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登飞来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代表作品有《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当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还没有后来变法时艰险。背景链接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体裁:绝句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眼: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1. 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虚写伫立飞来峰上千寻高的宝塔,雄鸡报晓的时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雄伟、壮阔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主旨归纳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3.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解性默写不畏浮云遮望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陆游了解作者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强烈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行为,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钗头凤》《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陆游1125—1210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回到家乡的陆游,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乡居的生活中他仍然能感受到希望和光明。此诗即他在故乡山阴所作。了解背景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túnkòu体裁:律诗古诗讲究平仄有序,音韵和谐,尤其是律诗,格律要求更严格。《游山西村》韵字是:豚、村、存、门。xiāoɡuānzh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注释: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疑:怀疑。 暗:暗淡。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我一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里来敲门。注释:箫鼓:吹着箫打着鼓。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灶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时风俗。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村民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村民、农村生活的热爱。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3.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其中的妙处。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也写出了诗人在“疑无路”后,“柳暗花明”时的豁然开朗与喜悦之情。表达了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前方就可能会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主旨归纳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理解性默写1. 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实景实感,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热闹景象,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游山西村》中由自然画卷进入人文风情,描摹南宋农村风俗画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诗人对农村淳朴生活产生欣慰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龚自珍走近作者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了解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yínyá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注释:浩荡:这里指诗人离京时的无限愁绪。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落红:落花。满怀离愁正对着夕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落红纷纷绝不是无情之物,它们愿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朝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忤其长官”,辞官回乡。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2.我们通过哪两句诗可以体会出龚自珍辞官的心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写出诗人辞官还乡的满怀离愁。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诗人离京的决绝,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透情理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坚定执着的诗人形象。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时的无限愁思,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想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理解性默写1.《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借“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样的是面对落花,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龚自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己亥杂诗》(其五)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之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日西斜与广阔天涯离别愁绪与豪放洒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