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光天之下,
天生圣人,
为世作则。 朱元璋收到一贺信,上面写道: 朱元璋认为“生”与“僧”同音,“光”指没有头发,是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同音,是骂他参加过反元的起义军,因而大怒,立即把写贺信的这个文人处死了。你说冤不冤?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文字狱对这种“捕风捉影”的事,你知道多少?明朝时开始出现,到清朝发展到了极限。 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并与共饭。饭后他写诗谢恩。诗云: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无德”三个字。 明朝的文字狱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龙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多人。清朝文字狱《明史》案维 止一维止查嗣庭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这本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徐骏”案 徐俊为雍正帝时的进士,雍正八年十月,有人告发其两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有反叛的意思,认为这是是“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结果,朝廷判徐俊斩立决,并烧毁了他所有文稿。 乾隆六年(174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不和,各立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找出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不满,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胡中藻”案
沈德潜
《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不断加以提拔,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潜死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审判文人处决文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残酷明清政府为什么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权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狱就是手段之一。文字狱后的社会……?
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大兴文字狱的深远影响: 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3年5月1日,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 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几乎与全文收入的总数相当,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一场文化大浩劫。二、删削。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
三、篡改。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消极一面:
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加强了文化专制。评价积极一面: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汇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传播中国古代文献作用看榜图如果你是明朝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方式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文)请思考一下,你如果要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你想怎样写好这篇文章?甲:标新立异,首先观点要独道。想象要丰富,构 思要精妙。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答题观点:要代圣人立言,不得有自己的想法.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爱因斯坦 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下的社会现象资料1:
清代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男主人公贾宝玉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清朝时有人作歌讽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资料2:
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大量热衷科举的文人。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八
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取士的危害为什么顾炎武认为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比焚书坑儒还有大? 八股取士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仆,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顾炎武批判的对象,就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所以,“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合理”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但是,观点l肯定科举制历史贡献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2正确。 列表比较秦朝 、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课堂小结指导未来以史为鉴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明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民主自由开放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