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纪实文学的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上的邂逅【美】埃德加·斯诺我从宁夏又南下到甘肃。我在河连湾后勤部呆了三天,后勤部设在原来属于一个回民粮商的大院子里。这群房子很有意思,基本上具有中亚细亚的外表:厚厚的平屋顶,深深地嵌在至少有四英尺厚的墙上的阿拉伯式窗户。我牵着马到那个宽敞的马厩里去时,一个高大的白胡子老人,身穿一套褪色的灰布制服,腰上系着一条长可及地的皮围裙,走上前来,举手敬礼,他戴着一顶红星军帽,太阳晒得黧黑的脸,露出了没有牙的笑容。他把我的马牵了过去。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我于是停了下来问他,从他嘴里套出一个故事来。他是山西人,在红军东征时参了军。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他很歉然地解释,他当时不在前线是“因为杨指挥员认为我在这里看马更有用,因此我就留下来了。”老李参加红军之前在山西省洪洞县卖肉,他痛斥“模范省主席”阎锡山和地方官吏以及他们的苛捐杂税。“你在洪洞没法做买卖,”他说,“他们连你拉的屎也要征税。”老李听说红军来了,就决定参加红军。他妻子已死,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他没有儿子,在洪洞县除了课税很重的卖肉生意以外一无牵挂。他想生活得有生气一些,所以这个冒险分子就偷偷地出了城,投到红军这边来了。“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我说,‘不错,我虽已六十四岁,可我走路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他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我微笑着问他,这比卖肉是不是强一些。他喜欢吗?“哦!卖肉是龟儿子干的事!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我当然喜欢。”那老头儿在胸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掏出来一个脏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的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潮,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我想你也在考虑再娶媳妇吧,”我对他开玩笑说。他严肃地摇摇头,说这些马一匹接着一匹,他没有功夫考虑婚姻问题,说完他就慢慢儿地去照顾他的牲口去了。第二天晚上,我走过院子后面的果园的时候,遇见了另外一个山西人,他比老李年轻二十岁,但一样使人感到有趣。我听见一个小鬼在叫“礼拜堂!礼拜堂!”觉得很奇怪,就四处张望叫“礼拜堂”的那个人是谁。在一座小山上,我看见有个理发师在给一个青年理发,把他的脑袋剃得像个鸡蛋一样光光的。我询问之下发现他的真实姓名叫贾河忠,原来在山西平阳一家美国教会医院的药房里工作。小鬼叫他这个绰号,是因为他是个基督教徒。贾河忠拉起他的裤腿,给我看他腿上的一块伤口,他至今仍有些跛,他又拉起上衣给我看肚子上的一个伤口,他说这都是打仗的纪念品,因此他没有上前线。理发并不是他的工作:他又是药剂师,又是红军战士。贾河忠说,那家基督教医院里有另外两个工作人员同他一起参加了红军。他们临走以前同医院里的中国名字叫李仁的美国医生讨论了他们的打算。李仁医生是个“好人,他给穷人治病不收钱,从来不压迫人。”当贾河忠和他的同伴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去吧。我听说红军是正直的好人,不像别的军队,你们能同他们一起打仗,应该很高兴。”因此他们就去当了红色的罗宾汉。“也许李仁医生只是要把你们打发掉。”我这样说。那个理发师愤然否认。他说他同李仁的关系一直很好,李仁是个很好的人。他叫我去告诉这个李仁——如果我有机会见到——他仍活着,过得很好,很愉快,革命一结束,他就回药房去做原来的工作。我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礼拜堂”。我们骑马回陕西时遇到了某营带着俘虏回来。各村都准备大事欢迎,农民们在道路两旁向凯旋的部队欢呼。农卫队举着红缨枪肃立致敬,少先队向他们唱红军歌曲,姑娘们和妇女们送来了点心、茶水、水果、热水——这是她们仅有的礼物,但是使疲惫的战士的脸上现出了笑容。他们都很年轻,比前线正规军年轻得多,我觉得许多头缠带血绷带的人只有十四五岁。我看见马上一个少年,处于半昏迷状态,两边都有一个战友扶着,他的头上也缠着绷带,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血迹。红军清除了这批匪徒是件幸事,因为这为我们回保安扫清了道路。我们从甘肃边界回去走了五天,第五天走了一百多里,虽然一路上见闻不少,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我回去时没有带什么战利品,只有路上买的几只甜瓜和西瓜。(节选自《西行漫记》①【注】①《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纪实文学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陕甘宁边区的情况。1.《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文学。纪实文学既讲求真实性,又注重文学性,文本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年桥①郑武文公元1032年仲夏,青州古城连降暴雨,大街小巷沟满河平,整座古城笼罩在一片迷迷蒙蒙的水汽当中。青州府西南皆是群山,东部平原,一条南阳河穿城而过,将古城隔成南北两块。因为落差大,雨水急,西南群山中的雨水迅速集结于南阳河,顺流而下,浊涛滚滚,淹没了南阳河边的商铺、住家,更是冲毁了连接南北两城的唯一通道——北大桥。