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 级高三学 科化学版 本苏教版内容标题胶体和溶液编稿老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胶体和溶液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依据,制备、重要性质、分离和应用。2、了解溶液的涵义、组成,理解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结晶和结晶水合物等概念。理解温度等条件对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3、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的计算及其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互换算。掌握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及步骤。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2、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一、胶体: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几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1、下面我们列表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 液胶 体浊 液分散质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结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2、胶体的性质、制备方法、聚沉、提纯:内 容主要应用举例性质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路”鉴别胶体和溶液布朗运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工厂除尘聚沉聚沉方法有加热、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必要时需破坏胶体制备水解法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聚沉方法加热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形成大颗粒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等;江河入海口附近形成沙洲等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性的相互排斥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提纯渗析由于胶粒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较小可透过半透膜,可用此法将胶体提纯净化、精制胶体,分离胶体和溶液说明:(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可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证明滤纸上的小孔大于半透膜上的小孔,因此,可用过滤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3)丁达尔效应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是由于同种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胶粒之间不能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颗粒较大的粒子沉降下来。但整个胶体是呈电中性的,不显电性。(5)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带部分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胶粒吸附阴离子带部分负电荷,同种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带同种电荷。(6)胶体聚沉的原因是由于破坏了胶粒所带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从而使胶粒之间可以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颗粒较大的粒子沉降,加入电解质和带相反电荷的胶体,都可以破坏胶体内部的电荷平衡,使胶体聚沉,同时加热、加入酸碱等也可以使胶体聚沉。 (7)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解法(如:Fe(OH)3、Al(OH)3胶体的制备),复分解法(如:H2SiO3、AgI胶体的制备)和溶解法(如淀粉、蛋白质胶体的制备)等方法。(8)胶体按照分散剂种类不同可分为:气溶胶(如:烟、雾等)、液溶胶(如:Fe(OH)3、Al(OH)3胶体等)和固溶胶(如:玻璃、烟水晶等)二、溶液及有关溶液的计算:(一)基本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种溶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是否饱和是相对的,改变温度、溶剂的量等因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的浓度。 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形成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溶质的克数。溶解度通常用S表示,单位为克。一般用固体物质在25℃时的溶解度大小来衡量其溶解性。 溶解度曲线:将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表示出来的曲线。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过饱和溶液,即该溶质有剩余;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上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①当温度25℃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②当温度<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③图中P点表示KNO3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④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纯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可以用重结晶法分离和提纯上述固体形成的混合物。(二)有关计算: 关于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基本公式:,,(1)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或加入溶剂时,析出或溶解的溶质的质量x:(2)若溶剂不变,改变温度,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3)溶剂和温度改变时,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其方法是:先求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求形成新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溶质质量,并与新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构成比例关系,计算。(4)加入或析出的溶质带有结晶水:既要考虑溶质质量的变化,又要考虑溶剂质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先求原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再求构成的新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与溶剂。