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 )五年级下册科学 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 )五年级下册科学 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心和脑
第1课我们的脑
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2.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个部分。
3.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作用
(1)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
(2)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3)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
4.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等分别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如果大脑分管相应功能的区域受到损伤,该功能就会受损。
5.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也是打不开的“暗盒”。
第2课 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
2.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
(1)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
(2)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3)缩手反应、膝跳反应是一种由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3.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4.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神经(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下达相应的指令并通过神经(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5.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刺激,听神经(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脑,脑判断出是起跑信号,将指令通过神经(传出神经)传给肌肉,运动员便开始奔跑。
6.用尺子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线持平,准备捏住尺子。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值越大,反应距离越长,说明反应速度越慢;刻度值越小,反应距离越短,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7.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反应速度。
第3课 保护脑
1.脑与核桃仁相似,颅骨与核桃壳相似,核桃壳具有保护核桃仁的作用,颅骨具有保护脑的作用。
2.骨与脑组织之间有膜,这些膜可以降低撞击的力度,具有保护和支撑脑组织的作用。
3.打哈欠是人脑增加血氧含量的一种短暂的自我保护方式。
4.头盔对脑起到保护作用:头盔的外壳一般由坚硬的材料制成,可以承受较大的撞击;头盔的内衬一般是泡沫塑料,可以对撞击起到缓冲作用。
第4课 心脏和血管
1.我们的身体像一架精密的仪器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心脏像发动机,血管像纵横交错的管线。
2.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搏频率是动脉每分钟搏动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领率和心率一致。
3.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参加体育运动时,心率会加快。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人的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心跳也会发生变化。
4.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5.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心脏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不停地流动。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
6.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种。
7.血液把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把全身各处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交给排泄器官、呼吸器官排出体外。
第5课 我们的健康档案
1.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时防治疾病。
2.体重指数计算方法:体重÷(身高身高)。
3.人体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
4.建立健康档案时,填写健康档案的数据要真实。
常考简答背记
1.人体怎样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答:感受器官(耳朵、皮肤等)接收刺激→神经将信号传给神经中枢(脑或脊髓)→神经中枢做出判断→将指令通过神经传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相应部位做出反应。
2.我们如何保护脑
答:(1)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2)劳逸结合;(3)适当的体育锻炼;(4)不吸烟、不喝酒;(5)骑车戴头盔等。
3.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答:(1)每天进行户外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2)保持情绪平和,乐观向上。(3)合理膳食,饮食有节。(4)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
第二单元 空气
第6课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
2.扣上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会上升。说明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一部分支持燃烧的气体。
3.把燃烧的木条插人蜡烛燃烧后的瓶内,木条熄灭,说明蜡烛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空气中的成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烧。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约占1%。
6.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的用途广泛。
(1)液氮用于医疗手术。(2)充入密封袋保护食品(3)用于制氮肥。
第7课 氧气
1.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
2.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3.把带火星的木条插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会复燃。这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4.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5.氧气的用途:动植物呼吸、医疗、潜水、航天、炼钢、化工等。
