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新课导入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学习目标1. 学习中华“和”文化,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整体感知什么是“和”?《说文解字·龠部》:“龢 【hé】,调也。从龠(yuè)【1.古代容量单位,一龠等于半合(gě)。2.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箫。】,禾声。读与和同。”《说文解字·口部》:“咊【hé】,相应也。从口,禾声。”三角形是聚合的含义,意思是将声音聚拢起来。“禾”表示禾音,合起来是吹奏排箫、吹奏音乐,也就是相互配合的和谐状态。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的简单重复,必然是不同声调、音频的有机结合。如此,人们对“和”的理解也就由单纯的乐器拓展开来,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协调、结合过程。整体感知故宫三大殿整体感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君子和而不同。所为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和”的,像一个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一、探“和”之义合作探究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一、探“和”之义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③“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合作探究④“(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 ”晏婴说:“区别很大……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国家的正治稳定,矛盾减少,……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无味道;好比曲调只有一个声音,谁会听它!可见,在政治上,不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实行绝对的‘同’,完全是坏事。”一、探“和”之义合作探究“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 是小人“为恶一致”。“和”是目标一致,但行为、方法不一定相同,“同”只是行为上的附和。小组讨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一、探“和”之义合作探究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一、探“和”之义“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从崇高美德的角度来看:“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是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及新事物的创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组建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作为普通人,就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不应完全强求他人与自己同声同气而激化矛盾,也不盲目地重复、附和他人而失去自己,应该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协调,承认与包容差异,并且能见贤思齐,从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合作探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一、探“和”之义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合作探究思考讨论:“和”的含义: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一、探“和”之义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小结: 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所有的人都能慷慨陈情,各方的利益都能合法争取,相反的观点都能平等表达,这才是真正的“和”。有了这样的氛围,想不兴旺都不可能。反之,一味消灭异己,只能激化矛盾,导致动乱频发,最后必然走向灭亡。这是两千多年前先贤给我们的启示。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⑴“和为贵”故事会。“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教材P132中的这则《“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 合作探究点击播放“六尺巷”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六尺巷”的故事寓意很深,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六尺巷这件事说大不大,但弘扬着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阅读教材P132中的《“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2)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合作探究点击播放“负荆请罪”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阅读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有怎样的深刻认识?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蔺相如又在渑池[miǎn chí]秦王与赵王相会的危急关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抛弃前嫌,终于结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司马徽让猪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著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于令仪宽偷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 :“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 ”邻居的儿子回答说 :“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于是问他想要什么。年轻人说 :“需要十千钱,就可以请医生给我爸治病了。”十千钱对于令仪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如数给了他。邻居的儿子拿了钱刚要走,于邻仪又喊住他 :“你家很穷,现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带这么多钱回家,遇上巡逻查夜的盘问你,你怎么说呢 ?”于是留他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才让他回家。事后,邻居的儿子感到十分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罗威饲犊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⑵标语诠释“和为贵”。①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②家和万事兴,国和富且强。③居众和,养心平。④宽容,化解人与人的恩怨。⑤创造和谐,追求卓越。……合作探究二、寻“和”之用小结: “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合作探究三、班级讨论会以“和”为活动准则,全班讨论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活动目标:制定“班级议事规则”活动步骤:(1)小组商议,组长归纳记录。(2)组长交流,全班讨论商议。(3)班长归纳记录,主持人宣布全班决议结果。合作探究三、班级讨论会班级议事规则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探讨,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别人的观点。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事先想到自己。合作探究三、班级讨论会阅读教材虚线框内的内容,根据要求选择某一新闻事件,开展时事讨论,积极发表看法。提示:学生围绕事件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定的“班级议事规则”。拓展延伸试着写两个“以和为贵”的宣传语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奏响家庭平安之音,共享社会和谐之声。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教当先,和为贵。起舞荷塘,齐声歌唱。中国梦想,和平希望。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材料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庸》)(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测“和”字的本义。(2).材料三将“中”与“和”进行比较,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与“和”的理解。课堂检测音乐中的和音。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课堂检测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威仪尽失,礼崩而乐坏,政治上的多元状态造就了思想上的极度自由和解放。一时间,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绚丽的百花竞相开放,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由此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这为“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是泛指,其中对中国后世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思想不断地交锋与融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奠定。读到这段历史,小明同学深有感触,想写一副对联,还没写好,请你帮他完成。上联: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多彩流派群芳绚下联:__________,博采众长大美中华_________文化融合底蕴深课堂检测3、放学后,你和同学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 (30字左右)示例:大家不要因小事争吵,不如各退一步?球场这么大,我们一起来玩吧!课堂小结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来、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板书设计以和为贵探“和”之义(读材料)寻“和”之用(谈看法)汲取“和”智慧(明道理)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负荆请罪.mp4 六尺巷_高清.mp4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共39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