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高一历史第14课 社会各界的救亡图存运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高一历史第14课 社会各界的救亡图存运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国历史》第七单元第14课 社会各界的救亡图存运动
一、课标要求
知道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知道社会各阶级未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从整体的单元架构来看,本课是第七单元“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中继“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后的又一重要内容,其产生的背景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脉相承,其失败的结局又推动了进一步的民主革命,体现了本单元侵略-抗争的历史线索。从本课的内容编排来看,本课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分别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共分为3个子目,分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其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体现于社会各阶层的斗争中,完整体现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与最终悲壮的历史命运,渲染出了一幅万众齐心救亡图存的宏伟史图,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呈现其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蕴含着对挽救民族危机出路探索的进一步思考。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青岛艺术学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通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已有初步了解,也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命题有所认识;同时学生在网上有可能接触到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人或事,但对其理解显然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创设典型情境,将本课有关的人物及其思想、历史地位与价值巧妙呈现。在认知方式上,该班的学生对感性的事物感兴趣,思维跳跃,理性思维有待加强,问题分析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如对于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艰难曲折及历史意义,很难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解释。在性格态度及专业特点上,该班的学生有独立思想,课堂氛围活跃,对事物共情共感的能力较强,教师可通过情境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与理解。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其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掌握三次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不同阶级救亡图存的途径和目的,掌握信息提取的一般规律及阐释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阶级革命运动不同视角的评述,学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逐步形成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视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阶级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价值,感受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之路的复杂和曲折,体悟各阶级为摆脱民族危机而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逐步树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理想。
六、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将本课重点确定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突出方法为: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同时呈现文字和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依据学情将本课难点定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的曲折性及历史意义。突破方法为: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师生与生生间的对话对这一部分知识做分析。
七、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谈话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方式。具体方法将在教学过程中做具体阐释。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东风打到西风”的故事从而介绍江南造船厂这一百年企业的成就,引出洋务运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多次殖民侵略,主权丧失,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在黑暗沉沦的历史背景下,在爱国精神的鼓舞下,上至地主阶级下至农民阶级都为救亡图存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此导出本课的主题——社会各界的救亡图存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当代企业导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设疑激趣,点明主旨,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天国筑梦揭竿起——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学生:由四位同学分别饰演三位农民以及洪秀全,通过台词的表达,请同学们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随后通过自主预习,结合地图由学生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随后从中抽取两部纲领,请学生结合所学及课本内容,对两部纲领的内容进行区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将刻板的历史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流程图的绘制,调动学生感官,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逐步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区别,以及太平天国留下的制度建设的积极意义,同时点明其局限。
教师:出示洪仁玕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由此引出洋枪队的相关史实,同时点出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随后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洋枪队的介绍及清朝权力结构的下移为后续洋务运动做铺垫,建构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史料研读,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2.求变向西以自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教师: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着清朝统治的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外部危机也不断加剧。与此同时,随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湘淮官僚集团逐步崛起,地方汉人地主的权利逐步加强。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西方人相遇。随着与西方人、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他们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能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将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衔接,过渡到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救亡图存运动。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洋务派的主要观点,结合教材和自主预习,归纳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成就,认识到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积极影响。
教师:具体介绍洋务运动的各项成就,使学生体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化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着重介绍福州船政学堂在近代职业教育中的奠基作用,使学生了解近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同时点名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为后续救亡图存做铺垫。
3.流血变法革旧制——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教师: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随之迸发。
【设计意图】通过甲午战争再次将两个救亡图存事件联系起来,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播放“公车上书”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内容,分析康梁等人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的迫切,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分析变法的思想实质与政治诉求,明确变法的阶级属性以及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地位,使学生对抽象概念产生更为直观、准确的理解,也为后续戊戌变法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归纳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戊戌变法的相关举措,逐步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切实体会变法所涉及的方面之广,内容之详细。
教师: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过程,呈现戊戌六君子和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场景,强调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牺牲精神。
学生:集体朗读谭嗣同死前所说的话,有感情地表达其为变法事业甘愿赴死的伟大精神。
教师: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之志,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小结
由黑暗沉沦的近代到光明灿烂的今天,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之下,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今天二十大也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的蓝图,作为中国的青年力量,我们更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而不断探索。
【设计意图】点明贯穿于本课的爱国精神线索,对比近代时局的艰难和当代建设之路的前景,由近代中国各阶级的艰难探索和救亡图存,激发学生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努力的信念和理想。
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