6.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容易引发爆炸。在存放氧气瓶的地方通常会有“禁止撞击”“禁止烟火”“易燃易爆”等标识。
7.并不是吸人的氧气越多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8.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组织伤害。
9.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来到平原地区可能会醉氧。
10.植物的呼吸同样需要氧气。
第8课 二氧化碳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下方的蜡烛先灭 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常被用来灭火。
4.二氧化碳的用途:制作碳酸饮料、作为制冷剂、作为灭火剂、提高作物产量等。
5.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常作为制冷剂制造舞台烟雾,保鲜食品等。皮肤不能直接接触干冰。
6.二氧化碳储罐有爆炸风险,存放处应标有“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警示标识。
7.进入封闭时间较长的地窖前,应先打开地窖口通风一段时间,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地窖,蜡烛不熄灭才能进入地窖。
第9课 燃烧
1.燃烧是一种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化学变化。
2.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这种物质的燃点。不同物质的燃点一般不同。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4.生活中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塑料、酒精、布等;水、砖块、玻璃等物体一般为非可燃物。
5.烧伤、烫伤的程度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轻微且没有创口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严重的烧伤须经应急处理后尽快到附近的医院治疗。
6.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到用火注意安全,还要避免被烧伤、烫伤。做实验、做饭、倒开水、使用暖宝宝时都要格外小心。
7.要定期排查家中的火灾隐患并改进。
第10课 灭火与逃生
1.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用火不当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和损失。
2.遇到火灾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并赶紧拨打119火警电话。
3.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4.正确使用灭火器
(1)提起灭火器 (2)拔下保险销 (3)用力压下手柄 (4)对准火源根部扫射
5.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将燃烧物与周围空气隔绝,从而造成燃烧物缺氧熄灭而起到灭火作用,因此不宜在室外大风时使用。
6.室内发生火灾时,浓烟温度较高,会先充满屋顶,再逐渐向地面下移,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因此,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压低身体,以减少浓烟伤害。
7.用“纸锅”可以烧水,这是因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汽化)会吸收热量。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燃点是183℃,水烧开后,水的温度保持沸点不变,不会达到纸的燃点。
8.由“纸锅”烧水实验可知,遇到火灾逃生时可以披上湿被褥保护身体,是因为水汽化带走热量,温度低于被褥的燃点,被褥不会燃烧。
9.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
第11课 让空气更清新
1.空气质量的好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空气清新的程度其至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造成空气污染的三个主要方面:工业污速,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
3.二氧化碳又称“温室气体”,是加剧“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净化空气。
4.一些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1)植树造林,种草治沙。
(2)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提高汽车排放国家标准,研制新能源汽车。
(3)在工厂安装废气净化系统。
(4)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
(5)使用环保材料,防止甲醛超标。
(6)不焚烧秸秆,资源再利用。
5.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6.空气污染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都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常考简答背记
1.简单说一说氧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答:氧气瓶用于医疗或特殊环境供氧;用增氧泵给鱼缸增氧;氧气具有助燃性,用液氧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用于炼钢,有助于去除钢中的杂质等。
2.请简单说明灭火方法与燃烧条件的对应关系。
答: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对应的灭火方法分别是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3.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的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对人、动物、植物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空气被污染了。注意观察生活,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会污染空气的行为
答:垃圾随意堆放、焚烧秸秆、汽车排放尾气、化工厂周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工厂烟囱不断地排放出浓浓黑烟等。
4.“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清新的空气,为了更清新的空气,防治空气污染,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答:不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吃有味道的食物,教室要勤开窗通风、保持卫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植树造林、保护植物,做好垃圾分类、不乱丢垃圾等。
第三单元 春夏星空
第12课 看星空
1.面朝北可以看到北斗七星。
2.观察星空的方法
(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选择周围没有强光的地方观察星空。
(2)明确站立位置和观察朝向,确定参照物。
(3)做好观察记录。
3.我们观察到的星的亮度与星和地球间的距离及星本身的亮度有关。
