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件+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900年7月,清政府曾发布这样的诏书:“(列强)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此义勇(义和团)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不如)大张挞伐(讨伐),一决雌雄?”据此回答1-3题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推翻清政府的残酷统治???? B.抵抗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C.消除鸦片对中国的毒害???? D.维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
2.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3.面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八国联军的侵华初期,清政府的态度是( ?  )
A.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宣战 B.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投降
C.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宣战??????????? D.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议和
【解析】课标要求学生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背景,属于识记层次,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及之间的联系。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义和团运动爆发是因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激发农民的反抗。而清政府的态度和立场又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这种反抗又招致了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反扑。正确答案1.B?2.D?3.A
4.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  )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
C.没有区别开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和迷信色彩
【解析】课标要求学生评析历史事件,认识义和团运动进步性和局限性,属于理解体验层次,此题考查学生对学习难点的突破。在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洋”这个含义的理解,既有野蛮侵略的一面,又有工业文明传播的一面,应该区别对待。才符合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本题题干是侧重于排外。正确答案是C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  ? )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都明确提出了可行的政治纲领?????? D.都建立起一支有组织强大的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比较,属于回忆识记层面,通过两个农民运动的比较,明确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义和团没有建立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更缺乏行动纲领和强大严密的军事组织,是失败原因之一,太平天国虽然有政权,纲领,军队,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还是失败,正确答案是A
6.(山东东营2013年中考试题9)
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 )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被迫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属识记再认层次,学生可以通过时间来推断,A,D选项与史实不符,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史实。正确答案是C
7.(山东济宁2013年中考试题13)
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而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列强把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对条约内容的了解是识记层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各个条约的影响,注重能力的培养。正确答案是B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据此回答8-9题
8.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签订下列哪个条约之后(   )
A.《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9.下列哪一条款解释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最为合适(   )
A.割让香港岛归给英帝国 B.清朝赔偿白银4.5亿两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工厂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本题旨在通过具体史料来印证掌握的观点,属于理解、判断、解释层次。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运用具体的条约内容解释具体情境“守土官长”的含义。正确答案8.B?? 9.C
10.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歌谣反映当时(   )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 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慈禧太后没有责任 ④?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课标要求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结合史实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慈禧太后作为历史反面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中表现出来软弱无能,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题考核属于识记理解和情感体验层次,综合要求比较高。第③选项的判断是错误的。其余选项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11. 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近年以来,瓜分中国之事,为世界各国报纸最喜好讨论之题目。”后来他又向德国皇帝报告说: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3册,86页、244页)
材料二: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新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中国军史:《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结合两则材料,请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你的评价。
【解析】课标要求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义和团的评价既是教学难点,历来为史学界所争论,但对于学生要求能综合所学知识简单地根据史料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可。
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不顾身,对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运动中,团民素质低下,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拒绝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缺陷。
12.阅读下列材料:
1901年在战略要地天津门户大沽口,清朝的官兵正在拆毁炮台,老百姓疑惑地问:“炮台拆毁了,来了敌人咋办?”清军无可奈何地说:“谁知道?这是皇上的旨意。”请回答:
(1)材料中的“皇上”是谁? 材料中拆炮台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2)有人说:一次次的失败,皇上也是无奈之举。这个皇上经历几次重大的失败?
(3) 材料中皇帝除了颁布有关于圣旨拆毁炮台外,他还有可能颁布有关于哪些内容的圣旨?请你代皇帝草拟其内容并说明理由。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屈辱。本题旨在通过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和列举并解析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试题体现综合性、迁移性、趣味性。
参考答案:(1)光绪,依据是《辛丑条约》中“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戊戌变法失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失败。
(3)依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其他内容说明即可:如:光绪帝的圣旨还可能包括加大对老百姓的税收以完成《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的任务;不准人民组织团体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以达到《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一项的要求;不准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以达到《辛丑条约》中“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一项的要求。
13.阅读图片:
?
法国漫画:联军要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 中国漫画《洋人的玩偶》
请回答:
(1)这两幅漫画均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2)法国漫画中分裂中国巨人的阴谋是否得逞?请联系所学知识予以解析?
??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国漫画《洋人的玩偶》的理解。
?
【解析】本题旨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说明能力。既要直接说明,也要通过思考迁移,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主干体系的梳理,强化思维。体现能力考核要求。
参考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原因: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军事指挥失当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2)没有,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使帝国主义不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政策。
(3)漫画说明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因为《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因何发生、中国反侵略为何失败,《辛丑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概况;运用多种资料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史料和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学会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事件;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学生综合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推理事件演变的结果或影响。
3.通过文字资料、故事讲述等,体验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及探索的艰辛曲折。树立“不忘国耻,警策奋进”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图文结合、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时局图》,问:怎样的时局是“一目了然”的?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当时的中国人民是怎么做的?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又是如何应对的?导入新课。
观察《时局图》
生: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
?
