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课时:《侍坐》篇文言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部分词类活用现象;2、翻译文中难句,巩固文言文翻译的策略方法。【学习重点】重点词语,尤其是一词多义“如”“方”“与”。【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翻译。【课堂预设】复习巩固1、成语: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于指人。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贬义词。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分条析理:形容言谈或文章有条有理,深刻精辟。2、文化常识(1)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唐宋时虽各有所司,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2)朕:作代词时,秦以前指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3)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隋炀帝时,改晋武帝时所设国子学为国子监。(4)写出天干和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讲评《学习指导》习题1、一词多义补充(1)如A、如果——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至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或者——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D、比得上——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E、顺,符合——万事如意F、到,往,去——沛公起如厕G、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突如其来H、如……何,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2)方A、方圆,纵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可使有勇,且知方也C、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方兴未艾)D、方向,方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E、区域,地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F、四周,周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G、方法,计策——千方百计H、正直——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方正贤良)I、当,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J、将要——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K、刚刚,才——庑下一生伏案坐,文方成草(3)与A、赞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介词,和——微斯人,吾谁与归C、参与,参加——与会人员D、动词,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E、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唯求则非邦也与2、特殊句式的翻译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加之以师旅”可直译为“把军队加在它们身上”;而“因之以饥馑”则只能意译:接下来又有饥荒。3、将《学习指导》P2的文化常识整理到积累本上,并利用早读背记。课本重点语句翻译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平时就说:“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把军队加在他的身上,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百姓有勇气,并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方圆(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来等待君子来推行。4、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作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去。6、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特别强调: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原则:直译为主,意地为辅,字字落实,语境至上。尤其强调如果不是倒装句,不要乱调语序。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力争早日背下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课前检测:读准字音曾皙 饥馑 哂之 礼乐 以俟 铿尔 撰 莫春 沂水 舞雩解释字词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师旅 因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 方六七十 以俟君子宗庙 会同 端章甫 舍瑟而作 冠者 舞雩 吾与点也 其言不让明确句式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翻译文中语句。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四子之志。3.理解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导入:2500 多年前,一个明朗的早晨,或者安详的午后,几个学生又习惯地围坐在孔子的身边,一场平常又伟大的对话开始了。说它平常,是因为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说它伟大,是因为这样的对话,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作一次时光“穿越”,再次重温那次伟大的对话。解题子路:姓仲,名由,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小孔子二十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四人顺序是“以齿为序”;按古人的称名道字的习俗,孔子称学生名,辑录者称四子字。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二、整体感知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明确:“问志——言志——评志”。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侍坐》篇叙事曲折,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我们首先走进文本,鉴赏其中的人物形象。三、鉴赏形象(一)孔子形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分析:没有让学生直接言“志”,而是从自己谈起,营造平等的对话关系,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孔子形象: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二)四子志向及性格子路文本: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翻译:3.分析:“率尔”将子路的迫不及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鲁莽直率,三年之后,可让国人有勇且知方,看出他的担当和自信。4.明确:志向——民有勇且知方性格——自信直率5.孔子评志——“哂”。孔子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所以文本中夫子说“为国以礼”,而子路“为国尚勇”,先“勇”后“方”;人际之道应“温良恭俭让”,处事以礼,而子路“其言不让”。所以孔子的微微一笑中有对其志向抱负的认可,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不谦虚。冉有1.文本: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翻译:3.分析:在孔子点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说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的多,三年之后,取得的政绩仅是“富民”,没有能力实行礼乐教化。4.明确:志向——足民难为礼乐性格——自信低调公西华文本: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翻译:分析:公西华同样是夫子问及才发言,态度更加谦逊。“礼乐治国”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一,但他不“能”,但是“愿学”,并且担任的职务是“小相”,相较然后,更加谦虚,而且谨慎明确:志向——宗庙会同小相性格——谦虚谨慎孔子评志: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孔子对其能力给予委婉肯定,意在增强他们的信心。不同学生不同评价,体现夫子的因材施教。曾皙:文本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生动的语言描述:暮春之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换上春装,一群成人和几个少年。呼朋引伴。到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感受清风拂面,有说有笑,青春作伴,踏歌而归3.分析:从“鼓瑟”到“舍瑟而作”,看出他的从容潇洒、恭敬有礼。一幅“沂水春风”图,颇有点清静无为的意味,但却获得了夫子的高度认可。4.明确:志向——浴乎风乎咏归性格——从容潇洒5.孔子评志“吾与点也。”高度赞赏。合作探究思考: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何格外赞许曾皙的志向?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喟然而叹”?孔子年谱:15岁立志于学;30岁成为名学者,主张以礼治国;31-50岁,积极入世,但始终不被任用;54岁代鲁相,提出改革主张,失败;55岁弃官离鲁,周游列国,“终无所遇”;63岁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多日;68岁返鲁,不再求仕,致力于教育。侍坐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他返鲁之后。小组谈论、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孔子之“叹”,是对曾皙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的赞叹曾皙的“春日畅游图”是一幅理想社会图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与孔子所倡导的仁政、礼乐的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得到孔子的赏识。由此四子言志,也就形成了从强兵、富国、到文明教化,直至最后的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之“叹”,是对曾点“不求仕进”的逍遥生活的赞叹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推销儒道,但是十数年的颠沛流离换来的却是屡屡碰壁,救世之心不能实现。历尽沧桑之后的安详的午后,或者明朗的早晨,胸怀像清风明月一般的曾皙所描绘的阳春三月好风景,正好契合了孔子的恬退避世之心。3.孔子之叹,既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含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docx 《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