4.星的明暗程度用星等表示。我们常说的星等是指观测者用肉眼看到的星体亮度,也叫视星等。星等数值越大,星越暗。北极星的亮度是2.0等,织女星的亮度是0等,太阳是-26.7等。
5.正常情况下,星等小于6的星,人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6.做个观星箱,观察星空。
涂黑内壁 加标记线 钻观察孔
(1)将观星箱固定在便于观察星空的位置。整个观测活动中,不能移动观星箱。
(2)从观星箱的小孔观测选定的区域,把看到的星标记在方格纸上的对应位置。
(3)要把亮的星画得大一点。
(4)观星方法:①同一晚不同时刻观察;②每晚同一时刻观察。
第13课 春季星空
1.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和太阳一样的恒星。
2.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3.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星空,人们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天空中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
4.春季的夜晚,面向北仰望天空,可以看到有7颗亮星组成勺形,这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5.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在“大熊”的臀部和尾部,是寻找大熊座的重要标志。
大熊座和北极星
6.北极星属于小熊座,基本处于正北方向,我们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认方向。
7.我们可以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8.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还有牧夫座、室女座、狮子座等。
9.狮子座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属北半球春季星空,面朝南可以观察到。
10.制作北斗七星模型时,绳长要符合它们到地球距离的比例。1光年就是光在1年中所走的距离。
1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
12.每个星座内并不只存在几颗亮星,而是天空中的某片区域所有星的集合。
13.一天中,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移动。
第14课 夏季星空
1.一天中,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不变,其他的星都以北极星为中心逆时针转动。
2.夏季星空中,能看到一条淡淡的光带跨越整个天空,好像一条大河,那就是银河,又称“天河”,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划开整个天空。
3.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系中约有2000亿颗。
4.在银河东“岸”有一颗亮星,这颗亮星的两侧各有一颗较暗的星,3颗星呈扁担形。这颗亮星就是牛郎星。牛郎星位于天鹰座。
5.在银河西“岸”有一颗特别显眼的亮星,与牛郎星隔“河”相望。在这颗亮星附近还有4颗较暗的星,它们呈梭子形。这颗亮星就是织女星。织女星位于天琴座。
6.天蝎座是夏季非常显眼的星座。天蝎座中有一颗红色亮星,犹如“天蝎”的心脏,它就是心宿二,也叫大火。
7.天鹅座中最亮的星-----天津四。
8.夏季大三角由天津四、牛郎星和织女星组成。
常考简答背记
1.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星的亮度不同
答:因为星本身的亮度不同,距离地球的远近也不同。
2.写出春夏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标志星。
答: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座--北极星,天鹰座--牛郎星,天琴座--织女星,天蝎座--心宿二,天鹅座--天津四。
3.我们怎样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答:将北斗七星“斗口”的两颗星(天枢、天璇)连线,沿“斗口”向外,朝两颗星连线方向延长约5倍远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第四单元 电磁铁
第15课 电磁铁(一)
1.小马达中由铁芯和线圈构成的装置是电磁铁。
2.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时,把电磁铁直接连接在电池上属于短路连接,电池容易发热受损,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
3.将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给线圈通上电流,将电磁铁靠近大头针,观察到电磁铁能够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后,大头针会落下。这说明电磁铁接通电流后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则磁性消失。
4.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
5.用电磁铁搬运物体时,电能先转换成磁能,然后吸引物体运动,电磁铁的磁能转换成物体的机械能。
6.根据电磁铁和磁铁都能吸铁,推想电磁铁可能具有磁铁的其他性质,就是在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推理结果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验证。
7.用普通的铁钉作铁芯,制成电磁铁,断电后有时铁芯磁性不会立即消失。让电磁铁断电后铁芯的磁性立即消失的方法有加热、敲击等。
8.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查废电池中是否有电。若电池有电,通电线圈会产生磁性,吸引指南针转动;若电池没有电,通电线圈不会产生磁性,指南针不动。
第16课 电磁铁(二)
1.磁铁有两极,两极是固定不变的。
2.电磁铁有南极(S极)和北极(N极)两个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改变。
第17课 电磁铁(三)
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换为磁能,可吸起钢铁;断电时,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的关系
(1)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
(2)不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铁钉的大小等。
(3)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的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4)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以免电池发热受损。
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1)改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电流大小)。
(2)不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铁钉的大小等。
(3)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铁钉粗细的关系
(1)改变的条件:铁钉的粗细。
(2)不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电池的节数等。
(3)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铁钉的粗细(铁芯)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铁钉越细,电磁铁的磁性越弱;铁钉越粗,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5.实验中我们根据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6.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电磁选矿机、音箱、耳机、话筒、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等。