生:反抗。
图片导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以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板块一:
收集信息?????
了解运动
首先我们来学习当时一场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要了解一场运动,我们需要了解它哪些信息?
1.结合书本P95找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信息。
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2.义和团“扶清”,清政府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出示两则资料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因为得到清政府的扶持,使义和团的“灭洋”也变得合法化。出示义和团屠杀中国无辜教民、洋人,破坏洋物的行为。
4.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5.承转: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八个国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为,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生: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地点、口号、结果、影响等等。
学生看书后回答。
?学生分析资料:由剿杀义和团变为招抚。并分析原因。
?
??
?
?
?
学生结合所了解的义和团运动,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义和团运动。
?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
?
?
?
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
板块二:
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
1.出示图片: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出示义和团顽强阻击的图片。
?2.当列强攻占天津、北京时,清政府为了向列强妥协,又是如何对待义和团的?
出示资料。问: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是一个怎样的政府?
3.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北京以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你能列举吗?
4.展示一组列强烧杀掳掠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5.引用瓦德西的话进行总结。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解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的武器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
生:清政府下令剿杀义和团。
生:腐败无能。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列举史实。
学生谈感想:列强的贪婪、残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等。
图片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义和团运动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
?
??
?
通过一张张图片,控诉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板块三:
对比分析
感悟影响
?
?
?
?
?
?
?
?
?
?
?
?
??
1.列强在烧杀掳掠之后,他们还不满足既得利益,于1901年9月7日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承转:这个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问:前后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签订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哪些新的侵略权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3.总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条约的内容,齐读。
?学生比较条约内容,从而知道《辛丑条约》不仅赔款增多了,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其他的条款加强了列强对清政府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控制,甚至清政府积极配合列强,尽量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条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顺理成章不生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板块四:
沧桑回眸
?以史为鉴
?
1.指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数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曾走在世界前列的东方文明古国。为什么转眼就被大炮轰开了大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什么总是挨打和失败?
学生列举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分析原因:落后就要挨打。谈启示:今天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等。
因为这是第一课的最后一课时,通过表格梳理历史事件内部逻辑上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再一次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课堂小结
岁月长河已经淌过了那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新世纪的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不断努力!
????????????????????
?
?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课在设计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非常注重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在本课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只要是学生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都尽量让学生来回答,在不断讨论争鸣的过程中,尽力地启发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被不断地调动。
2.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本课设计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讨论,比较、归纳,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挖掘、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列举“八国联军的暴行”,归纳“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表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落实了目标要求。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交融在一起的。本课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渗透,通过一张张图片的控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败笔之处
1.个别学生收集资料不足,全员参与度不高,让学生讲述历史故事的目标没有达成。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学生只停留在是非判断层面,缺乏多因素的考虑,不够深入。
课件28张PPT。怎样的时局是“一目了然”的?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蛤蟆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
鹰代表美国。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收集信息 了解运动2.兴起时间:1.兴起的原因:4.口号:5.发展:19世纪末山东“扶清灭洋”1900年春 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3.兴起地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外国传教士在各地胡作非为,导致人民起来反抗。结合书本P95找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信息。6.结果: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义和团团民的暴行 拳民正在破坏铁路 团民与侵略军奋勇搏斗收集信息 了解运动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资料 “此案之初,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木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得查办,务尽根诛。”   
     ——慈禧太后出逃中发布上谕由资料可知,清政府是怎样对待义和团的?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你能列举吗?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被八国联军炮毁的天津城墙 被八国联军大炮轰毁的天津街市 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前门)。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黄包车上都是八国联军抢劫来的财物 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 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听命于联军的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民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美军在天津抢劫的银子翰林院藏书室46000多册古籍被洗劫一空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拍卖抢劫来的财物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各国公使、商人纷纷进入紫禁城的乾清宫,践踏清帝的宝座。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 “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瓦德西图文结合 控诉暴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图对比分析 感悟影响《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关税协定《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1.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增辟通商口岸;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赔款白银4.5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撤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各个炮台;
4.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
5.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前后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签订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哪些新的侵略权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比分析 感悟影响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沧桑回眸 以史为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什么总是挨打和失败?落后就要挨打!沧桑回眸 以史为鉴 再见资料1 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袁世凯上任后,马上对义和团采取血腥的屠杀政策。
资料2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剿杀招抚 1900年6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除了屠杀教民外,义和团更滥杀无辜,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义和团团民及其暴行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中国拳民正在破坏铁路 义和团杀洋人盲目排斥西方文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义和团运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