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藏族小伙丁真突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人物,不但受到了网民与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引发了各地文旅部门的“抢人大战”,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发文为他“打call”。短短半个月时间,丁真迅速成长为引发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
丁真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11月12日至11月30日,“丁真”一词屡次引发多轮舆情波峰。11月12日,丁真因一段“野性与纯真并存”的短视频“意外走红”,形成了第一轮舆情波峰。此后,他“成为国企员工”“为家乡代言”等消息屡次引发网民热议。25日,他的家乡理塘县上线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导致舆情热度不断攀升,而此后各地媒体与文旅部门官博对丁真进行的“抢人大战”使得舆情热度达到顶峰。
图:丁真相关一周与舆情词云图(图片来源:人民众云平台)
舆论对于丁真不仅有热烈讨论,也进了冷导思考,有许多网民表示,希望网络舆论的热度不会破坏当地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不会影响丁真本人的学习和发展。
不少媒体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楚天都市报》认为,丁真虽靠颜值走红,却没有走上“靠脸赚快钱”的捷径,而各地官博放下姿态投入“抢人”大战,网友于谈笑围观之间遍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实际上含了许多巧思和热情,能引发积极美好的共鸣。澎湃新闻评论员则认为,丁真自身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应该被倾听,走红带来的名人效应看似非常盛大,但他的人生需要更多的“从长计议”。
央视新闻主播海霞表示:“其实,这个事情也说明流量要是引导得好,走上了正途就会交成正能量;相反,如果走歪了就可能成为闹剧。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流量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可能很快会消失,这就告诉大家,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善用,千万不能滥用。蹭热点只是一时,可别被过度消费玩坏了。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这样流量才可能长流。”
(摘编自霍思铭、范鑫《丁真与地方:顶流还长流》)
材料二:
这段时间,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短短十多天,10余次上热搜,传播量超50亿次,特别是在前几天丁真被误认为是西藏人后,很多网友和主流媒体账号纷纷通过跟帖、P图、发文等形式加入“抢人”大战,当“丁真之争”变成网民“口水战”时,一篇题为《四川官方独家回应“西藏插足丁真”之争:不要因流量带偏话题》的回应文章“一锤定音”,让网络空间的争吵和互怼渐渐安静下来。
文章以记者独家采访四川省甘孜州分管文旅工作的副州长冯俊锋的形式呈现。冯俊锋就网民关注的西藏“插足”网红丁真、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甘孜州是否会借势推销旅游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态度诚恳友好,言语得体雅致,且逻辑严密,网民纷纷跟帖赞扬,“说话滴水不漏”“公考面试的标准答案”“公关的榜样措辞”之类的跟帖占据屏幕。这样的文章堪称官方回应重大网络舆情的“教科书式”的样板。
对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这种刁钻提问,冯俊锋这样回答:“网红”是这个“落英缤纷”时代的精彩存在,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人们“纯真心态”的“集体打卡”。网友无不惊呼这位民族地区干部的“外交”素养之高。
当媒体提出甘孜州是否会借“网红”丁真推销旅游这一问题时,冯俊锋说:“少年乐新知”,丁真未来可期,丁真本人也表示热爱家乡,我们会充分尊重他个人意愿,但丁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需要学习、历练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衷心希望他健康成长的路上的平静生活不要被中断。巧手化“大招”,网友纷纷点赞,这种高难度附加题居然没“翻车”,把个负责、温情、清醒的政府立体地呈现给公众。
网络时代,人人置身网络,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角,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
从前些年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到近期的“雪乡”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对那些地方的负面影响无法用时间弥合,更无法用金钱衡量。
“丁真之争”看似与地方政府无关,但如果任由舆情发展,不仅容易把丁真这个“正能量”网红玩坏,而且会给网民留下地方政府缺位的印象。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运用网络服务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多上网看看,并及时主动回应同民关切,这门“必修课”才能及格,在这方面,四川甘孜副州长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摘编自杨维兵《甘孜“丁真之争”回应堪称范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真在短视频中野性与纯真并存,为他成为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奠定了基础。
B.丁真靠颜值走红,整个过程虽然蹭了热度,但能够激起网友积极美好的共鸣。
C.丁真的一夜爆红,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时代的开放多元。
D.丁真作为“正能量”网红,要想不被玩坏,需要地方政府引导舆情正确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周舆情词云图看,网民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丁真的“帅”。
B.丁真走红有引起理塘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被破坏的可能。
C.要回应好舆情,态度友好、语言雅致、逻辑严密缺一不可。
D.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我国生活,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应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属于表现出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在丁真发布了手中举着“家在四川”字样的自拍照后,不少网友将这张照片擅自更换文字内容,编辑成其他地区的“宣传照”。
B.游客在网上抱怨某景区烤香肠卖得太贵,某官方媒体为景区喊冤,声称旅游地的烤熟香肠都具有稀缺性,卖得贵理所当然。
C.某企业误将奖励信息印刷错误,在网上被热议后,发布公告为工作不严谨道歉,表示会引以为戒,但坚持按照原定兑奖规则处理。
D.某地出现巨响,朋友圈流传发生燃气爆炸,官方微信当天下午介绍了掌握到的实际情况,通报没有接到爆炸报案和人员伤亡报告。
4.让流量能长流,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议论要有针对性。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天
李娟
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
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的,缓慢、低浅而混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
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升水熬煮。
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
外婆最可怜。我们饿了可以随便嚼点干粮打发肚子,外婆没有牙,只能喝稀饭;肠胃也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食。
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这顿饭时感到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之痛苦。
仿佛她正是因为那顿饭而死。仿佛正是从那天那个奔波辛忙的黄昏开始,她才一天天走向死亡。
是的,无能为力。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
这一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收拾行李,打包,装车。等折腾到一百公里外的耕地旁边,已经下午了。
等全部家当卸下卡车,太阳已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
卡车开走后,四面愈发无遮无拦。我们和我们的家,如同被大风吹至此处的微小事物。
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石头,砌成一只简陋的三角灶,又拾了点干草引火。
风很大,好容易才把炉火升起。
叔叔去寻找住处。他听附近的种植户说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地坑,修理收拾一番,再架个屋顶就可以住进去。