常考简答背记
1.普通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具有磁性,都有两个磁极。
(2)不同点:普通磁铁的磁极和磁性强弱都是固定不变的,电磁铁的磁极和磁性强弱都可以改变。
2.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改变电磁铁的两极
(1)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保持电池连接方向不变
(2)改变电池连接方向,保持线圈的缠绕方向不变
3.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加强电磁铁的磁性
(1)增加电磁铁线圈的缠绕匝数
(2)增加串联电池的节数。
第五单元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第18课 光合作用
1.很多植物,夏季枝繁叶茂、茁壮生长,秋季叶子飘落、生长缓慢。
2.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与绿叶有关的实验中,叶片遮盖的部分未变成蓝色,叶片未遮盖的部分变成了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养料的主要器官。
3.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由绿叶制造的。
4.绿叶中含有很多叶绿体,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叶绿体中含有一种绿色色素-----叶绿素,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5.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6.农业生产中,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法:
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
第19课 生物的栖息地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栖息地。
草原 湿地 海底 森林
牛、羊、兔子、昆虫等 鸟、鱼、昆虫、蛇等 鱼、珊瑚虫、海葵等 大象、野猪、蛇等
2.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生物需要适宜生存的栖息地。
3.很多动物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有的动物活动范围较小,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栖息地。
4.多种动物按照自己喜爱的环境条件来选择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从而形成不同的栖息地。
5.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的方法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保宣传等。
6.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
第20课 食物链
1.食物链上的生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的叫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叫消费者。
2.能分解动物、植物残骸或排泄物的叫分解者。
3.动物、植物之间具有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物、植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串,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物、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
4.食物链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包含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物通过食物获取它们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5.由于一种动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有食物联系,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6.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7.每一种生物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8.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方法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繁育基地,退耕还林等。
9.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
常考简答背记
1.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植物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
2.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3.栖息地与在此生存的生物有什么关系
答: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会影响栖息地的环境。
4.我们可以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些什么
答:健全法律法规、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保宣传来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繁育基地,退耕还林等。
第六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21课 蜡烛燃烧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2.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黒等新物质。
3.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4.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纸燃烧、切开的梨变色、咬过的苹果变色、鸡蛋壳浸入醋中冒泡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5.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把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6.苏打溶液呈碱性,可以使油脂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新物质,起到去油污的作用。
第22课 铁生锈
1.铁锅、铁栅栏等铁制品会生锈。
2.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生锈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铁和铁锈的区别
项目 铁 铁锈
颜色 银白色 红褐色
光泽 有 无
孔隙 无 有
手感 光滑 粗糙
韧性 较韧 较脆
导电性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否
4.纯的铁锈不会被磁铁吸引。