知府夏竦闻听灾报,立即亲赴河边指挥抗灾……待雨停,灾民也大都安排妥当,看到河上来来往往竹筏穿行的百姓,夏竦知道,如今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一座大桥。南北不通,不但居民生活饱受影响,而且一旦敌军打来,青州守军将无回旋之地。夏竦立即召集工匠,研究修桥之事。面对洪涛浊浪,工匠们也是束手无策,谁也不敢担保能够修好此桥。此时夜雨停,群星点点。夏竦身着便装,来到工匠们所住之处,与大家细商修桥之事。工匠们纷纷说道:“并非我等不努力,修桥一则原料奇缺,再则民工们都在加固河堤,个个精疲力乏,也是无人可用。”工匠们又呈上草拟的修桥图纸,夏竦看后沉吟良久,问道:“照图纸样式,桥修好可坚持几载?”一工匠言道:“青州近几年频降大雨,水势湍急。所修之桥尚无超过五载记录。”夏竦愁眉摇头:“劳民伤财,却坚持不了五年。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啊?”众工匠面面相觑,摇头叹息。突然,黑暗处一人跪下磕头:“知府大人,小人保举一人设计修桥,最少可保一百年不坏。”夏竦眼睛一亮,喊道:“快快请起,近前答话。”那个匠人走上前来,言道:“此人姓鲁名江,自言是鲁班后人。原是西南山人,只因得罪当地恶霸,发生争执,恶霸之子跌落山崖致死,却诬告被他打死,现正关在青州大牢,已判秋后斩……”夏竦初到青州不久,并不知前任所判之案,回衙立即调机卷宗,看到案件确有许多失察之处,又亲自进到狱中,与鲁江攀谈。先问案情,再听鲁江的修桥设想。夏竦命人放出鲁江,让他与匠人们商讨修桥之事。师爷偷偷言道:“鲁江是死刑犯,即使要重审,也应该先禀明朝廷,等到发下公文再作处理,您这样偷偷将人放出来……”夏竦道:“无妨,只需严守秘密,一边令人速将公文送至朝廷,等待回文。”夏竦按照鲁江要求,命人到西南山中采伐大树,借助南阳河水运送到青州古城。可是又要修固河堤,又要建桥,还因为连年征战,青壮年大都在外当兵,确实是民工奇缺。夏竦下令:让狱中契丹俘虏、囚犯帮助修桥!当时大宋国与契丹交战,狱中关押了大批契丹俘虏,人满为患。夏竦之父就被契丹人所杀,他对契丹人充满了刻骨仇恨,看到他们,眼里就喷射出熊熊怒火。师爷大惊失色道:“大人万万不可!如果是一个鲁江,大家帮着隐瞒,尚可蒙混过关,这么多囚犯一块儿放出来,朝廷怪罪下来,实在是担当不起啊!”夏竦言道:“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法。一人做事一人当,师爷不必担心。”看到俘虏们修桥并不尽力,夏竦又立下奖励之法:获得奖励的可以获得自由。看到苦着脸的师爷,夏竦言道:“他们也是些普通农牧民,当兵也是没法,我们劳力奇缺,如能为我所用,又减少了粮食供应,岂不也是两全其美之法?”鲁江领人先垒巨石加固河岸,然后用数十根大木相贯。不用柱子,架成飞桥。形成一个彩虹样子的大桥,冠名“虹桥”。因为没有桥下木柱,减少了阻力,洪水也就冲毁不了大桥。桥尚未完全修好,夏竦就收到了朝廷的诏书,宣他速速回京议事。原来是有大臣弹劾了他。夏竦在朝堂之上陈述了青州遭遇水灾的经过,以及搜集到的鲁江蒙冤的证据。弹劾大臣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桥铺路,本是分内之事,如此牵强不足以为自己的枉法作辩解。况我听说,南阳河大桥,尚无能坚持五年者,这鲁江难道就是神仙?”夏竦道:“臣愿以项上人头保鲁江无罪。而且此虹桥设计合理,多了不敢说,至少会五十年无事。”弹劾大臣哈哈大笑:“夏大人又如何敢保五十年?”夏竦言道:“五十年还是保守说法,五百年也许不止。在我有生之年,如非人为,大桥何时冲毁,朝廷何时取我脑袋如何……”夏竦虽然拿命保了鲁江无罪,却无力保住鲁江,此人后来不知所终。据说是被契丹人捉去,命其为已造桥。鲁江誓死不从,以死报答夏竦知遇之恩。北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开辟了中国桥梁历史的新纪元。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才在原有基础上被重新以土石结构改建,此时已经过去了562年。万历皇帝感叹:“此桥千年不倒,就更名为万年桥吧。”斯人已去桥犹在。今天你如果去青州旅游,连接南北城的依然是这座万年桥。(摘自《北京文学》2019年4期)[注]①据《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的万年桥确实是夏竦担任青州知县时修造的。后世有改建,但至今仍屹立不倒。2.纪实文学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请从“纪实”与“文学”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四月的后十天,白天黑夜都下着雨。山野间,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快压到人头上了。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冒雨在蟠龙镇周围的山头上观察了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后,回到野战军司令部——彭总住在一家老乡的窑洞里。窑洞的门窗都让敌人烧掉了。进了窑洞,右首有一片门板支起的一张床。床上放着很简单的铺盖。窑后头的墙上挂满作战地图。野战军司令部通知:下午召开旅以上的干部会议。可是旅长陈兴允奉彭总指示,上午十点钟就赶来了。因为陈兴允的那个旅,是担任主攻蟠龙镇制高点——积玉峁这个重要任务的。陈兴允走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把帽子上的水拧了拧又戴上,喊了声:“报告!”窑里没有回答声。陈兴允伸头往窑里看,原来彭总正在那里凝神专注地思考什么。彭总坐在火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的衣服透湿,身边的柴火堆上放一顶军帽,帽檐上流下点点的水滴。他仰起头,微闭着眼,两手抱住膝盖,肩膀左右微微摇动。“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破旧的棉衣,说:“披上。”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着作战地图,扳住手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把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我们部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把敌人进攻延安时的那股凶劲挫下去了。