。2.能力目标:(1)综合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科举制。(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2.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三、教学策略1.“学为中心”──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范进中举(图片与故事)明确:明清知识分子的典型通过《范进中举》初步感受清明清科举对文人的精神毒害以故事导入一则激发学生兴趣,一则通俗形象环节1:学道缘何不识苏东坡?范进故事2:学道不识苏东坡?问题:阅读教材P12-13和图册P24,小组探讨:1.范进缘何不识苏东坡?这说明了什么? 2.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补充材料:1. 关于“杀鸡为黍而食之”的八股文: “其或为公鸡欤?抑或母鸡欤?抑或不公不母之阉鸡欤?其或白鸡欤?其或黑鸡欤?抑或不白不黑之麻鸡欤?”材料2:清代讽刺诗: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3:【美】伊佩霞著赵世瑜译《剑桥插图中国史》:就考试的思想与文学内容而言,明朝的考试是以狭隘著称的。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朱熹注释的四书。这种对某一学者的解释的强调,是学习和打分变得简单明确,但却把儒生们的备考与精神生活分离开来,备考也与文学发展日益分离。特别是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 总结:顾炎武:八股之害1.阅读教材,梳理知识。2.合作探究,明确知识要点3.重点分析”八股取士”的危害(思想钳制,文化专制,奴化臣民)贵为一省学道却无知到连苏轼都不知晓,巨大的反差刺激学生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明清科举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的发展使选拔人才成为奴化手段,但是科举制作为寒门士子实现社会抱负途径的历史作用还应引导学生予以肯定。环节2:士人缘何不闻窗外事?问题1:除在人才选拔上实行奴化政策外,明清时期还有哪些文化专制的措施?(结合教材与图册,举例说明)补充材料:乾隆四十二年《字贯》案(因无所避讳而引发的血案)?问题2:清朝政府为何编撰《四库全书》?总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醉心考据与训诂,不谈国事)学生举例说明??1.关于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清风不识字、夺朱非正色、一把心肠论浊清等)2.借《四库全书》编撰“寓禁于征”选择《字贯》案,一则是该案有具体出处,比《清风不识字》等出自笔记小说可信;一则该案仅仅因为“无所避讳”而导致近百人涉案,具有典型性。巩固提升??出示:(台湾)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述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思想的钳制所关尤大。清提倡理学之力,有过于明。八股取士之制照旧执行,而益加严密。一面悬利禄以收买汉人,使悉入毂中,一面百般折磨,必令俯首帖耳,志气丧失。问题:结合今日探讨内容,试分析之。 谈想法、谈心得。????近代中国的落后不能只分析鸦片战争之后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清统治的弊端。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主张中国近代史要从1600年开始研究。?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环节简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交给学生去探讨、辩论、展示。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典型材料、抛出问题或从学生的疑惑中提炼问题、学生展示环节的组织、点拨和提升。由于教材和图册提供了很多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因此,我再课堂上更多的是补充一些经典史学著作的一些观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2.败笔之处课堂上,学生还是将更多的兴趣放在了文字狱上,这恰恰是我课前预设时想避免的。课件8张PPT。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范进: 从20岁到54岁,应考20余次。54岁中举,因兴奋过度而发疯。过去把他骂得狗血喷头的丈人,马上改口称他为老爷。一些趋炎附势之人送给他天地房产。后中进士,数年之后,钦点为山东学道。 一会,(范进)同幕客们吃酒,心里只将这件事(找不到荀玫的考卷)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疑猜不定。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明代大儒)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学道缘何不识苏东坡?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朝民间讽刺诗 有这样一篇八股文,题目是《论语》中的一句“杀鸡为黍而食之”。其中写道:“其或为公鸡欤?抑或母鸡欤?抑或不公不母之阉鸡欤?其或白鸡欤?其或黑鸡欤?抑或不白不黑之麻鸡欤?”考试范围:考试题型:“四书”“五经”“八股文”,不能自由发挥 就考试的思想与文学内容而言,明朝的考试是以狭隘著称的。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朱熹注释的四书。这种对某一学者的解释的强调,是学习和打分变得简单明确,但却把儒生们的备考与精神生活分离开来,备考也与文学发展日益分离。特别是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美】伊佩霞著 赵世瑜译《剑桥插图中国史》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有人告发王錫侯所著字典《字贯》诋毁圣训、狂妄不法。乾隆发现该书竟然将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直书,无所避讳(按照清朝的规定,凡是皇帝名号皆应减一笔或加一笔或者不书来避讳),这就属于“大逆不道,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结果此案不仅斩了王锡侯全家,就连江西巡抚海成也被乾隆指责为替罪人说话而被判为斩监候(死刑缓期),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也都因为看过《字贯》一书却未能检出悖逆重情而被革职。此案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清代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废除丞相设军机处厂卫制度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思想的钳制所关尤大。清提倡理学之力,有过于明。八股取士之制照旧执行,而益加严密。一面悬利禄以收买汉人,使悉入毂中,一面百般折磨,必令俯首帖耳,志气丧失。 ──(台湾)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述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同步测试.doc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doc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