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
我守着石灶添柴,被烟火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满地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
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
我们破破烂烂的家,我们潦草而唐突地突然出现。
饭做好了,我赶紧给外婆盛了一碗。她早就饿坏了,也顾不上烫,坐在风里大口吃了起来。没有菜,只是一碗白米稀饭。
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
斜阳沉重,空气金黄。这个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
赛虎始终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
第一天夜里,我们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时分,在邻近的几位种植户的帮助下,我们的地坑之家基本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到地下。
第三天一切整理完毕。
可是到了第三天,外婆就想回家了。
她拄杖沿着地坑一侧的通道艰难走上地面,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
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她说:“能长出来吗?这种地方能长出来什么?”
鹅和鸭子对生活的动荡毫无感触。它们很快发现了附近的水渠,啄着那层薄薄的水流,凑合着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
第四天,鸡开始下蛋。
同时,两条狗,赛虎和阿黄在地坑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好几天。爪子都刨烂了,流着血,仍不肯罢休。
就在第四天,外婆也接受了现实,不再抱怨。她每天时不时地数鸡数鸭、唤狗唤鹅。荒野这么大,她总担心它们走丢。
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
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了。
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抢抓季节,快快播完,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
可是,一进入空旷的大地,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却那么单薄微弱,凄凉无助。
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走一步,停一下。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
每当我从地下走上地面,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空空大地,忍不住像外婆那样小声说:“这能长出来什么?”
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
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走上地面,转身四望。
这干涸无际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我拾回一只矿泉水瓶,装上水把花养了起来,放在投入地下的唯一一束光线之中。过了两三天,花都没败。
可我出去散步时,无论走多远都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来的这些就是眼下这场春天里的全部了。
第九天我离开了。
我把我妈、我外婆和小狗抛弃在荒野深处,抛弃了一整个夏天。
又觉得像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
似乎这些年来,她们仍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而艰辛地劳作,而种子仍在空旷的大地之下沉睡。
(选自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注释】文中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开垦的一片贫瘠土地。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举家迁徙到阿勒泰戈壁草原开荒地种植向日葵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B.作者对于在这样荒凉的戈壁滩上种植向日葵,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C.“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写出了边地的气候特点,也点出了劳作之艰辛,时间之长。
D.文中用“抛弃”一词来写离开荒蛮之地的戈壁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离开家人、离开土地的歉疚之情。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来揭示深刻的内涵,于不经意间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B.文章既描写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也描写了鹅鸭洗澡和狗创田鼠洞等与主题无关的气息。
C.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鸭子“凑合着”洗去身上的煤灰,用语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D.文章将写景穿插在叙述当中,寥寥几笔,却以一当十,描绘出了边地寂寥无边、空旷荒凉的景象。
8.有评论家说,李娟的文字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向上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②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夫君子能勤小事,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③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⑤。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道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减)
【注释】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即智伯。②韩康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韩氏的领袖;魏桓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氏的领袖。③狃,贪图。④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⑤版,古代墙计量单位,一版长一丈,高二尺。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而:连词,表转折
②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送上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 骄:骄傲
④乃走晋阳 走:奔向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伤害
⑥韩、魏翼而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从两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妄自尊大,藐视一切,他认为天下的灾祸只能由他发起,他不发起灾祸,别人就没有敢发起灾祸的。
B.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与智伯貌合神离,他们虽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情愿,而是各有远图。
C.面对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决定较为慎重、稳妥,而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D.赵襄子派人秘密出城劝说韩康子、魏桓子,并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晋阳危机由此得以化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登泰山记》)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智氏灭亡的原因。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16.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17.(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毫不吝啬的赞美的两处是“   ”和“   。”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3)《登泰山记》中“   ,   ”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澎湃激情。《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青春壮志,《红烛》中虽困惑但坚毅的青春追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卑微却强劲的青春活力,《百合花》中羞涩却勇敢的青春无畏,《哦,香雪》中纯真质朴却躁动的青春向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但永远不变的是青春的脚步。
