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词类活用【教学目标】了解词类活用的类型,准确翻译词意;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触类旁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词类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合作探究内容】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和作用。词的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文言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起因是那时侯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以动宾结构为例,一般说,现代汉语,宾语前要用及物动词,文言却常见这样的说法:“友麋鹿”,“泣嫠妇”,“弱秦”……用现代汉语眼光看,这些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都带了宾语。还有,有数量不少的实词,意义和作用都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单纯。例如“鼓”,现在看是名词,可是文言中也常说“一鼓作气”。“鼓”作动词;《诗经》中还有“鼓瑟吹笙”的话,那就击其他乐器也可以说鼓了。像这样常见的用法,古人是常事,我们看是灵活,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称为词的活用。什么叫做“词类活用”二、常见的活用情况类型。1. 名词的活用。(一)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通,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可怜焦土”中的“焦土”,通常意义是名词,活用为“成为焦土”的意义。又如:(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后面带上宾语“天下之奇才”)(2)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东:向东进军。用“而”来连接)(3)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4)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义为鱼网,这里作“捕捉”解。前有结构助词“所”。)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哪些标志:(二)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就是“使他为王”。什么叫使动用法:(三)活用为意动词。其特点也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本文开头第一组的“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或“把他看成(或“当作”)老师”。什么叫意动用法:(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始得西山宴游记》比喻式,像“簸箕”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像影子一样,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3)辇来于秦。(《阿房宫赋》用辇车,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阿房宫赋》向东,向西,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5)内立法度……(《过秦论》对内,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一天天,一月月,表示时间)(7)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表示地点、处所)名词活用为状语,有哪几类?应怎样翻译?2.动词的活用。(一)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2)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怎样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二)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使之舞动。泣:使之哭泣。)(2)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之)退却。)(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如:(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怎样翻译为动用法:3.形容词的活用。(一)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固:险固地势)(2)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怎样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二)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本文开头第三组的“不能独完”的“完”是形容词,这里作“保持完整”解,用作动词。又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带上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与……友善”。怎样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三)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是“使(江南岸)返绿”。再如:(1)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弱:使(百姓力量)被削弱。)(2)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百姓)愚蠢。)(四)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主观认定的意味”,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1)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2)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之:把这样事当作羞耻。)怎样判断形容词或用为使动、意动用法:【文言练习】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扁鹊见蔡桓公》)( )3.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 )4.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 )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11.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1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14.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15.先生之恩,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