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都言老翁苦,谁解其中味
《卖炭翁》焦点访谈,暗访老翁身世之苦因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品味《卖炭翁》理解诗歌内容。
2. 品读诗歌,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3. 深情诵读,感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怀,体悟诗歌主题。
二、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怀,体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读完这几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十分可怜、生活悲苦、特别心疼他们……)
是啊!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底层老百姓,历尽艰辛,有时仅仅是追求一份温饱,却也难以实现。这节课,让我们梦回大唐,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去体会一位小人物的灰色生活,感受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人生。
(二)畅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朗读任务:学生配乐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清韵脚。
点评朗读
(三)畅读诗歌,感受情节美
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请结合文章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填写表格。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改写的《卖炭翁》的故事。
3.个人展示。
(四)情读诗歌—感受形象
(一)这首诗发表后,时人评论:《卖炭翁》“字字品味都是苦”。卖炭翁“苦”在何处?你从何处看出其“苦”?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1.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也刻画了卖炭翁悲苦的形象。“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说明他年纪大了;“十指黑”,是被烟火熏的,“苍苍”与“黑”也形成鲜明对照,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炭来之不易。
老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可见生活贫苦。
师:他卖炭只是为了衣食,这愿望多么卑微。这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来读好这个设问句,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女:卖炭得钱何所营 男:身上衣裳口中食。 (找学生录音)
师:还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卖炭翁之“苦”?
生:“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环境的寒冷和人的辛劳,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苦。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老师发现你重读了碾和歇,为什么?
生:“辗”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既写出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卖炭翁的辛苦。“歇”,说明他很累。
师:字斟句酌是读诗的好方法。还从何处看出卖炭翁之“苦”?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能反映卖炭翁的悲苦处境。你说这句是心理描写。这“愿 ”是希望、盼望、祈愿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只有天寒,炭才能卖高价钱,他宁愿自己受冻。是啊,极度的矛盾,突出了悲剧内核。这样极度矛盾的心理,应该怎么读出来?(你试一下)
老师觉得你的语速快了,尝试着低沉、舒缓、带着沉痛怜悯的心情再读一下。
你也来读一读。
嗯,可怜、单、愿这几个词重读,愿——天——寒,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泣血的感觉。
师: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再来齐读。
(生低沉地齐读)
过渡语:《卖炭翁》的愿望很简单,他希望通过辛苦劳动的烧出来的炭,然后卖出去去换得过冬的粮食和过冬的衣服。这么简单的愿望,卖炭翁实现了吗?
生:没有,因为来了宫使,把他的炭以非常不合理的价格收购走了。
请各位同学找出宫使出场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 你说,你觉得宫使趾高气扬、横冲直撞、狐假虎威,你描写宫使动作的词中看出来的。把、称、回、叱、敕、牵、系,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以强凌弱、蛮横无理,觉得他们跟强盗没什么两样!
师:是啊,这种行径跟强盗一样,卖炭翁在强权面前只有无奈、无助。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如果将“把”字改成“拿”,行不行?请大家模仿“手把文书”的样子,试着体会一下。(生模仿。)
生:“把”字不能改成“拿”字,“把”文书,端着架子,有种不屑一顾、狐假虎威在里面。
分析很具体。
师:假如卖炭翁说不卖,宫使可能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老头,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皇帝的命令,你敢违抗!
生:你这是找死!胆敢违抗圣命,杀无赦,斩头!
师:很形象。请你读一读这句。“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同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他的朗让你感受到了一种嚣张跋扈你觉得宫使仿佛就在我的前面。
3.同学们,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等于化为乌有,一切愿望等于落空。夺走的岂是一车炭?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老人只是希望换一些活命的东西,可是只有半匹红纱一丈绫。生: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他希望换一些钱,可是只有——
生: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他希望换身上衣裳口中食,还是只有——
生: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他能反抗吗
生:无力反抗,只能“宫使驱将惜不得”,只能忍气吞声,只能无可奈何。
老人只是希望换一些活命的东西,可是只有——
4.师:这真是是苦不堪言啊!天寒地冻,面对宫使的抢夺,如果你是卖炭翁,伫立在这泥泞之中,眼睁睁看千斤炭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你会如何想?
屏显: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尝试还原卖炭翁此时的内心情感:
宫使啊!______________ !
苍天啊!______________ !
皇帝啊!______________ !
师:能说出来的不是苦,说不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苦。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遥,难行,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他往后的日子怎样过呢?诗人没有写,读者却不能不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学生描述)
师:诗人停笔不写,我们却浮想联翩。卖炭翁凄苦的人生如在眼前——
生:卖炭翁在寒风深雪中步履维艰,他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牵着步履沉重的老牛,老泪纵横——
师:风更猛了,雪下得更紧了,卖炭翁踉踉跄跄的走着,这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宫使啊!你为何要抢走我的炭 ! 这么点纱绫,你连条活命的路,都不给我啊!
生:苍天啊!这世道待我如此不公 !我靠什么活呀!我一个小小老百姓,找谁去评理呀
生:皇帝啊!你可知百姓疾苦 !一车炭有—干多斤,那是我生存下去的唯一的依靠啊!这让我以后怎么活啊 !
5.师:遭遇苦,其心痛!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泥中歇,这漫长过程中所盼望的一切,全化为泡影!炭被拿走了,卖炭翁结局会如何呢?
生:也许会再回南山烧炭。
生:有可能又遇到宫市,他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还会化为乌有。
生:在那个时代他是活不下去的。
(四)悟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怀美
1.活动:是的,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谁是这幕后黑手?
资料助读: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 梅尧臣 《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
预设:宫市是卖炭翁“可怜”结局的“幕后黑手”。作者通过多次的对比,以宫使的可恨反衬卖炭翁的可怜,愈发能够表现出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对黑暗的宫市制度的愤恨之情。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令人深思和感愤,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看来,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那是不是还有烧瓦的、养蚕的呢?所以说,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所以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宫使
(苦) (横)
↖ ↗
同情 憎恶
白居易
同情百姓 揭露现实
七、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
1.再次改写《卖炭翁》的故事,发挥合理的想象和细节描写,不少于400字。
2.要想了解更加全面的白居易,就要熟读他的其他诗作,课下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作者的另一篇讽喻诗《观刈麦》,比较阅读两篇诗歌在内容、主题、写法上的异同。
选做作业:
经典咏唱(自主学习老师在平板上推送的资源,可自行配乐吟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