踏入高中,韶华在握,你应该谱写怎样的青春?请结合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D
4.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5.①具有现实针对性。针对“丁真之争”这一网络热点,指向政府如何回应重大网络舆情这一现实问题。②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③从“丁真之争”这一具体事件中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④有读者意识,以党员干部为读者对象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5)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整个过程虽然蹭了热度”错,原文是“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态度独有好、语言雅致、逻辑严密缺一不可”错,文中冯俊锋的回答态度诚恳友好,语言得体雅致,且逻辑严密,但不能推出回应舆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根据“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可知,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特点。
A.“擅自更换文字内容,编辑成其他地区的‘宣传照’”违背了丁真自己的意愿,不属于高网络媒介素养。
B.“某官方媒体为景区喊冤,声称旅游地的烤熟香肠都具有稀缺性,卖得贵理所当然”行为不当,原文说“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从前些年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到近期的‘雪乡’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对那些地方的负面影响无法用时间弥合”可见,官方媒体支持景区不合理高价,未能引导网络舆论正确方向,会对地方形象造成伤害。
C.“坚持按照原定兑奖规则处理”是让群众为他们工作的不严谨买单,言而无信,未能占据舆论制高点、引领正确舆论方向,会影响企业形象。
D.官方辟谣及时而且信息准确,引导网络舆论正确方向,符合较高媒介素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实际上含了许多巧思和热情,能引发积极美好的共鸣”可概括出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澎湃新闻评论员则认为,丁真自身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应该被倾听”可概括出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善用,千万不能滥用。蹭热点只是一时,可别被过度消费玩坏了。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这样流量才可能长流”可见,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可见,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即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以事实材料“丁真之争”引出政府对网络流量运用的看法,其针对性强,由现实问题引入,也指向解决现实问题,很具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虽然是“就事论事”,却并没有止于议论这一件事,而是从中得出了针对这一类事件应有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对于政府今后处理与网络流量争端相关的事有启示作用。“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多上网看看,并及时主动回应同民关切,这门‘必修课’才能及格”,从事实到理论,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借鉴经验,故而在写的时候,有意识地指导党员干部们思考相关问题,如“这样的文章堪称官方回应重大网络舆情的‘教科书式’的样板”“把个负责、温情、清醒的政府立体地呈现给公众”“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在这方面,四川甘孜副州长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等,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故答案为: ①具有现实针对性。针对“丁真之争”这一网络热点,指向政府如何回应重大网络舆情这一现实问题。②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③从“丁真之争”这一具体事件中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④有读者意识,以党员干部为读者对象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答案】6.A
7.B
8.①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但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②文中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9.①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②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③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④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知识点】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散文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散文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散文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散文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A项“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理解错误,结合“四面愈发无遮无拦……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等描写可知,不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而是艰苦的戈壁开荒生活。
故答案为:A。
7.B项“与主题无关”赏析错误,鹅鸭洗澡和狗刨田鼠洞可以衬托环境的恶劣,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散文主旨、人物形象等进行整合分析:
①第一天,第二天……第四天,鸡开始下蛋……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第九天,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生活艰苦,环境荒凉,但其中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
②文中多次描写“我妈”,“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这些描写表现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故答案为: ①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但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②文中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9.本题注意结合文本筛选人物相关言行细节进行整合作答:
①“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妈妈”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
②“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妈妈”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安置好家后,已经计划要耕地了;
③“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妈妈”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④“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妈妈”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故答案为: ①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②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③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④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答案】10.B
11.D
12.C