说明: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3、由不饱和溶液通过一系列步骤可转变为饱和溶液:如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浓溶液以及降低温度等措施可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也可以通过增大溶剂的质量以及升高温度等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4、有关溶解度的计算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找准饱和溶液的组成,在溶液、溶质和溶剂三个量中根据方便选取任意两个量列比例。如: 5、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含义: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表示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过饱和溶液,即该溶质有剩余;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浊液区别开来B、光线透过胶体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因此由于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从而使胶粒带部分正电荷或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泳现象;胶粒可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利用这一点分离胶体和溶液;同时,由于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得光线垂直穿过胶体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穿过其他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利用这一性质可鉴别胶体的存在;布朗运动是微观粒子共有的性质,不能用它来区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因此本题答案为:A答案:A 例2、在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5.60克CaO后充分搅拌,静置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发现石灰水下部有白色不溶物形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白色不溶物为CaO,其质量为5.60克B、白色不溶物为Ca(OH)2,其质量为7.40克C、石灰水的浓度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D、石灰水的质量将会减少,石灰水的pH不会发生变化解析:A错,因为加入CaO后,CaO和水作用生成Ca(OH)2并且析出Ca(OH)2,因为在生成Ca(OH)2时要消耗水,进而使原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Ca(OH)2也析出一部分,因此,不溶物Ca(OH)2的质量应大于7.40克,所以B、C选项都是错误的;D对,虽然石灰水的质量要减少,但最后的溶液还是原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会发生变化,溶液的pH值也不会发生变化。答案:D例3、20℃时有a克硫酸铜溶液VmL。将溶液蒸发掉b克水后恢复到20℃,恰好全部生成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则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A、原硫酸铜溶液的密度为:ρ=a/V(g/cm3)B、生成硫酸铜晶体的物质的量为:=(a-b)/250(mol)C、原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8(a-b)/V(mol/L)D、原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4(a-b)/a%解析:因为:CuSO4+5H2O=CuSO4·5H2O溶液的密度等于ρ=m/V=a/V(g/cm3);原溶液中的CuSO4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CuSO4·5H2O的物质的量:(a-b)/250(mol),而溶液的体积为V×10-3L,则原CuSO4溶液的质量分数为:=m溶质/m溶液=160(a-b)/250/a×100%=64(a-b)/a%;原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V×10-3=(a-b)/250/ V×10-3=4(a-b)/V(mol/L)。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答案:C 例4、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点对应溶液是t2℃时的不饱和溶液B、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M点达到饱和需降温(t2-t1)℃C、130gM点溶液最少要蒸发50g水后,才能成为t1℃的饱和溶液D、若保持温度不变,325gM点溶液需加入溶质60g才能达到饱和解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所以M点属于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等方法,因此A和B答案正确,由于C、D中130克以及325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无法确定,因此要通过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时,蒸发溶剂的质量(C)或增加溶质的质量(D)无法确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D。答案:CD例5、将某温度下的KNO3溶液200g蒸发掉10g水,恢复到原温度,或向其中加入10g水,恢复到原温度,或向其中加入10gKNO3固体,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试计算:(1)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2)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1)由题意知当10gKNO3固体加入10g水中即可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100g。(2)蒸发掉10g H2O得到190g饱和溶液,根据溶解度其溶质为95g。故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或加10g KNO3得到210g饱和溶液,其溶质为105g。故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为95g,质量分数为。)答案:(1)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100g. (2)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7.5%。 