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祝福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
主讲人:
.
学习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4、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十五部
.
.
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情节
内容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倒叙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时间
三个半月
两年
约两年
五年
.
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
作用: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主题。。
3、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提示:在情节、主题、气氛三方面的作用。
.
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于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做了含糊的回答,有着其善良的一面;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
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2.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抒发感情。
3.通过“我”侧面烘托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却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悲剧形象,我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表现我的同情。
4.“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我对祥林嫂尚且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突出小说主题。
.
祥林嫂的经历
年 龄 遭 遇
二十六七岁 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
二十七八岁 被迫改嫁,生儿阿毛
二十八九岁 再次丧夫
三十、三十一岁 阿毛被狼吃,再回鲁镇务工
三十四五岁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
四十上下 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
.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
第一次 青黄 红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表明她是一个善良、安分、温顺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表明她又一次当了寡妇,而所穿的衣服不变,说明生活更为贫困,而且精神上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表明她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
.
人 物 社 会 角 色
祥林嫂
鲁四老爷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婆婆 柳妈

.
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特定的思想内容?
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
分析环境描写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内容 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 描写“我”的感受和“祝福”的景象
作用 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写出了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祥林嫂的死和鲁镇祝福的祥和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
朗读:第32段“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
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现代作家丁玲说过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
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 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 她的追求是什么 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 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 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
外因:
 (1)鲁四老爷、四婶 :剥削者、 掌握政权者, 剥削、鄙视祥林嫂,没有同情心。
(2)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 象征族权, 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
(3)鲁镇人 :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对她的态度 —— 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麻木、冷漠,没有同情心,说明社会主流意识对女人贞节的要求。
 
.
(4)柳妈:建议祥林嫂捐门槛,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神权:封建迷信思想统治着人们)
(5)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祥林嫂嫁了两次的寡妇,地位就更低了。
.
内因: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祝福》的线索和主题探究
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所艺、所感为线索,见证了以鲁四老爷为首的封建卫道士对祥林嫂为代表的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主题: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
《祝福》的文化批判
3.缺乏反抗意识:那群无聊的妇女,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短暂的煽情之后厌烦和唾弃,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是封建礼教的祭品,只不过她们的运气比祥林嫂略好一些罢了,由此可见,他们的愚昧、麻木和无知。
恃强凌弱
中庸思想
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
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贞节
秩序
妇女的“三从”
封建祭祀
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
拓展延伸
  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 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 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