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高一中国历史第18课+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高一中国历史第18课+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8课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
一、课时安排
预计3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晓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形成的过程,明了红军长征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体会到红军长征中革命先辈的不易,理解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中国革命道路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容、深刻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回顾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七一五分共,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陷入了一段时间的革命低潮之中,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掌握着政权,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追堵截,想要将革命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革命又将何去何从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新课讲授:
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5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踪5000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4月9日就被秘密杀害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等在“四一二”后相继被杀害。
史料表现出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难处境,提问:革命路在何方?
材料一: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通过史料引出当时部分中共党人对于革命新道路的看法:俄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国民大革命的教训→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根据材料总结,革命新道路:学习俄国,独立领导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一)、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城市暴动,借鉴苏联经验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两万多起义军占领南昌城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转折)
①总结教训;②纠正错误;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不利表明走苏俄式革命道路行不通
★探究:俄国的革命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材料一: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较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国民党反动势力则集中在大城市。
材料二:当时起义军损失惨重,从5000余人锐减到1500余人,而且弹药缺乏,没有给养。因此有人说,继续攻打长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中俄基本国情差异较大,社会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工人阶级力量差距悬殊。对此,毛泽东的对策是什么?
材料三: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四:长沙打不下来,……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文家市讲话》
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
这种情况下最终中共如何选择? ——农村包围城市,走中国道路
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尝试新的革命道路
1927.10,毛泽东到达井冈山
1928.4,井冈山会师
★探究:毛泽东为什么选择进军井冈山?
材料一:井冈山离广东、福建不远。俗话说:“一声鸣叫传四省。”这里反动力量薄弱。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
材料二: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周围五百余里,幅员广大。另外此处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地势险——易守难攻
材料三: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山林好——物产丰富
材料四: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3、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摇篮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召开,在会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5、土地革命
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分田运动,没收地主土地以及富农的多余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建设。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6、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冬,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小结:从南昌起义开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前提:共产党的领导
核心内容:土地革命 ①根据地巩固发展,革命武装壮大
物质基础:根据地建设→成功实践: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③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
(二)、红军长征
一方面,有关革命道路问题,党内存在着严重分歧:“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已经实践,但没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1929-1930年,新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政权趋于稳定,终于腾出时间和精力来集中解决红军。
1.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
主观: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根本)
2.过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幼稚(财政与组织上依靠共产国际)→成熟(根据国情适时调整 独立自主走向成熟)
3.意义
①革命: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干部:通过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
③宣传: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④抗日:长征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⑤精神: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激励着革命后继者。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课堂小结:从1927到1936年,是国共十年内战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课后总结:在这十年间,国共对峙斗争,但同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难当头,国共将再度携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