13.①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 智国说:“不对。君子能勤察细小的事物,所以没有大的祸患。如今主公一次宴会使人的君主与他的谋士受到羞辱,又不防备,说什么‘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智伯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果然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求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商议,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而,连词,表并列。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骄,使……骄傲。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伤,妨碍,损害。①③⑤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好利而愎”作“智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彼”作“狃于得地”的主语,前面,前面断开,排除B;“得免于患”状语后置句,“于患”作“得免”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错误,智伯无故索地,赵襄子不给他土地不能说是错误的,最终赵襄子联合另两家消灭了智伯也能说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败”,打败;“姑”,暂且;“辅”,听从;“取”,夺取。
②“及”,等到;“负”,背负;“明”,雪光;“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故答案为: ①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可知,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可概括出“智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由“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可概括出“智国良言相劝,他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听从”;由“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可概括出“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故答案为: 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答案】15.C
16.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 “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C项“皆有‘可爱’之意”赏析错误。本词中“可怜”为“可惜”之意。
故答案为:C。
16.本题注意找到作者所写之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寄寓的词人情感:
①首句写“郁孤台下清江水”,却说江水中夹杂着多少“行人泪”,因此江水中寄寓着作者对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是诗人远望江北的河山,“可怜无数山”,那些山川都已被金兵占领;“西北望”“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国土沦陷,这里流露出作者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寄寓愤懑之情;
③“青山遮不住”一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寓意,“青山”即指主和派的阻挠和排挤,“遮不住”则是诗人坚定的主战思想,表达诗人身为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后的悲愤与苦闷;“毕竟东流去”则体现出坚定的恢复之志;
④“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
故答案为: 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 “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17.【答案】(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姝、娈、欲、澹、异、臾。
故答案为:⑴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⑵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⑶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D
20.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修辞手法构成;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①处,依据前文“没有它们”可知,这里是假设科技创新“孤单”的存在,可用“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等。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②处,依据前文“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可知,这里是说科普工作不会轻而易举地一下成功。可用“一蹴而就”“一举成功”等。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举成功: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③处,所填成语修饰颜料,再结合后文“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可知,科学知识是众多的,那么将其比喻为“颜料”可用“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修饰。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五颜六色:形容颜色或品种繁多。
故答案为: 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本题首先注意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①“创办……活动”搭配不当,可改为“举办……活动”;②“青少年尤其是公众”不合逻辑,“尤其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应改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故答案为:D。
20.①本体:依据前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画”比喻科普作品,而“名画”则是比喻“有影响力的”或“有震撼力”的科普作品。
②相似点是都能吸引人、震撼人心、启迪思考。
③效果: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故答案为: 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答案】21.D
22.钙的吸收率太低;摄入的钙会去哪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1.本题作答,首先分析例句“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这里的“像”表列举。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情状。
B.表比较。
C.是比喻词。
D.表列举。
故答案为:D。
22.①处,上下文语境“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
②处,下文语境“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
③处,上文语境“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 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23.【答案】【参考例文】
莫让青春付水流
青春是人生中扬帆的起点,是美好未来的基石。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不耐久藏的宝藏”。它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正值青春的我们,有责任和担当让它焕发绚丽的光彩。
战争年代的小战士为保护担架员,无私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青春在硝烟和烈火中熠熠闪光;贫困地区的香雪为追求一个自动铅笔盒夜行30里山路,渴望追求知识和改变家乡面貌的她,也因为责任和担当,呈现出动人的青春追求。而身处和平时代,小康社会的我们,又该怎样谱写自己的青春篇章呢?
正青春,读好手中书。高尔基说:“青春是有限的,而智慧是无限的。”我们要以短暂的青春,学习无穷的智慧。
青春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把握当下,努力奋斗是我们每个人应达成的共识。读书、学习并不是简单充满乐趣的事,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时候,读书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古人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奋努力,奋斗进取才是青春最亮丽的风采。
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少年时被老师提问因何而读书,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答案不仅令老师欣喜,直至今天,也令我们不禁为他击节称赞。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新冠疫情将中国小康计划打乱,让我们飞奔的脚步缓迈,我们也不能置身事外,将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使命,更加努力地学习。