现在又把敌人主力部队指挥着向绥德地区爬去了拿下蟠龙镇这个孤立据点,他一定也心里有数。可是陈兴允明显地感觉到彭总不但没有兴奋情绪,反而更谨慎,更沉入深思。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陈兴允正寻思,只见三个小娃娃,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起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小心,不要跌跤!”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彭总笑着转过身,向陈兴允问了战士们对最近战局的看法和议论以后,又非常简明地把全国战争情况讲了一番。然后,背着手,站在窑洞门口,眯着眼睛望向远处雾沉沉的高山头。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蟠龙镇,你有没有信心。”陈兴允说:“我还需要充分地了解情况。”彭总指着地图,扳住手指头冷静地讲着,计算着。敌人在蟠龙镇周围几十里的山头上,除了强大的野战工事以外,还有三十多个重要碉堡。拿下这些重要阵地,需要多少时间。并讲到敌人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敌人的优点和弱点;我们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末了,彭总说:“这样看来,最少,最少我们有四天的攻击时间。”陈兴允觉得脑子里千头万绪的想法,现在非常明确了;对这次攻坚战,他分外乐观,分外有把握了。彭总讲完,背着手慈祥地看着陈兴允,又问“你觉得怎么样?”陈兴允说:“原来我担心的是时间。照彭总的计算,我们除了战斗准备需要的时间,还有四天的攻击时间。”彭总问:“有把握吗 你用什么战术手段,拿下积玉昴这个决定全局的重要阵地 ”陈兴允看着挂满地图的墙壁,回想着这几天侦察、研究的印象,边回想边盘算。彭总仿佛怕打扰陈兴允的思索,轻轻地踱着步子。陈兴允说:“我们火器很少,炮弹有限。因此,土工作业和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有决定作用……”彭总向前微微地移动了一下脚步,他全副精力又集中到某一点上思索了。他说:“你说得对。土工作业与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是会起重大作用的。”彭总又仔细地讲了关于侦察地形、火力和突击队的组织……还语重心长地叮咛:“你攻击这一点,你就必须打上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也必须拿下它。这就要求指挥员有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有坚定顽强的战斗意志。”回来的路上,陈兴允再三地思量彭总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很多遍,但是这次听了又觉得格外新鲜和思想丰富。(有删改)文本二西行漫记(节选)【美】埃德加·斯诺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得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但是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吴景崧等译,有删改)【注】①埃德加·斯诺: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四个月,是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②政府军:指国民党军队。3.文本二是如何通过“我”来写彭德怀以体现纪实文学真实性的?参考答案:1.真实性:文本通过作为记者的“我”的采访来展现老李与贾河忠这两个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历交代其他人物、地点、场景、事件等。文学性:文本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情态描写等文学手法刻画人物,避免客观介绍,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感人。2.参考一:①小说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年代数据,又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历史讲述,如人物对话、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曲折情节的设计。③小说创作将纪实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境界,深化了思想内涵。参考二:小说的纪实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运用细节、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更加生动。②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3.①通过“我”的亲眼所见真实地写彭德怀吃、穿、住等日常生活:屋子简陋,只有两套制服,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②通过“我”的亲身感受真实地反映彭德怀的性格特点:谈话举止直截了当,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吃苦耐劳,活泼敏捷,精力过人,勇敢等等。③将“我”的感受与具体的事件相结合,更加体现了纪实文学真实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