【模拟试题】1、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微粒的直径小于1nm B、胶体微粒的直径界于1nm~100nm之间C、胶体微粒不可以通过滤纸 D、溶液中微粒带电,胶体微粒不带电2、下列现象或应用中不能用胶体知识来解释的是A、在饱和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C、清晨,在茂密的森林,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一道道光柱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3、将KI-淀粉混合液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某学生取烧杯中的液体滴加几滴试剂便立即报告老师说,这个半透膜已经破损了,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这位同学所滴的试剂及观察到的现象是A、滴两滴碘水显蓝色 B、滴淀粉试液显蓝色C、滴硝酸银溶液,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D、滴氯水-淀粉显蓝色4、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5、20℃时,将140g A盐溶液蒸发掉40g水,或向A盐溶液中加入10g无水A盐固体,均可得到A盐的饱和溶液,则原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为: A、28% B、25% C、20% D、14.3%6、将质量分数为98.7%,密度为1.84g·cm-3的H2SO4与质量分数为20.9%、密度为1.15g·cm-3的H2SO4等体积混合,则所得溶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是 A、等于59.8% B、小于59.8% C、大于59.8% D、无法估计7、某温度下,向盐A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a%)中加入m g无水盐A,同温下析出n g A·xH2O晶体,则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溶质质量为(设A式量为M) A、n×a% B、n-m C、 D、8、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结晶法提纯aD、a、b都属于易溶物质9、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现分别在50克A和80克B中各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后并都蒸发水50克,冷却到t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溶液中A、B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相等 B、t1℃时溶液中A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C、t1℃时两者均无固体析出 D、t1℃时析出固体B10、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含示踪原子的白色硫酸铜粉末a g,维持温度不变,一段时间以后,再检验该溶液及溶液内取出的晶体,以下的结果正确的是 A、溶液内能找到含的硫酸根离子,取出的固体仍然为agB、溶液内不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取出的固体显蓝色,其质量为25a/16 gC、溶液内能找到含的硫酸根离子,取出的固体显蓝色,其质量为25a/16 gD、溶液内能找到含的硫酸根离子,取出的固体显蓝色,其质量必大于25a/16 g11、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溶液的质量(m液),②溶剂的质量(m剂),③溶液的体积(V液),④溶质摩尔质量(M质),⑤溶质溶解度(S质),⑥溶质的密度(ρ液)。以上条件的组合中,不能用来计算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④、⑤ 、⑥ D、①、③、④12、某硫酸盐RSO4在t℃时溶解度为31.75g。在t℃时取足量的RSO4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8.00g RSO4后,析出24.6g RSO4·7H2O晶体,则R为 A、Zn B、Cu C、Fe D、Mg13、若以ω1和ω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1和b mol?L-1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A、2ω1 = ω2 B、2ω2 = ω1 C、ω2 > 2ω1 D、ω1 < ω2 < 2ω114、X、Y两种简单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在常温、常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X、Y的体积分别用M、N(单位:L)来表示,则M与N的关系正确的是 A、M=N B、M > N C、M << N D、M>> N15、摩尔质量为Mg/mol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H2O,此时的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g/ml,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是 A、 B、C、 D、16、在一定温度下,有x g的某铝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入此铝盐无水物1g后恰好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1)写出x值的关系式(用a、b表示);(2)求该温度下铝盐的溶解度;(3)若此铝盐相对分子质量为M,饱和溶液密度为d g?cm-3,又知1mol此铝盐能电离出5mol离子,则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17、某化学课外小组用含铜96%的废铜屑制取胆矾(五水合硫酸铜)。将铜屑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并不断鼓入空气,在氧气作用下便生成硫酸铜。(1)写出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2)现用1kg这种废铜屑理论上能制取胆矾多少千克?(3)将胆矾与生石灰、水按质量比依次为1:0.56:100混合配制成无机铜杀菌剂波尔多液:①此波尔多液中Cu2+离子和Ca2+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最简整数比)。②波尔多液有效成分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SO4?xCu(OH)2?yCa(OH)2,此种配比当x=1时,试确定y的数值。18、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NaNO3KNO3NaClKCl10℃80.520.935.831.0100℃17524639.156.6(计算时假定:①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过滤晶体时,溶剂损耗忽略不计)(1)取23.4 gNaCl和40.4 gKNO3,加70.0 gH2O,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0gH2O,维持该温度,过滤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高温)。将滤液冷却至10℃,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低温)。(2)另取34.0 gNaNO3和29.8 gKCl,同样进行如上实验。10℃时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__(写化学式)。100℃和10℃得到的晶体质量m’高温和m’低温分别是多少?19、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第一步反应是向饱和氨化食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该反应可表示为: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g/100g水): NaCl NaHCO3 NH4Cl10℃ 35.8 8.15 33.045℃ 37.0 14.0 50.045℃时,向434 g 饱和食盐水中通入适量氨气,再向其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后,上述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完全后45℃时析出晶体的化学式是 ,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是 ;(2)过滤除去晶体后再降温至10℃,此时析出的晶体是(填化学式) ,所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试题答案】1、B 2、A 3、A 4、D 5、D 6、C 7、D 8、A 9、A10、D 11、D 12、D 13、C 14、C 15、B16、17、(1)2Cu + O2 + 2H2SO4 =2CuSO4 +2H2O(2)3.75kg (3)2:5 y=418、(1)m(高温)=15.6g m(低温)=36.9g (2)KNO3和NaCl 15.6g 36.9g19、(1)NaHCO3;129 g; (2)NH4Cl 和NaHCO3;30.7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