趁青春年少,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有学无止境的意识,就会等来学有所成的一天。
正青春,追逐心中梦。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生活的动力,缺乏理想的人往往少了对青春的激情,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举行,第一局塞尔维亚用暴力的发球,大力的扣杀,打得中国队喘不过气,给球迷一种绝望的感觉,对手怎么这么强?赛场上第一场失利,女排的姐姐们情绪压抑低落,但是这群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女排队员,凭借着青春的激情,靠一腔热血克服困难,夺得冠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青春易逝,好好珍惜,莫付时光于虚无,莫付青春于流水,拼搏进取,一生无悔,让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谱写出自己最动人的的青春之歌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青春”。青春应该昂扬向上、胸怀天下,青春应该具有奉献精神,青春应该有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应该迸发出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青春应该是奋斗的姿态,青春应该有心怀天下的梦想……
因此,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要倍加珍惜;青春是能力提升、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勤奋努力,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谱写最美的青春华章。
行文思路上,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如“谱写最有意义的青春华章”,正文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青春应该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青春要积极进取,甘于奉献;青春要以奋斗为最亮的底色。文章可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奋斗着的江梦南、80后星空摄影师叶梓顾、诗词大会中的才女陈更、进取中国航天团队等事例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立意:
①拼搏进取,青春无悔。
②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③用奋斗谱写最美的青春华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藏族小伙丁真突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人物,不但受到了网民与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引发了各地文旅部门的“抢人大战”,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发文为他“打call”。短短半个月时间,丁真迅速成长为引发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
丁真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11月12日至11月30日,“丁真”一词屡次引发多轮舆情波峰。11月12日,丁真因一段“野性与纯真并存”的短视频“意外走红”,形成了第一轮舆情波峰。此后,他“成为国企员工”“为家乡代言”等消息屡次引发网民热议。25日,他的家乡理塘县上线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导致舆情热度不断攀升,而此后各地媒体与文旅部门官博对丁真进行的“抢人大战”使得舆情热度达到顶峰。
图:丁真相关一周与舆情词云图(图片来源:人民众云平台)
舆论对于丁真不仅有热烈讨论,也进了冷导思考,有许多网民表示,希望网络舆论的热度不会破坏当地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不会影响丁真本人的学习和发展。
不少媒体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楚天都市报》认为,丁真虽靠颜值走红,却没有走上“靠脸赚快钱”的捷径,而各地官博放下姿态投入“抢人”大战,网友于谈笑围观之间遍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实际上含了许多巧思和热情,能引发积极美好的共鸣。澎湃新闻评论员则认为,丁真自身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应该被倾听,走红带来的名人效应看似非常盛大,但他的人生需要更多的“从长计议”。
央视新闻主播海霞表示:“其实,这个事情也说明流量要是引导得好,走上了正途就会交成正能量;相反,如果走歪了就可能成为闹剧。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流量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可能很快会消失,这就告诉大家,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善用,千万不能滥用。蹭热点只是一时,可别被过度消费玩坏了。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这样流量才可能长流。”
(摘编自霍思铭、范鑫《丁真与地方:顶流还长流》)
材料二:
这段时间,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短短十多天,10余次上热搜,传播量超50亿次,特别是在前几天丁真被误认为是西藏人后,很多网友和主流媒体账号纷纷通过跟帖、P图、发文等形式加入“抢人”大战,当“丁真之争”变成网民“口水战”时,一篇题为《四川官方独家回应“西藏插足丁真”之争:不要因流量带偏话题》的回应文章“一锤定音”,让网络空间的争吵和互怼渐渐安静下来。
文章以记者独家采访四川省甘孜州分管文旅工作的副州长冯俊锋的形式呈现。冯俊锋就网民关注的西藏“插足”网红丁真、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甘孜州是否会借势推销旅游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态度诚恳友好,言语得体雅致,且逻辑严密,网民纷纷跟帖赞扬,“说话滴水不漏”“公考面试的标准答案”“公关的榜样措辞”之类的跟帖占据屏幕。这样的文章堪称官方回应重大网络舆情的“教科书式”的样板。
对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这种刁钻提问,冯俊锋这样回答:“网红”是这个“落英缤纷”时代的精彩存在,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人们“纯真心态”的“集体打卡”。网友无不惊呼这位民族地区干部的“外交”素养之高。
当媒体提出甘孜州是否会借“网红”丁真推销旅游这一问题时,冯俊锋说:“少年乐新知”,丁真未来可期,丁真本人也表示热爱家乡,我们会充分尊重他个人意愿,但丁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需要学习、历练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衷心希望他健康成长的路上的平静生活不要被中断。巧手化“大招”,网友纷纷点赞,这种高难度附加题居然没“翻车”,把个负责、温情、清醒的政府立体地呈现给公众。
网络时代,人人置身网络,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角,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
从前些年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到近期的“雪乡”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对那些地方的负面影响无法用时间弥合,更无法用金钱衡量。
“丁真之争”看似与地方政府无关,但如果任由舆情发展,不仅容易把丁真这个“正能量”网红玩坏,而且会给网民留下地方政府缺位的印象。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运用网络服务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多上网看看,并及时主动回应同民关切,这门“必修课”才能及格,在这方面,四川甘孜副州长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摘编自杨维兵《甘孜“丁真之争”回应堪称范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真在短视频中野性与纯真并存,为他成为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奠定了基础。
B.丁真靠颜值走红,整个过程虽然蹭了热度,但能够激起网友积极美好的共鸣。
C.丁真的一夜爆红,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时代的开放多元。
D.丁真作为“正能量”网红,要想不被玩坏,需要地方政府引导舆情正确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周舆情词云图看,网民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丁真的“帅”。
B.丁真走红有引起理塘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被破坏的可能。
C.要回应好舆情,态度友好、语言雅致、逻辑严密缺一不可。
