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出的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表现为( )
①证实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同古埃及文明一样以冶金术、文字、城市的出现为特征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
③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④运用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技术,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依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于2023年2月23日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要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对雷锋精神及学雷锋活动认识正确的是( )
①雷锋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②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是雷锋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主要体现
③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要将雷锋精神化做具体行动
④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学雷锋活动日常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古籍《山海经》中,“夸父”是广为人知的中国神话人物,“夸父逐日”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为此,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的中文简称被命名为“夸父一号”。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②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古籍能够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据浏阳市文旅局消息,“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烟花燃放活动重磅来袭!每周六在浏阳河畔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璀璨震撼的视觉盛宴。丰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时,也为假日经济增添新力量。焰火燃放活动( )
①创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融合的条件
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从“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的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到“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的世界菌草之父林占嬉,从“梦想无休时”的奥运冠军徐梦桃到“强国尚功勋”的新能源汽车先行者陈清泉……感动中国人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这表明感动中国人物( )
①身上共同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创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实现人生价值
④积极为社会做贡献,体现了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这说明( )
A.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B.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D.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7.电影《长津湖》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事迹。影片中传递出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自强不息
8.从2015年拿到近10亿元票房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19年票房攀升至50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票房16亿元的《姜子牙》,再到目前热映的《新神榜:杨戬》,短短几年间,国产动画片迅速崛起。这表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瑰丽宝库
②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④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9.如果说,小小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那么,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早已是这片土地上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记,成为融入人民血液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是( )
①红船精神代表着不忘初心跟党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②红船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品格
③红船精神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根本途径
④红船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从殷墟考古发现可知,商代晚期的文字已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字符号体系。其中陶文内容丰富,包括数字、方位、人名、族名、国名、干支、画卦等,线条简练,其发现显示了早商甚至更早阶段陶器上与之相同的部分刻画符号也是文字的可能性,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早于夏商时期的陶器符号提供了线索。由此可见( )
①陶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重视
②陶文呈现形式的发展是继承陶文的必要前提
③陶文代表着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陶文作为文化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指引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进。这是基于伟大的建党精神( )
①融入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
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
③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
④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为民族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二十年做一件事,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种子,只求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宝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 )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④爱国主义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等。修典兴藏( )
①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
②建立了新旧事物间的联系,丰富文化内容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维护文化安全
④经过既肯定又保留的过程,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由此可见( )
①学雷锋活动是我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雷锋精神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
③雷锋精神的内涵适应了生活变迁,并丰富发展
④弘扬雷锋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动漫,即动画和漫画的合称。随着国产动漫日益崛起,某些动漫中过分宣扬的“强者掌握真理”“机缘决定命运”等价值观内容,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下列讨论中表达正确的有( )
①观点1:“强者掌握真理”违背真理面前一律平等,有否定公平正义之嫌
②观点2:“机缘决定命运”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对生活具有科学指导作用
③观点3:动漫创作是商业行为,为追求经济效益制造话题是其必然选择
④观点4: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国漫作品应当坚持真理、守护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2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泰国总理巴育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该书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巴育总理曾在内阁会议上推荐这套书,希望每位内阁成员人手一套、认真阅读。巴育总理这样做,是因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①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普遍规律
②是马克思主义观的最新实践成果
③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借鉴意义
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全景图长 1191.5cm,宽 51.5cm,相当于一座四层高的楼平放在地上,必须要一寸一寸慢慢欣赏方可知其妙义。今天,人们通过沉浸式全息投影和数码感应互动,使传统作品脱离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空间,亭台楼阁、炊烟袅袅,观众置身其中,轻松与科技对话,与传统艺术交流。这表明( )
①文化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现代科技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③改进文化传播方式能更好适应观众的文化需求
④借助技术对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可以提升艺术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始,就注重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融会贯通,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文化土壤
②中华大同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有契合性
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当代的具体实践相统一
④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当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中华颜色一眼万年,惊艳岁月。“苍筤”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暮山紫”是黄昏时刻山间烟雾与夕阳落照交织的紫色……中国色从自然中寻找色彩的气韵,充满中国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可见( )
①气韵雅致的中国色具有鲜明独特性,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②中国色能够派生出丰富色彩,是现代色彩艺术实践的理论源泉
