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语言应用: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思维能力: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审美创造: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受诗歌意境,欣赏诗歌语言美,画面美。
语言应用: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句。
思维能力: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审美创造: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
课时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好!请大家先根据以下温馨提示,静下心来,做好课前准备。
课件出示: 上课前,书桌净。
书展开,笔在手。
坐端正,认真听。
今天,我们将开始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六单元单元导语页。
本单元将带领我们去童年的百花园里感受童年缤纷世界的真、善、美。本单元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二、谈话导入,解题激趣
(一)回忆趣事,感受童年
孩子们,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你们现在就正在经历这个最美好、最欢乐、最有趣的阶段。说起童年的乐事,你会想到哪些经历呢?
可能是快乐地学骑自行车,可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草莓园摘草莓,可能是和小伙伴在小区里跑步竞赛,也可能是静静地享受阅读……
同学们,老师能感受到你们快乐无比的童年生活。无数诗人、词人都将童年写入了诗词中:唐代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中“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的天真无邪、诗仙李白《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烂漫纯真、清代高鼎《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活泼快乐、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俏皮可爱……
课件出示诗句。
诗中的童年生活真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啊!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今天我们要跟随诗人张继楼先生去欣赏《童年的水墨画》。我们一起读课题。
课件出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2.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这5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钓竿”、“扑腾”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
(3)有感情地朗读《溪边》这首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中难懂的句子,能说出在这首诗中看到的画面。背诵《溪边》。
(三)解读诗题,设疑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题中的“墨”是什么意思吗?没错,“墨”是黑色的意思。它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文字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它原来指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的像土一般的固体,所以古代的墨需要加水研磨。后来慢慢演变成黑色的意思。我们平时会在哪些词中看到它呢?同学们马上就想到了墨水、墨汁、墨镜、墨绿、墨鱼,这些熟悉的词语中墨都是黑的意思。
课件出示水墨画含义、图片。
2.题中的“水墨画”是用水和墨调配所作之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是我们平时说的“国画”。这就是水墨画(课件出示水墨画),它不追求细致地刻画细节,用笔往往简约、凝练,它也不追求浓墨重彩,只是用淡淡的几笔简单地勾画出一个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再读课题。
3.本篇的课题就是“童年的水墨画”。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水墨画。同学们再跟着老师一起读一次全诗,边读边想象你们分别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三、初读课文,感受画面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音
1.要读好诗歌,我们要读准这几个词。你们先自己读读。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
2.读完了,我们一起检查看是否读对了。
染绿:前鼻音 破碎:平舌 浪花:后鼻音、边音
你拨我溅:前鼻音 清清爽爽:后鼻和翘舌音
跟老师大声读一读:染绿、破碎、浪花、你拨我溅、清清爽爽
3.去掉拼音,你还能读正确吗?再读读看。
4.同学们,难读的词你们都读好了,那你们肯定能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再把这些词放回诗里读一读吧。
(二)了解内容,感知画面
1.刚刚你们又认真地朗读了这三首诗,现在你能简单地说说在三幅水墨画里分别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吗?这三首诗里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句子,没关系,我们下个环节专门来理解它。
(1)现在请同学们抓住自己能读懂的句子,默读一下,圈出关键的词语。
《溪边》
(2)“山溪”、“人影”、“钓竿”、“鱼儿”,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通过这些能读懂的关键词语,同学们展开想象,想一想诗中的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使用的方法:联系关键词: 地点+事情
(3)有钓竿,有鱼儿,又在溪边,你们能想象到孩子们在做什么了吗?对了,他们在钓鱼!用上地点“溪边”,我们就能知道这幅水墨画画的是孩子在“溪边钓鱼”或者说“溪边垂钓”。我们在这联系了关键词语理解了这段文字的内容。
2.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默读《江上》,圈出能读得懂的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思考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你们能读懂哪些词?
课件出示《江上》
“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浪花”,他们在做什么呢?没错,玩水或者说戏水。加上地点是在江上,这幅画画的就是孩子的“江上戏水”。
3.最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默读《林中》,圈出能读得懂的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想一想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松林、小蘑菇及图片
“松林”、“小蘑菇”大家都知道。林中有小蘑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哎,马上想到他们在采蘑菇,所以第三幅画就叫“林中采蘑菇”。
孩子们,诗歌往往抽象难懂,但是我们可以像今天这样联系已经理解的关键词语加以想象,这样就能简单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了。看!“溪边垂钓”“江边戏水”“林中采菇”!这三个儿童嬉戏的画面就真的如同水墨画一般内容丰富、饱满起来了,真好!
四、深入《溪边》,理解童趣
(一)多种方法,理解难句
1.刚刚我们简单了解了三首诗所写的童年生活的场景,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溪边》这首诗,去感受这幅水墨画的美。请跟着老师读一遍《溪边》,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溪边》
2.读完了!你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播放三位学生音频:为什么人影会给染绿了?为什么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呢?草地上怎么会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上个学期,我们学会了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借助图画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词语。
4.现在我们遇到难懂的句子,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呢?我们先读第一个句子。“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呢?人影为什么会给溪水染绿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说明水面平静、光滑,可以作为梳妆的镜子;下一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也体现了这一点,溪面无风才能当镜子投影溪边的一切。“绿玉带”则说明整个溪面碧绿,像条绵长的衣带。在这,老师想问溪水为什么又是绿色的呢?(学生:老师我知道了,既然是山溪,那溪边肯定有绿色的森林,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整个溪面就变成绿色了,连投影到里面的人影也变成绿色了!)