D.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我国生活,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应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属于表现出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在丁真发布了手中举着“家在四川”字样的自拍照后,不少网友将这张照片擅自更换文字内容,编辑成其他地区的“宣传照”。
B.游客在网上抱怨某景区烤香肠卖得太贵,某官方媒体为景区喊冤,声称旅游地的烤熟香肠都具有稀缺性,卖得贵理所当然。
C.某企业误将奖励信息印刷错误,在网上被热议后,发布公告为工作不严谨道歉,表示会引以为戒,但坚持按照原定兑奖规则处理。
D.某地出现巨响,朋友圈流传发生燃气爆炸,官方微信当天下午介绍了掌握到的实际情况,通报没有接到爆炸报案和人员伤亡报告。
4.让流量能长流,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议论要有针对性。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1.B
2.C
3.D
4.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5.①具有现实针对性。针对“丁真之争”这一网络热点,指向政府如何回应重大网络舆情这一现实问题。②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③从“丁真之争”这一具体事件中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④有读者意识,以党员干部为读者对象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5)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整个过程虽然蹭了热度”错,原文是“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态度独有好、语言雅致、逻辑严密缺一不可”错,文中冯俊锋的回答态度诚恳友好,语言得体雅致,且逻辑严密,但不能推出回应舆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根据“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可知,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特点。
A.“擅自更换文字内容,编辑成其他地区的‘宣传照’”违背了丁真自己的意愿,不属于高网络媒介素养。
B.“某官方媒体为景区喊冤,声称旅游地的烤熟香肠都具有稀缺性,卖得贵理所当然”行为不当,原文说“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从前些年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到近期的‘雪乡’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对那些地方的负面影响无法用时间弥合”可见,官方媒体支持景区不合理高价,未能引导网络舆论正确方向,会对地方形象造成伤害。
C.“坚持按照原定兑奖规则处理”是让群众为他们工作的不严谨买单,言而无信,未能占据舆论制高点、引领正确舆论方向,会影响企业形象。
D.官方辟谣及时而且信息准确,引导网络舆论正确方向,符合较高媒介素养。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实际上含了许多巧思和热情,能引发积极美好的共鸣”可概括出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澎湃新闻评论员则认为,丁真自身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应该被倾听”可概括出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善用,千万不能滥用。蹭热点只是一时,可别被过度消费玩坏了。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这样流量才可能长流”可见,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可见,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①运用“网红”流量,应蕴含巧思和热情。②应该倾听网红自身的想法,使其健康成长。③善用流量,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④政府应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即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以事实材料“丁真之争”引出政府对网络流量运用的看法,其针对性强,由现实问题引入,也指向解决现实问题,很具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虽然是“就事论事”,却并没有止于议论这一件事,而是从中得出了针对这一类事件应有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对于政府今后处理与网络流量争端相关的事有启示作用。“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多上网看看,并及时主动回应同民关切,这门‘必修课’才能及格”,从事实到理论,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借鉴经验,故而在写的时候,有意识地指导党员干部们思考相关问题,如“这样的文章堪称官方回应重大网络舆情的‘教科书式’的样板”“把个负责、温情、清醒的政府立体地呈现给公众”“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在这方面,四川甘孜副州长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等,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故答案为: ①具有现实针对性。针对“丁真之争”这一网络热点,指向政府如何回应重大网络舆情这一现实问题。②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③从“丁真之争”这一具体事件中得出热情拥抱互联网,及时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这一普适性的结论。④有读者意识,以党员干部为读者对象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更容易让读者信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天
李娟
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
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的,缓慢、低浅而混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
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升水熬煮。
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
外婆最可怜。我们饿了可以随便嚼点干粮打发肚子,外婆没有牙,只能喝稀饭;肠胃也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食。
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这顿饭时感到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之痛苦。
仿佛她正是因为那顿饭而死。仿佛正是从那天那个奔波辛忙的黄昏开始,她才一天天走向死亡。
是的,无能为力。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
这一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收拾行李,打包,装车。等折腾到一百公里外的耕地旁边,已经下午了。
等全部家当卸下卡车,太阳已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
卡车开走后,四面愈发无遮无拦。我们和我们的家,如同被大风吹至此处的微小事物。
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石头,砌成一只简陋的三角灶,又拾了点干草引火。
风很大,好容易才把炉火升起。
叔叔去寻找住处。他听附近的种植户说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地坑,修理收拾一番,再架个屋顶就可以住进去。
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
我守着石灶添柴,被烟火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满地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
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
我们破破烂烂的家,我们潦草而唐突地突然出现。
饭做好了,我赶紧给外婆盛了一碗。她早就饿坏了,也顾不上烫,坐在风里大口吃了起来。没有菜,只是一碗白米稀饭。
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
斜阳沉重,空气金黄。这个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
赛虎始终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
第一天夜里,我们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时分,在邻近的几位种植户的帮助下,我们的地坑之家基本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到地下。
第三天一切整理完毕。
可是到了第三天,外婆就想回家了。
她拄杖沿着地坑一侧的通道艰难走上地面,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
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她说:“能长出来吗?这种地方能长出来什么?”
