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提问导入教师提出两种观点:观点一: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无需刻苦努力锻炼,不必跟自己过不去;观点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刻苦,练得越狠锻炼效果越好。这两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导入新课。提问讲解1、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运动负荷的概念。(三)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教师讲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2、结合自己的运动实践,说一说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教师归纳总结。(1)量力而行(2)合理搭配运动强度和负荷量(3)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4)处理好锻炼和恢复的关系(四)认识心率的生理意义1、教师提问:什么是心率?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讲解心率和脉搏的概念。 3、教师讲解心率的生理意义。 4、学生计算自己的最大心率。(五)怎样测定心率1、教师讲解测定心率的方法。 2、指导学生动手测一测自己的安静心率和运动心率。 3、讲解运动后心脏恢复率。(六)学习怎样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1、教师讲解靶心率的计算和适宜运动心率的判断方法。 2、学生计算自己适宜的运动心率。 3、教师提问出现运动疲劳时身体有哪些感受?你是怎样消除运动疲劳的? 4、学生回答。 5、教师讲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和消除疲劳的方法。(七)课堂小结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身体练习的过程,是运动负荷对机体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使身体达到锻炼的效果,就要学习、掌握与运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与技能,科学锻炼。并且自觉做到体育锻炼经常化,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保证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劳逸结合地进行学习,使身体与体能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