小朋友真会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个难懂的句子!给你们竖个大拇指!因为溪水是绿色的,人在溪水中的投影也就变绿了。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要用“染”字呢?“变”、“照”都可以啊!(学生:我在电视里看过染色的视频,染色的过程是慢慢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染”字说明人影是慢慢变绿的。和整个水墨画这种宁静的画面一致。)
说得真好!你联系生活帮助大家理解了这句话。“染”的本意是就给布料染色,动作缓慢颜色才能均匀,所以这里用“染”字用得十分精确!同学们,人影被溪水一点一点染绿了,还有什么会被溪水染绿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________给溪水染绿了,
________给溪水染绿了,
________给溪水染绿了,
连________也被溪水染绿了。
一切都变成了绿色,
溪面成了绿的世界。
人影被溪水染绿了,钓竿被溪水染绿了,红蜻蜓被溪水染绿了,山花被溪水染绿了,连蓝天白云也被溪水染了!一切倒影到溪面的事物都被染绿了!就这样,溪面变成了宁静的绿的世界!一幅宁静而唯美的水墨画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5.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要读出垂柳的温柔,“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要读得轻柔而宁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要读得安静、舒缓,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6.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的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那尝试用这些方法理解剩下的句子: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山溪溪面十分平静,如同镜子一样。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的人影也是完整的。联系下文“草地上蹦跑着鱼儿”,我们知道孩子们成功地钓上了一条鱼,鱼儿出水的那一瞬间,扑腾一下溪面的平静就被打破了。想想平时,要是有什么东西掉进水里,水面的平静被打破了,上面的倒影不就碎了吗?所以诗人说“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在这里,我们不仅使用了联系上下文,还使用了联系生活经历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其实,用“碎”还因为前面说到溪面是镜子,镜子破裂是碎,平静如镜子的水面出现波纹也用“碎”,真是巧妙啊!
7.“草地上怎么会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或者有没有在生活里或者在电视里见过别人钓鱼?鱼儿上钩后要用力将鱼儿拉上岸来。被孩子们拉上草地的鱼儿因为缺水挣扎着、蹦跳着。孩子们围在周边,看着蹦跳的鱼儿一个个叫着、笑着、拍着手,欢呼雀跃,多么快乐啊!这不就是“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吗?
我们用上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准确地理解了这个句子。看!我们不又学会了一种理解难懂句子的办法吗?同学们真棒!
8.鱼儿跳、孩子笑!多么欢乐、快活的画面啊,所以读的时候我们要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读“扑腾一声”时要读出钓上鱼来的惊喜,读“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要读得活泼、快乐。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二)展开想象,说说画面
1.同学们,你们真厉害!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不同的方法,读懂了原本不理解的句子。理解了句子,现在能不能说说你们在溪边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2.看来有点难!没关系,你们再听一遍朗诵,边听边想象(播放配乐范读)。
同学们,由“溪水”你想到了什么?“蹦跳的鱼儿”让你想到了什么?由“笑声”又想到了什么?你还抓住了哪些词语想到了什么呢?
3.相信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呈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我们怎样把这些画面说清楚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一说:
在《溪边》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真( )啊!
平静的溪水 蹦跳的鱼儿 欢乐的笑声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的这几个词组。
4.孩子们,如果你刚刚没有说完没关系,我们下课后再给自己的家人说一说。让我们再一次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想象这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欢乐的“水墨画”。记得前面静静的溪水、湖面、鱼竿、人影,我们要读得舒缓、安静。后面“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蹦跳着”则要读得活泼、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很美!
五、学习生字,书写指引
(一)指导书写
成功解密了《溪边》这幅水墨画后,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墨、染、竿、腾、碎”5个字。
课件出示五个字
写字有三看,一看结构,“墨”、“竿”、“染”是上下结构,“腾”、“碎”是左右结构;二看位置,“墨”上长下短,“竿”字上短下长,“染”上下等长,“腾”、“碎”都是左短右长、左窄右宽;三看关键笔画。“染”上面的“氵”和“九”要写小一点,下面“木”的横要写长一点,拖住上面,撇捺要舒展。“竿”的竹字头短而紧凑,最后一笔竖为垂露竖,写在竖中线上。“碎”两个人字的捺都写为点,右下“十”的悬针竖长伸,摆正中心。
我们重点学写“墨”、“腾”字,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二)观察范写“墨”、“腾”字
“墨”中“黑”做部件要写紧凑,四点要均匀铺开,第一点朝左、第四点略长,“土”字要写得偏扁。
“腾”这个字笔画比较多,难写一点。“腾”的原意指马奔驰,是马字旁的字。左边的月要写得瘦长,第四笔短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字也读成téng,两点与月同高,横画稍微斜向上,第九笔撇要出头,高于左边,捺要舒展。下面的“马”上面部分要写紧凑,竖折折钩的竖写在竖中线上,折钩留足空间,横画稍长。
(三)学生练写
现在请大家把这两个字写一遍,注意写字时的姿势:
一寸、一尺、一拳,
头正、伸直、脚放平!
同学们可以对照一下,写得好的地方为自己点个赞,不好的地方课后再改进。同学们课后还可以自己练习“染”“碎”“竿”这三个字,书写时都需要注意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