鹅和鸭子对生活的动荡毫无感触。它们很快发现了附近的水渠,啄着那层薄薄的水流,凑合着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
第四天,鸡开始下蛋。
同时,两条狗,赛虎和阿黄在地坑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好几天。爪子都刨烂了,流着血,仍不肯罢休。
就在第四天,外婆也接受了现实,不再抱怨。她每天时不时地数鸡数鸭、唤狗唤鹅。荒野这么大,她总担心它们走丢。
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
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了。
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抢抓季节,快快播完,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
可是,一进入空旷的大地,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却那么单薄微弱,凄凉无助。
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走一步,停一下。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
每当我从地下走上地面,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空空大地,忍不住像外婆那样小声说:“这能长出来什么?”
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
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走上地面,转身四望。
这干涸无际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我拾回一只矿泉水瓶,装上水把花养了起来,放在投入地下的唯一一束光线之中。过了两三天,花都没败。
可我出去散步时,无论走多远都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来的这些就是眼下这场春天里的全部了。
第九天我离开了。
我把我妈、我外婆和小狗抛弃在荒野深处,抛弃了一整个夏天。
又觉得像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
似乎这些年来,她们仍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而艰辛地劳作,而种子仍在空旷的大地之下沉睡。
(选自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注释】文中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开垦的一片贫瘠土地。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举家迁徙到阿勒泰戈壁草原开荒地种植向日葵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B.作者对于在这样荒凉的戈壁滩上种植向日葵,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C.“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写出了边地的气候特点,也点出了劳作之艰辛,时间之长。
D.文中用“抛弃”一词来写离开荒蛮之地的戈壁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离开家人、离开土地的歉疚之情。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来揭示深刻的内涵,于不经意间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B.文章既描写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也描写了鹅鸭洗澡和狗创田鼠洞等与主题无关的气息。
C.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鸭子“凑合着”洗去身上的煤灰,用语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D.文章将写景穿插在叙述当中,寥寥几笔,却以一当十,描绘出了边地寂寥无边、空旷荒凉的景象。
8.有评论家说,李娟的文字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向上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案】6.A
7.B
8.①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但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②文中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9.①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②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③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④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知识点】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散文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散文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散文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散文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A项“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理解错误,结合“四面愈发无遮无拦……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等描写可知,不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而是艰苦的戈壁开荒生活。
故答案为:A。
7.B项“与主题无关”赏析错误,鹅鸭洗澡和狗刨田鼠洞可以衬托环境的恶劣,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散文主旨、人物形象等进行整合分析:
①第一天,第二天……第四天,鸡开始下蛋……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第九天,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生活艰苦,环境荒凉,但其中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
②文中多次描写“我妈”,“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这些描写表现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故答案为: ①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但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②文中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9.本题注意结合文本筛选人物相关言行细节进行整合作答:
①“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妈妈”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
②“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妈妈”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安置好家后,已经计划要耕地了;
③“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妈妈”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④“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妈妈”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故答案为: ①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②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的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③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菊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④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的非常清楚。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②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夫君子能勤小事,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③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⑤。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道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减)
【注释】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即智伯。②韩康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韩氏的领袖;魏桓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氏的领袖。③狃,贪图。④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⑤版,古代墙计量单位,一版长一丈,高二尺。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而:连词,表转折
②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送上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 骄:骄傲
④乃走晋阳 走:奔向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伤害
⑥韩、魏翼而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从两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妄自尊大,藐视一切,他认为天下的灾祸只能由他发起,他不发起灾祸,别人就没有敢发起灾祸的。
B.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与智伯貌合神离,他们虽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情愿,而是各有远图。
C.面对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决定较为慎重、稳妥,而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D.赵襄子派人秘密出城劝说韩康子、魏桓子,并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晋阳危机由此得以化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登泰山记》)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智氏灭亡的原因。
【答案】10.B
11.D
12.C
13.①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 智国说:“不对。君子能勤察细小的事物,所以没有大的祸患。如今主公一次宴会使人的君主与他的谋士受到羞辱,又不防备,说什么‘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智伯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果然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求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商议,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而,连词,表并列。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骄,使……骄傲。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伤,妨碍,损害。①③⑤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好利而愎”作“智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彼”作“狃于得地”的主语,前面,前面断开,排除B;“得免于患”状语后置句,“于患”作“得免”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错误,智伯无故索地,赵襄子不给他土地不能说是错误的,最终赵襄子联合另两家消灭了智伯也能说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败”,打败;“姑”,暂且;“辅”,听从;“取”,夺取。
