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阅读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⑥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①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曾对西北边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③借箸:这里指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的故事。④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他对于削藩巩固中央集权有很好意见,却被皇帝听信谗言而错杀,“衣朝衣,就东市”。⑤忽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这里指宪宗去世。⑥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作用。B. 诗歌前四句全用叙述,不着议论,连用三个典故,感慨溢于言表。C. 诗歌颈联巧用虚词,其中“虽”和“尽”两字一抑一扬,准确精妙。D. 诗歌后四句采用对照描写,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统治者安乐进行对比。15. 后人评价杜牧诗歌擅长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复杂隐晦之思,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测试(第二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4~15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清·黄景仁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①。怪底②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注]①卖饧:指春日艳阳天小贩吹箫卖糖。②怪底:怪不得。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诗的“残花落尽见流莺”和黄诗的“是处溪头听卖饧”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方法。B.两首诗描绘的春花零落景象都是暮春之景,意在表达作者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C.武诗中“吹”“逐”写出了春风的多情;黄诗的“怪底”细腻逼真地呈现了人物的心态。D.武诗尾句梦回洛城,以景结情,余韵无穷;黄诗首句风雨惊梦,引领全篇,渲染氛围。15.同样是春梦,武诗是“梦成”,而黄诗是“梦难成”。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2023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歌子苏轼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注] 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15、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2023届江西省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邬三落第还乡钱起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注】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邬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B.“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C.“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D.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15.诗歌蕴含着诗人对邬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上湖南崔中丞戎昱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用青松和陌上尘比喻崔中丞,云彩和泥土比喻自己,说明彼此地位的高下。B.颔联诗人通过“尽嫌”“不弃”的对比,也让崔中丞感受到诗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C.颈联诗人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彰显自己耿直秉性,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D.这首诗技法高妙,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浑然一体。15.作者在诗中道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2023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质检试卷(4月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南楼①陆游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登临壮士兴怀地②,忠义孤臣许国心。倚杖黯然斜照晚,秦昊万里入长吟。【注】①淳熙五年六月,诗人因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在自蜀地东归途中作此诗于鄂州。②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同登“武昌郡”之“南楼”;他曾上疏北伐,遭朝臣反对。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首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十年未饮武昌之酒,此日登临南楼不禁感慨万千。B.颔联状写登临所见,江上舟楫南来北往,山川莽莽古今依旧,情景交融。C.颈联虚实兼顾,以东晋名臣庾亮自比,流露出忠义之臣的拳拳报国之心。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晚照映衬山河之美好,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15. 有人称此诗将自然、社会、时局以至个人的遭遇融于观景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古诗阅读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⑥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①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曾对西北边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③借箸:这里指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的故事。④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他对于削藩巩固中央集权有很好意见,却被皇帝听信谗言而错杀,“衣朝衣,就东市”。⑤忽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这里指宪宗去世。⑥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作用。B. 诗歌前四句全用叙述,不着议论,连用三个典故,感慨溢于言表。C. 诗歌颈联巧用虚词,其中“虽”和“尽”两字一抑一扬,准确精妙。D. 诗歌后四句采用对照描写,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统治者安乐进行对比。15. 后人评价杜牧诗歌擅长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复杂隐晦之思,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答案】14. D 15. 借助典故倾吐满腔抑郁不平之气①如使用张良、晁错的典故,写出了元载相公提出收复失地建议而未被采纳的故事,突出了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如运用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写宪宗之死,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痛心;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内心情感③如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而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讽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统治者的安乐进行对比”错误,诗歌后四句将河湟百姓身陷他国统治而忠心不移(百姓受奴役不是对比点)与唐朝统治者的陶醉于西凉传来的轻歌曼舞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赞许,同时揭示了后者醉生梦死之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含蓄”之处,结合具体的手法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结合注释三和四可知首联“元载相公曾借箸”和领联“旋见衣冠就东市中“借箸”“衣冠就东市”使用典故,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结合注释二“元载: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曾对西北边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可知,此处是说元载提出收复失地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表现作者想要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悲愤。“忽遗弓剑不西巡”意思是“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这里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借助这些典故表现出来。颈联“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意思是“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意思是“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颈联所写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在尾联中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同时尾联的富贵闲人与首联和领联中的元载以及宪宗又形成对比。