5.铁钉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6.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遇到醋、盐水,铁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第23课 防锈技术
1.金属生锈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每年都有大量的金属因生锈而废弃。
2.铁生锈带来的危害:影响美观、降低铁制品的强度、缩短使用寿命、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等。
3.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不容易生锈。隔绝水、空气可以防止铁生锈。
4.防止铁生锈,可以采用涂油、喷漆、烤蓝等技术。
5.炒菜用的铁锅,清洗干净后,我们往往会再涂上一层食用油,是为了防止生锈。
6.轮船船体一般用喷涂船底漆的方法防锈。
7.保护金属资源:防止金属生锈,回收利用,寻找金属替代品,合理开采矿物等。
常考简答背记
1.蜡烛燃烧会产生哪种气体 如何验证
答: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将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现象有新物质产生
答:咬过一口的苹果变色,清洗过的铁锅生锈,蜡烛燃烧,小苏打混合白醋有气泡冒出等。
3.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什么 有哪些防止铁生锈的例子
答: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隔绝水和空气。防止铁生锈的例子:给自行车链条涂油、给大铁门喷漆、给铁轨上的螺栓涂油、保持铁制品干燥卫生等。
第七单元 创新与设计
第24课 我们的住宅
1.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2.“设施”不是指单一的物体,而是指一个系统,而一个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
3.家里的暖气、空调、自来水管道、热水器、照明等设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4.在建造和装修住宅时,一般会安装供水、供电、供暖等系统。
5.供水系统图
6.供暖系统图
7.太阳能热水系统一般由太阳能集热器、保温热水箱、连接管路及控制系统构成,与供水系统连接。
8.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图
9.建造住宅需要考虑房屋结构、供水系统、采光系统、供暖系统等,还要注意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
10.设计是工程建造中重要的一环,工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11.计算机包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2.一项工程通常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
第25课 展示创意
1.“自动找平凳”:把凳子放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凳子的4条腿会自动伸缩,使凳面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2.用文字表达创意时需要写出科学原理、创新点和应用价值。主要分为4部分:一是提出问题,二是构思解决方案,三是产品测试方法,四是产品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3.绘图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创意。示意图要简单明了、突出重点,从不同角度展示作品效果。
主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4.用摄影、摄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拍摄。
5.我们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创意设计。
6.在进行多人合作时,要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7.好奇和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26课 照明拖鞋
1.设计与制作照明拖鞋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设计:以能照明、能用脚控制亮灭为目标画出设计图。
(2)选择制作材料:电池、电池盒、导线、轻触开关、LED小灯泡、拖鞋等。
(3)根据设计图制作:先把电路连接好,再组装拖鞋。
(4)测试与改进:用脚踩一踩,观察小灯泡是否会亮;用胶密封,使照明拖鞋防水;用纽扣电池代替干电池,减小鞋底厚度等。
2.一个创意的实现需要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
3.各小组间展示交流评价作品。我们要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照明拖鞋提出改进建议;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反思设计制作过程,调整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更完善。
4.科技产品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便利。
4.难道是有妖魔鬼怪或者是动物在地下动?
5.那你推测地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地表岩石层发生这样的变化?(岩层运动:岩层被挤压、断开、受力滑动)
6.【追问】你觉得这样的运动是怎样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强烈的震动,而不是平缓的。(聚焦到每个图片的猜测)
7.【交流且板书】图片,用箭头表示表示受力的方向,如向中间表示挤压
(1)图一:岩层形成褶皱
Q:地下岩层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
(2)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
Q:地下如何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后断裂——不一定有裂缝,不是远离,有可能是堆起来的 S:拉伸后的断裂——裂缝更大)
(3)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
Q:某个部分错位了,怎么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滑动
(4)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
Q:你觉得大地怎么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提示一侧升高)
8.科学家们面对这些现象也做出了很多猜测,并尝试通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体验下这些模拟实验。
9.【实验操作】
(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表物体”的变化。
(3)用不同方向的力挤压泡沫板,观察“岩层”断裂移位的现象。
(4)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珍珠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材料】百洁布,木板,泡沫板(一块),珍珠棉(2块)
【要求】1. 利用材料模拟岩层变化;2.说一说发生的变化和感受。
10.【汇报交流】(边汇报边现场演示变化的现象)
你们觉得这四种模型分别解释了图片中的哪一种地形的变化?
感受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聚焦在真实情况下岩层和地表物体的变化)
11.有什么困惑?
12.【提问】这三种情况是不是都感受到震动了?——挤压百洁布,为什么没有产生剧烈的震动的感觉?——岩层软硬不同(软的更容易弯曲,硬的更易断裂)——所以你认为形成褶皱的岩石是怎样的?软的?硬的?
13.现在有谁可以再说说,你认为地震的时候地下发生了什么?