②“及”,等到;“负”,背负;“明”,雪光;“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故答案为: ①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②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可知,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可概括出“智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由“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可概括出“智国良言相劝,他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听从”;由“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可概括出“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故答案为: 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16.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15.C
16.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 “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C项“皆有‘可爱’之意”赏析错误。本词中“可怜”为“可惜”之意。
故答案为:C。
16.本题注意找到作者所写之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寄寓的词人情感:
①首句写“郁孤台下清江水”,却说江水中夹杂着多少“行人泪”,因此江水中寄寓着作者对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是诗人远望江北的河山,“可怜无数山”,那些山川都已被金兵占领;“西北望”“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国土沦陷,这里流露出作者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寄寓愤懑之情;
③“青山遮不住”一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寓意,“青山”即指主和派的阻挠和排挤,“遮不住”则是诗人坚定的主战思想,表达诗人身为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后的悲愤与苦闷;“毕竟东流去”则体现出坚定的恢复之志;
④“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
故答案为: 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 “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17.(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毫不吝啬的赞美的两处是“   ”和“   。”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3)《登泰山记》中“   ,   ”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答案】(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姝、娈、欲、澹、异、臾。
故答案为:⑴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⑵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⑶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答案】18.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D
20.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修辞手法构成;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①处,依据前文“没有它们”可知,这里是假设科技创新“孤单”的存在,可用“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等。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②处,依据前文“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可知,这里是说科普工作不会轻而易举地一下成功。可用“一蹴而就”“一举成功”等。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举成功: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③处,所填成语修饰颜料,再结合后文“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可知,科学知识是众多的,那么将其比喻为“颜料”可用“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修饰。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五颜六色:形容颜色或品种繁多。
故答案为: 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本题首先注意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①“创办……活动”搭配不当,可改为“举办……活动”;②“青少年尤其是公众”不合逻辑,“尤其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应改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故答案为:D。
20.①本体:依据前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画”比喻科普作品,而“名画”则是比喻“有影响力的”或“有震撼力”的科普作品。
②相似点是都能吸引人、震撼人心、启迪思考。
③效果: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故答案为: 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D
22.钙的吸收率太低;摄入的钙会去哪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1.本题作答,首先分析例句“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这里的“像”表列举。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情状。
B.表比较。
C.是比喻词。
D.表列举。
故答案为:D。
22.①处,上下文语境“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
②处,下文语境“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
③处,上文语境“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 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四、写作
23.(2022高一下·高县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澎湃激情。《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青春壮志,《红烛》中虽困惑但坚毅的青春追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卑微却强劲的青春活力,《百合花》中羞涩却勇敢的青春无畏,《哦,香雪》中纯真质朴却躁动的青春向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但永远不变的是青春的脚步。
踏入高中,韶华在握,你应该谱写怎样的青春?请结合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莫让青春付水流
青春是人生中扬帆的起点,是美好未来的基石。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不耐久藏的宝藏”。它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正值青春的我们,有责任和担当让它焕发绚丽的光彩。
战争年代的小战士为保护担架员,无私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青春在硝烟和烈火中熠熠闪光;贫困地区的香雪为追求一个自动铅笔盒夜行30里山路,渴望追求知识和改变家乡面貌的她,也因为责任和担当,呈现出动人的青春追求。而身处和平时代,小康社会的我们,又该怎样谱写自己的青春篇章呢?
正青春,读好手中书。高尔基说:“青春是有限的,而智慧是无限的。”我们要以短暂的青春,学习无穷的智慧。
青春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把握当下,努力奋斗是我们每个人应达成的共识。读书、学习并不是简单充满乐趣的事,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时候,读书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古人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奋努力,奋斗进取才是青春最亮丽的风采。
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少年时被老师提问因何而读书,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答案不仅令老师欣喜,直至今天,也令我们不禁为他击节称赞。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新冠疫情将中国小康计划打乱,让我们飞奔的脚步缓迈,我们也不能置身事外,将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使命,更加努力地学习。
趁青春年少,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有学无止境的意识,就会等来学有所成的一天。
正青春,追逐心中梦。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生活的动力,缺乏理想的人往往少了对青春的激情,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举行,第一局塞尔维亚用暴力的发球,大力的扣杀,打得中国队喘不过气,给球迷一种绝望的感觉,对手怎么这么强?赛场上第一场失利,女排的姐姐们情绪压抑低落,但是这群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女排队员,凭借着青春的激情,靠一腔热血克服困难,夺得冠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青春易逝,好好珍惜,莫付时光于虚无,莫付青春于流水,拼搏进取,一生无悔,让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谱写出自己最动人的的青春之歌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青春”。青春应该昂扬向上、胸怀天下,青春应该具有奉献精神,青春应该有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应该迸发出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青春应该是奋斗的姿态,青春应该有心怀天下的梦想……
因此,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要倍加珍惜;青春是能力提升、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勤奋努力,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谱写最美的青春华章。
行文思路上,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如“谱写最有意义的青春华章”,正文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青春应该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青春要积极进取,甘于奉献;青春要以奋斗为最亮的底色。文章可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奋斗着的江梦南、80后星空摄影师叶梓顾、诗词大会中的才女陈更、进取中国航天团队等事例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立意:
①拼搏进取,青春无悔。
②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③用奋斗谱写最美的青春华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