作者就是在这典故和对比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测试(第二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4~15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清·黄景仁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①。怪底②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注]①卖饧:指春日艳阳天小贩吹箫卖糖。②怪底:怪不得。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诗的“残花落尽见流莺”和黄诗的“是处溪头听卖饧”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方法。B.两首诗描绘的春花零落景象都是暮春之景,意在表达作者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C.武诗中“吹”“逐”写出了春风的多情;黄诗的“怪底”细腻逼真地呈现了人物的心态。D.武诗尾句梦回洛城,以景结情,余韵无穷;黄诗首句风雨惊梦,引领全篇,渲染氛围。15.同样是春梦,武诗是“梦成”,而黄诗是“梦难成”。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3分)B(武诗“残花落尽见流莺”暮春之景意在引出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黄诗“桃花半零落”是感慨不知不觉中到了清明,春天即将进入暮春季节。)15.(6分)①美妙春景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给予诗人心灵慰藉和美的享受。(2分)缘情成梦,所以武诗“梦成”。(1分)②风雨落花引发了作者对仲春美景渐去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2分)夜不成寐,所以黄诗“梦难成”。(1分)(每点各3分)诗歌解读:第一首:在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颜色变得更加深暗,残花落尽,露出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洛城。此诗前两句描写异乡的春天即将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两句想象春风富有感情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寄寓于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第二首:夜里刮风下雨,搅得我春梦不成,白天还是艳阳高照,到处都是吹箫买糖的人。怪不得夜里风雨吹落了桃花半数,原来江村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此处清明不是指祭扫先人的清明节,而是阳光灿烂,外出赏春踏春的节日。清明过后,仲春即将过去,转而迎来暮春季节,从而引发对仲春美景渐去的留恋、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有一点闲适之情)2023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歌子苏轼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注] 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15、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14..C【解析】“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理解有误,词中并未将方士求仙、渔人泛舟与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进行比较;两种生活实则一脉相承,都是词人超脱旷达的精神体现。15.①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②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哀伤/伤感。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有感叹个人渺小,才华无法施展之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突出了对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自嘲。③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或自我安慰)。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豪迈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023届江西省高三二轮复习验收考试(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邬三落第还乡钱起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注】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邬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B.“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C.“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D.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15.诗歌蕴含着诗人对邬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14.【答案】A【解析】“‘十年失路’写自己”“既悲己”错误,“十年失路谁知己”写的是邬三,是说邬三世无知己,长期以来不得志。15.【答案】①对郭三才华的赞美。诗人认为邬三才华突出,绝世稀有。②对郭三无人赏识、科举落第的同情。世无知己,无人引荐,邬三科举落第,悲伤独归。③对郭三的劝慰。诗人劝慰邬三姑且荷衣垂钓,等待时机,朝廷定会金马招贤。④对郭三的惜别。诗人设宴送别,对月举樽,离别之情,尽在酒中。(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上湖南崔中丞戎昱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用青松和陌上尘比喻崔中丞,云彩和泥土比喻自己,说明彼此地位的高下。B.颔联诗人通过“尽嫌”“不弃”的对比,也让崔中丞感受到诗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C.颈联诗人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彰显自己耿直秉性,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D.这首诗技法高妙,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浑然一体。15.作者在诗中道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14.A【解析】“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错误,应该是将诗人自己比作“陌上尘”。“云泥”比喻两人地位高下悬殊。15.①颔联说天下人都嫌良马瘦弱,崔中丞却不弃贫困潦倒的卧龙:不盲从世俗,不以外在(地位)识人。②颈联说瘦弱的良马不会为千金而改变心性,却十分看重诺言:做人要不失本性,信守诺言。③尾联说自己会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做人要懂得感恩。(共6分,每点2分)2023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质检试卷(4月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南楼①陆游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登临壮士兴怀地②,忠义孤臣许国心。倚杖黯然斜照晚,秦昊万里入长吟。【注】①淳熙五年六月,诗人因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在自蜀地东归途中作此诗于鄂州。②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同登“武昌郡”之“南楼”;他曾上疏北伐,遭朝臣反对。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首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十年未饮武昌之酒,此日登临南楼不禁感慨万千。B.颔联状写登临所见,江上舟楫南来北往,山川莽莽古今依旧,情景交融。C.颈联虚实兼顾,以东晋名臣庾亮自比,流露出忠义之臣的拳拳报国之心。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晚照映衬山河之美好,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15. 有人称此诗将自然、社会、时局以至个人的遭遇融于观景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14~15.【答案】D、【解析】(1)D.“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错,此时诗人面对美好却破碎的大好河山,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所以心情没有转为开朗。故选D。(2)颔联“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写登上南楼所见之景,船只纷纷漫于江上南来北往,山由古延绵至今,依旧如此茂密繁杂,山河之美跃然纸上。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首联以议论入诗,再次登上武昌南楼,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为自己为国家为时局心中不禁再次感慨万千。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再次登临南楼不禁想起东晋名士庾亮的经历,以其自比,想起宦海浮沉多年,朝野变动及人心难测的艰难,依旧不挡自身拳拳报国之心。尾联写夕阳晚照,以衬山河之美,然感伤时局动荡,社会动荡不安,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诗人将多重情感融于景观之中,借景抒情,抒发自身的报国之心。答案:(1)D(2)①诗人在南楼登高极目四望,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②将登临南楼联想到的东晋名士庾亮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抗金遭际糅合起来,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