14.我们发现岩层也是像他们这样,地壳岩石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褶皱;褶皱进一步弯曲就会折断,形成断裂;断裂两边进一步位置错动,形成断层。褶皱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而褶皱断裂、错动却往往发生于瞬间。而力量瞬间释放完成,带来的影响就会从这个位置传递到其他地方。
15.小朋友对地震都有了一些认识,我们再通过视频来了解下地震的产生。
【视频】地震成因
16.【小结】地球内部物质不断运动而产生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岩层弯曲、变形,变形厉害了就会产生急剧的破裂、错动,使大地强烈震动,形成地震。
【设计意图】 该环节主要聚焦在地震的成因。从学生熟知的中国曾发生的大地震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地震对人们的威胁性,从而引出人们探索地震成因的话题。该环节设计源于人们对于地震成因的历史,即从神话解释到通过地震后地表变化的推测。因此,通过出示的地震后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褶皱、断裂、错位、抬升现象),学生惊叹于这些现象,同时更能静下心思考背后地震时岩层的运动变化。紧接着,通过体验模拟实验,尝试对自己的猜测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地震发生时岩层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变化。最后,通过视频动画再次帮助学生构建对于地震成因的认识。
三、人们应对地震的措施
(一)地震预警
1.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了,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地震,能像天气预报那样提前预报地震?
2.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依旧还在探索中。但我们发现地震预警很有效果。科学家们研究了一条预警机制。
3.【视频】预警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就会用到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途径,发布预警信号。
4.可能你会觉得视频里的10秒钟太短,有什么用。
5.【展示数据资料】减少伤亡
时间非常宝贵,不要小看任何一秒。根据统计,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伤亡率就会减少。小朋友可以想想,这3秒钟,列车员可能就把高铁停下来了,车停下来。
(二)地震逃生措施
1. 地震预警为我们获取了更多的逃生时间,当我们有着十秒,60秒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呢?
2. 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下。
【视频】逃生方法介绍
3.【互动:学生手势表示】
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哪些是正确的地震自救的办法,错误的办法是什么?
4.【展示】逃生口诀
这里还有个逃生口诀,小组开火车读,记牢逃生自救的方法,在今后面对地震时能更加沉着冷静,找到活命三角区。
5.如果是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突然接受到预警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办?
6.【互动】
如果只有3秒,1,2,3 就这么长,我们就找到桌肚下面躲起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有60秒的时间,我们可以适度疏散,立刻转移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设计意图】 该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也是重点之一。面对地震这种频发灾害,学生应该具备相关的避震逃生自救方法。因此,通过视频、辨一辨及逃生口诀的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对逃生方法的了解。同时,联系实际情况,结合逃生方法,介绍相关逃生预警的形式,帮助学生能更加冷静地面对真实情况,做出合适的自救行为。
四、课后拓展思考
1. 现在我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以及相关避震知识,杨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
(1)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2)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和相同。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发生大地震,大地震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南京具备发生大地震的条件吗?火山和地震都是地质灾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不同呢?)
2.希望小朋友课后去研究,杨老师也等待你们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本节课在学生一生中应该是地震启蒙的开始,未来学生还将接触更多有关地震的认识,甚至有可能亲身经历地震。因此,希望通过提出的两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同时为以后学生对地震科学知识、对本单元中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主要概念】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涉及课标】
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学生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火山和地震这些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他们也许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了地壳、地幔、地核这些名词,但是并不了解地球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内部的运动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习目标】
1.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3.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泡沫块(有编号)、抹布、隔热手套、淀粉糊、红色素、搅拌棒、镊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探明学生关于地球内部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研究课题。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2. 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热》。
地热:地球内部很热,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提出钻洞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 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
学生交流想法。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千米,岩层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 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 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 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年,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设计意图】从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测,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探测,将科技史融入地球内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历程,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因此以教师补充为主。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 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说说三个圈层的特点,教师PPT补充。
2. 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学生说说类比结构
3. 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
连地壳还没钻透呢!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1.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学生由火山和地震推测出是运动的。
2. 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片。
3. 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4. 教师补充: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文本资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带着任务进行资料学习,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针对性,能够主动思考与梳理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因果关联。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 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 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岩浆
泡沫块——地球板块
3. 播放实验视频
4. 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分工:1号负责酒精灯,2号负责淀粉糊,3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号戴手套整理器材。
5.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 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学生: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模型思维。实验中,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聚焦现象。汇报环节,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将实验想象与自然现象进行类比,从现象层面深入到本质,厘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