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考三轮复习考点+情景类专题十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中考三轮复习考点+情景类专题十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中考三轮复习考点+情景类专题十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
1.读“沿北纬32°纬线所作的垂直截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这幅图主要反映了我国的( )
A.地形特征 B .地势特征 C.轮廓特征 D .位置特征
(2)图中数字①所在的地形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 .青藏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黄土高原
(3)从图可知,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是( )
A.山地和高原 B .盆地和高原 C.平原和丘陵 D .平原和盆地
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朱自清《春》片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越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材料二:下图示意杏花开放日期。
(1)甲是 山脉,该山脉以南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带是
(2)"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丙地是 (地形区)该地区水涨起来"且流量最大的季节是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几”。丙、丁两个城市杏花开花较早的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填字母)。
A.降水 B.地形 C.纬度 D.人口
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实地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发展新理念。
材料二 下图是长江流域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图
(1)读图甲可知,长江注入① 海 ,最大的支流是② 江, 最大的水利枢纽③是 ; 城市④是 ,是长江上游产业带的核心城市。
(2)图乙中城市⑤是 ,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 ,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连接该城市与南京的铁路干线⑥是 线。
(3)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请分析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4)长江下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列举两个)
(5)长江流域某些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生产一些粮食 ,管倡导"围湖造田”。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理念,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4. [协调发展西部开发]
为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防止脱贫区返贫,我国在西南地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甲图为川藏铁路路线图,乙图为拉萨、成都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川藏铁路自东向西经过 盆地、 山区和青藏高原。
(2)读拉萨、成都的气温和降水图,判断①②中符合成都气候特征的是 ; 7月份,两地中气温更低的是 ( 写城市名)。
(3)修建川藏铁路要遇到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请任举一例。
5.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地带之后,我国又一工业密集区一环渤海经济圈已初步形成。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图以京、津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材料二:环渤海地区土地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水资源约占全国比例表。
材料三:北京市地图和环渤海地区矿产、交通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三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 山脉,C 海。
(2)根据材料三分析,北京市的地势待点是 ; 请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3) 缺乏是限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请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缺乏此资源的原因 。我国为解决本地区该资源缺乏而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知识点]我国的地势特征,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地形、海拔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B
[小题3] C
[解析] [小题1] 图中体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星三级阶梯分布,B正确;我国跨纬度众多, 32°N纬线不能全部反映我国的地形轮廓、位置特征,ACD错误。故选B。
[小题2]地形区①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海拔极高的高原, 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B正确;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不经过32°N,况且两地的平均海拔不到4000米, AD错误;柴达木盆地位于35°N以北地区,不在32°N上,C错误。故选B。
[小题3]从图可知,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而平原和丘陵地势较低平,C正确;山地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不符合图示第三级阶梯特征,A错误;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不符合图示第三级阶梯特征,B错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图中第三级阶梯没有盆地分布,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位于第-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第三阶梯上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2.[知识点]我国1月0°C等温线 我国的温度带,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我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秦岭 亚热带
(2) 华北平原 夏季
(3)B
[分析]本题以朱自清《春》片段和杏花开放日期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我国的温度带、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1) 据图可知,甲是秦岭山脉,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带是亚热带。
(2)据图可知,丙地形区是华北平原,该地区“水涨起来"且流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原因是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多。(3)图中丙、丁两地纬度相近,但新书开花时间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因素,因为丙地海拔低,气温高,开花早;丁地海拔高,气温低,开花晚。故影响丙、丁两个城市杏花开花较早的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是B地形。
3.[知识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的航运 长江的治理 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与人口
[答案](1)东汉 三峡水利枢纽 重庆
(2) 上海 京沪
(3)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沿线城市和人口稠密、运输量大
(4)洪涝、水污染
(5)不赞成:这样会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破坏生态
[分析]本题以长江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长江的概况。水能资源的开发、沿线的城市、航运价值、铁路干线以及长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考查学生对我国大江大河和铁路干线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详解] (1) 长江是我国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自西向东注入①所示的东海;支流众多,最大的支流是②所示的汉江;水能资源丰富,最大的水利枢纽③是三峡水利枢纽;沿线城市密集,其中④是长江上游产业带的核心城市-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由图乙可知,⑤是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对全国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连接上海与南京的铁路干线⑥是京沪线。
(3)长江流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尤其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降水丰富.支流多;沿线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使长江的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称号。
(4)长江下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而导致的,例如中上游破坏植被,中游围湖造田,导致中下游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另外长江沿线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水加剧了长江的水污染问题。
(5)围湖造田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但同时会导致湖泊的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还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可取。
4.[知识点]我国的四大盆地,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我国的5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答案] (1)四川 横断
(2) ②拉萨
(3)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分析]本大题以川藏铁路路线图、拉萨和成都多年平均各气温和降水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形区、地质灾害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 (1) 据图可知,川藏铁路起止点从四川省成都- -西藏自治区拉萨,该铁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2)成都位于四川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据图可知,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符合成都的气候特征。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因此, 7月份,两地中气温更低的是拉萨。
(3)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5.[知识点]我国的主要山脉,华北地区缺水的解决措施北京的地形、河流
[答案](1)太行山渤海
(2)西北高, 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地, 东南部为平原(河流大多由西北流向东南)
(3)水资源缺乏总降水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多;水资源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跨流域调水; 兴修水库;节水农业; -水多用等等
[分析]本题以图文的形式为材料,涉及山脉,海域,北京的地势特征,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详解] (1) 读图可知,A为太行山脉,C为黄海。
(2)读图可知,北京市的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因此,北京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3)结合材料可知,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缺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耕地面积广,重工业规模大,工农业和生产生活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等;为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缺乏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 一水多用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