③中国色融合自然具象与人类心灵意象,在触类旁通中创新色彩表达
④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虽历经千年,但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始终保持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2年10月28口,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红旗渠精神是( )
①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有的财富与非凡价值追求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④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等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确立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天然禀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阐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你们是身边的英雄,你们是时代的脊梁。”
2022年7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召开。“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见义勇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大力褒奖、宣传见义勇为英雄事迹,让更多的人见贤思齐,更加坚定对见义勇为者的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加入见义勇为的行列之中。
2022年8月5日,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刘春荣正与助学学生视频通话。刘春荣,江苏省志愿者团队“牛哥1队”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刘春荣就加入帮助西部地区孩子上学的公益活动中。2013年,他又组建起“牛哥1队”志愿者团队,从“默独行”变成了“众人拾薪”,如今团队已有256名成员。团队组织了“行走的格桑花”探索营、“昆山班”三年行动计划等活动项目,带着孩子们到东部地区参观学习。他们用无私行动深刻诠释了好人精神和道德内涵。
结合材料并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23.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美丽城市建设的推进,H市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但仍有许多废弃线杆矗立在各个角落,既是安全隐患,也是影响市容市貌的一根根“刺”。经媒体曝光后,H市迅速开展对废弃线杆的“拔刺”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属地推进、主体实施、群众监督”的工作体系,发现一根拔掉一根;还出台了《H市城乡架空管线管理规定(试行)》,从源头上杜绝废弃线杆的产生。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全市废弃线杆清零,有效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材料二 H市政府举办“市容市貌随手拍——发现美丽家乡”主题摄影大赛,让广大居民发现家乡的生态美,提升家乡情怀;也可以发现美中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美丽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功能”的角度,分析H市政府举办摄影大赛的意义。
24.202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实施,这次改革将劳动课正式列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整理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学段目标,这对于纠正现存的一些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等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向来崇尚劳动、勤于劳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崇劳尚俭思想,凝聚着博大精深的劳动智慧。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蕴含梦想主题的神话故事,到“铁人王进喜”“时代楷模张桂梅”等饱含奋斗情怀的先进事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国家推进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
1.C
【详解】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中国提出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出现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而不是以冶金术、文字、城市的出现为特征,①错误。
②: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这是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的原创性贡献,②正确。
③:中国研究人员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③正确。
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运用的学科最新技术,不是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的原创性贡献,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D
【详解】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排除。
②: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自我价值,②排除。
③④: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要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说明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要将雷锋精神化做具体行动,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学雷锋活动日常化,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A
【详解】①③:“夸父逐日”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①③正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②错误。
④:文化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该项说法夸大了古籍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A。
4.D
【详解】①:焰火燃放活动也为假日经济增添断力量,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推动经济发展,但未提政治方面,①不符合题意。
②: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且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②错误。
③④:“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烟花燃放活动,丰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时,也为假日经济增添新力量,说明焰火燃放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由题干可知,钱七虎、林占嬉、徐梦桃、陈清泉……他们都有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共同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①符合题意。
②: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径。故②表述错误。
③:感动中国人物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表明他们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故③符合题意。
④: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因此,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6.A
【详解】A: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B不符合题意。
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C不符合题意。
D:先进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A。
7.A
【详解】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正确。
B: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之一,不是核心,B错误。
C: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之一,不是核心,C错误。
D: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之一,不是核心,D错误。
故本题选A。
8.A
【详解】①④:短短几年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国产动画片迅速崛起,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瑰丽宝库,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④正确。
②:文化有不同性质,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②表述错误。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④表述有误。
故本题选A。
9.B
【详解】①: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是红船精神代表着不忘初心跟党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实践态度,①符合题意。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品格,而不能说是红船精神,②不符合题意。
③: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积极向上,但不是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
④:红船精神成为融入人民血液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表明它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C
【详解】①:陶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早于夏商时期的陶器符号提供了线索,由此可见陶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重视,①符合题意。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说法错误。
③: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说法错误。
④:陶文内容丰富,其发现显示了早商甚至更早阶段陶器上与之相同的部分刻画符号也是文字的可能性,由此可见陶文作为文化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A
【详解】①②:伟大的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指引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进。这是基于伟大的建党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融入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①②符合题意。
