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并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2.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3.公共参与: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习和实践活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新知导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 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 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 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2.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 看作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是本原的,物质 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物质。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 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 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和表现。
【课堂小练】
(2016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三统考期末)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未停下脚步,思维的触角在不断延伸,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15年9月28日,全球出现罕见的月全食天象奇观,这次月全食是自2014年4月15日开始的“连环四月食”的最后一环,这种罕见的“连环四月食”,500年只出现过三次,根据NASA预估,第五次的连环四月食会在2032年和2033年出现。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
①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②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
③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具有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5年7月23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25B,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地球”道路上里程碑式的发现,但也有人认为,我们目前对它知之甚少,太空探索道路还很漫长。由此可知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意识既能反映事物现象,又能把握事物本质规律
③人对太空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变化
④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5秋·安徽·高二统考期中)在新世纪,我国适时地启动了嫦娥工程,开展了深空探测活动,让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变成现实。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结束为期8天的地月之旅,完美返回地球。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这说明( )
A.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认识推动科学实验发展
4.天上明月,常令古今诗人爱恨交织。其实,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 )
A.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文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C.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D.文学创作具有客观实在性和自觉选择性
(2015秋·湖北襄阳·高二阶段练习)我国某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2014年6月1日预测,初夏的6月,天空将上演“双星伴月”“金星合昴星团”“流星雨”等天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2014年6月8日,火星和角宿一星率先联袂上演“双星半月”。6月23~24日,“金星合昴星团”如约上演。6月27日晚,六月牧夫流星雨如期浪漫上演,但其流量较小,每小时不足10颗,可观赏性很一般。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思维能够创造存在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人类能够精确的预见天文现象的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双星伴月又称“金木合月”,是指金星、木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当三者距离最近时,呈现出既是“双星伴月”,又是“三星一线”的特殊天象。有人认为,“双星伴月”意味着水德终止,今年将要大旱28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017秋·福建福州·高二统考期中)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完成下面小题。
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8.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2019秋·安徽芜湖·高二芜湖一中校考期中)抓周,是东亚国家一种孩子周岁时预卜其前途命运的习俗。孩子周岁时,家人会将多种物品摆放于孩子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材料中抓周这种习俗
①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③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效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观点与抓周这种习俗体现的世界观完全对立的是
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②“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
③“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于先”
④“世上有鬼,此乃人精神为之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1.(2018春·云南大理·高一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校考期末)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漫画《安全周刊》
材料二 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哪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
(2)它们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知导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2.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课堂小练】
1.A 2.D
【解析】1.③说法错误,思维离不开存在,依赖于存在,而存在不依赖于意识。④思维自觉选择性在题意中没有体现。通过题目的解读,人类可以预测到第四次月食说明了人能够认识我们的这个世界,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故①说法正确。另一方面,人之所以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说明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故②说法正确。本题正确答案A。
2.通过对题目分析“美国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25B,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地球道路上里程碑式的发现”说明了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在逐步的变化,故③说法正确。在材料中“但也有人认为,我们目前对它知之甚少,太空探索道路还很漫长”说明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故④说法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②说法错误,意识又正确与错误之分。故排除。正确答案D。
【考点定位】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名师点睛】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3.B 4.A
【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结束为期8天的地月之旅,完美返回地球。这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充分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故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认识由正确与错误之分,故D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4.试题分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题材料中“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但古今诗人却对它爱恨交织”,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具体形式,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等相关知识。
5.B 6.C
【解析】5.试题分析:我国天文学家的预测如约上演,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说法错误,思维不能创造存在④说法不科学。
考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点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试题分析:唯物主义把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把意识当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双星伴月”意味着水德终止,今年将要大旱28天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把客观精神当作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要求。
考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无别
点评:区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此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7.B 8.A
【分析】本题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为载体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
7.题目中,赫拉克利特认为,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他将“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错误。答案选B。
8.列宁之所以对这句话有着“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评价,是因为这种观点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有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项A正确。选项BC明显错误。选项D说法没有看到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故排除。答案选A。
【点睛】
9.A 10.B
【分析】本题以“抓周”为背景,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侧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9.①③:根据材料“抓周,是东亚国家一种孩子周岁时预卜其前途命运的习俗。孩子周岁时,家人会将多种物品摆放于孩子面前,任其抓取”可知抓周这种习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①③符合题意。
②:抓周这种习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不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②错误。
④:抓周这种习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不可以效仿,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0.题干中抓周这种习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与之对立的是唯物主义观点。
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认为人决定万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丰于道,形本生于精”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
③:“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世上有鬼,此乃人精神为之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的对立。实际工作中拘泥于书本而忽视客观实际,是唯心主义的反映,会给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害。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通过漫画可以看出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的对立,它们主要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其主要观点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