③:伟大的建党精神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而不是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③错误。
④:伟大的建党精神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C
【详解】①: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特征,①说法错误。
③:材料主要说明优秀人物以身许国,没有涉及伟大的团结精神,③观点不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中无论是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还是钟扬等,他们“以身许国”,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④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①③: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修典兴藏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厚植了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①③正确。
②:中华典藏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不等于旧事物,因此这里并没有反映新旧事物的关系,并且修典兴藏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而不是丰富文化内容,②排除。
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经过了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C
【详解】②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由此可见雷锋精神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雷锋精神的内涵适应了生活变迁,并丰富发展,雷锋精神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错误。
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内涵不包括弘扬雷锋精神,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5.B
【详解】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①正确。
②:“机缘决定命运”强调了外因的决定作用,②错误。
③:文化产品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制造话题是其必然选择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文化发展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②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并非巴育总理曾在内阁会议上推荐这套书的原因,构不成因果关系,②④不选。
①③:巴育总理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普遍规律,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借鉴意义,①③入选。
故本题选B。
17.A
【详解】①③:《千里江山图》作为物质载体,人们通过沉浸式全息投影和数码感应互动,置身其中,轻松与科技对话,与传统艺术交流,体现了文化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改进文化传播方式能更好适应观众的文化需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现代科技改进了文化的传播方式,未体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体现的是借助技术传播传统文化,未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8.C
【详解】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文化土壤,①错误。
②:早期知识分子注重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融会贯通,说明中华大同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有高度的契合性,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应当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未体现与中国当代的具体实践相统一,③不符合题意。
④:早期知识分子注重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融会贯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明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A
【详解】①:“苍筤”“月白”“海天霞”“暮山紫”等这些典雅而富有诗意的色彩表明了中国色具有鲜明独特性,故①正确。
②: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是现代色彩艺术实践的理论源泉,故②错误。
③:中国色从自然中寻找色彩的气韵,充满中国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说明了中国色融合自然具象与人类心灵意象,故③正确。
④: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不会始终保持一致,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0.D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不能等同中华民族精神,①错误。
②: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但是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价值,“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有的财富”是错误的,排除②。
③④: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表明红旗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体现了红旗渠精神是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和智慧的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推进与拓展。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式现代化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中国式现代化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天然禀赋”加以阐明。回答此题需要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对应原理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动力源泉→可联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有效信息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等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确立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相关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22.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强大精神动力。见义勇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选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汇聚强大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分析】背景素材: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考点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属于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大力褒奖、宣传见义勇为英雄事迹,让更多的人见贤思齐,更加坚定对见义勇为者的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加入见义勇为的行列之中→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角度,说明见义勇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选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汇聚强大正能量;
有效信息②:“牛哥1队”负责人刘春荣的事迹,他们用无私行动深刻诠释了好人精神和道德内涵→可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说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3.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H市通过举办摄影大赛,引导居民认识真善美,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推动社会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H市废弃线杆整治行动和H市政府举办摄影大赛
考点考查:文化的功能
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角度。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的知识,设问指向要求分析H市政府举办摄影大赛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需要运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的知识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主题摄影大赛,让广大居民发现家乡的生态美,提升家乡情怀;也可以发现美中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美丽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可联系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4.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国家推进劳动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自强不息,崇劳尚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国家推进劳动教育,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国家推进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分析】背景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实施,劳动教育进课堂
考点考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国家推进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需要调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从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劳动课正式列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于纠正现存的一些忽视劳动、轻视劳动等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可联系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崇劳尚俭思想,凝聚着博大精深的劳动智慧→可联系自强不息、崇劳尚俭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③:中国人向来崇尚劳动、勤于劳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可联系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推进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