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课文引入
红关公,白刘备,黑张飞,三结义。
—— 打一水果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辞海》解说: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温湿多光。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辞海》解说: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①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②果实心脏形或圆形;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④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⑤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⑥性喜温湿多光。⑦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思考一:
《辞海》解说: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①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②果实心脏形或圆形;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④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⑤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⑥性喜温湿多光。⑦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思考一:
10段
4段
2段
3段
7段
11
13段
思考二:
《辞海》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语言表达上 简洁、精炼 详实、具体
语言风格上 平实 生动、形象
《辞海》的解释和课文的解释有什么区别?
要点一:科学小品文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荔枝》——明朝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思考三: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科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思考三:
诗文 目的 引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 突出对象的基本特点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学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荔枝图序》 突出对象的基本特点
红云几万重,飞焰欲横天。 果实成熟后的荔枝林颜色
《咏荔枝膜》 果膜薄而轻盈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的不耐贮藏
《过华清宫绝句》 荔枝的美味和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荔枝的美味
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荔枝不耐贮藏
古代移栽荔枝的情形
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请问下列诗句各说明了什么?
1.飞焰欲横天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3.红云几万重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这些都属于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
作用: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了大量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
思考四: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本文主要用了哪些 说明方法?
请结合实例分析。
引用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荔枝稀奇品种有细长如指的“龙牙”
:《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含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章体裁。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下定义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作引用
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
语言:平实性 生动性
说明文
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下定义:概括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简明扼要说明事物本质。
4、举例子:举实例加以说明。 增强真实感和说服力。
3、列数字:用数据对事物加以说明,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1、引用:也叫引资料。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增强文学色彩,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
2、打比方:将A比作B,形象生动。
6、作比较: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
7、分类别:对事物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温度保持在1℃到5℃,
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列数字
龟裂片
合线缝
假种皮
下定义
古籍、史料、谚
语,白居易、徐
渤、杜牧、苏轼
等人的诗文。
引用
打比方
荔枝壳表面……好像龟甲
“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
“飞焰”“红云”“荷瓣”“桃花”
准确、客观、具体
……
确凿可信……
文笔活泼,
有韵味
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生动,有文学情趣
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
——科学小品文
说出以下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准确、科学……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如:外——内 远——近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轻重
产地
品种
习性
发展前景
壳膜
果核
(贮藏)
果花
果肉
(表)
外部形态
内部构造
荔枝本身的情况
荔枝相关的内容
南 州 六 月 荔 枝 丹
(主)
(次)
(里)
(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
思考五:理顺序
掌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
缯( zēng )绡( xiāo) 醴酪(lǐ 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
宠幸(chǒng)   贮藏(zhù)
祠堂(cí) 萌蘖(niè )
啖(dàn)
研究标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几点信息?为什么作者不直接以“荔枝”为题?
说明对象:
产地:
成熟期:
颜色: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
荔枝
用诗句命题,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修饰限制词的运用:(绿色字体的字删去,会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
1、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2、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3、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 全不可能的事……
结论:语言准确周密,体现科学性特点。
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答题格式
答(1)不能删去。(2)因为“通常”意为一般情况,即普通的荔枝大小大多是直径三四厘米,但不包括所有,(3)如删去则太绝对,与事实不符。(4)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要点二:说明方法
要点一:科学小品文
要点三:说明顺序
科学性和文学性
引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由外到内、有主到次
课文引入
你吃过荔枝吗?
贾祖璋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初中学过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璋瓦之喜
弄璋:汉族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
弄瓦:民间对生女的古称,周代即有使用。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回顾)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
4、说明的结构。
5、文章的语言特点。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画图表 作引用 摹状貌
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
语言:平实性 准确性
说明文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如:外——内 远——近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生丝织的绸子。
一天走两天的路。
一个挨一个的。
自己受了气,拿别人出气。
指植物生长新芽。
词语解释:
缯:
绡:
兼程:
次第:
迁怒:
萌蘖: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
膜如紫绡
肉莹白如冰雪
甘酸浆液如醴酪
壳如红缯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瓤肉莹白如冰雪
核如枇杷
果皮
果核
假种皮 果肉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从整体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课文分析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介绍荔枝的
生态知识。
介绍荔枝的
生产知识。
第1至10段
第11至14段
三层
一层
二层
一层(第1段)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
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二层(第2至5段)
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2)外壳 (3)颜色 (4)形状 (5)大小
三层(第6段至10段)介绍荔枝果实
的内部组织。
(6)壳膜 (7)果肉 (8)贮运 (9)种子 (10)花
(11)原产地和栽培史 (12)荔枝谱
(13)习性 (14)发展前景


结构分析
由外到内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层进式结构
生态
生产
由生态写
到生产,可以
看作由实到虚
组织材料。
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生态
荔枝生产
形态
果实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
产地




发展
移植
品种
由外到内
由古到今/由实到虚
由主
到次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除了介绍荔枝的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温度保持在1℃到5℃,
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列数字
龟裂片
合线缝
假种皮
下定义
古籍、史料、谚
语,白居易、徐
渤、杜牧、苏轼
等人的诗文。
引用
打比方
荔枝壳表面……好像龟甲
……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
“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
“飞焰”“红云”“荷瓣”“桃花”
准确、客观、具体
……
确凿可信……
文笔活泼,
有韵味
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生动,有文学情趣
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
——科学小品文
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准确、科学……
本文引用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征引资料共二十余条,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及帝王。
作者并不是大段抄录资料,而是采用摘句行文或大意引用的方法,使文章不显累赘。
作用:引用既加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其中引用古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到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作引用
找出文中的引用部分。
引用的目的。
引用白居易的文句,
引出说明对象
“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白居易
总挈全文
引用诗文
作用
《荔枝图序》
《咏荔枝膜》
《过华清宫绝句》
《惠州一绝》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侧面表现荔枝的口味很好
引用典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荔枝不耐贮藏
宋晦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顾氏种活荔枝的事
荔枝性喜温暖的特点
运用比喻及其作用
作用
红星、珊瑚珠
荔枝颜色鲜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
荔枝成林成片的绚丽美景
比喻
最后引用苏轼的诗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起何作用
说明荔枝口味好,古代只有少数统治者才能享用.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造福人民。古今对比,卒章显志。
修饰限制词的运用:
1、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2、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3、所以一般都不留渣滓……
4、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5、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 全不可能的事……
语言准确周密,体现科学性特点。
6、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如:“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答题格式
答(1)不能删去。(2)因为“通常”意为一般情况,即普通的荔枝大小大多是直径三四厘米,但不包括所有,(3)如删去则太绝对,与事实不符。(4)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科学性:
1、“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准确使用确数、约数。
2、“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 、“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 、“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语言使用周密、严谨
3、“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语气词恰当
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大量诗词典故的引用和比喻
写作特点
一、多种说明顺序综合运用
二、综合运用作引用、插图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语言准确、周密,又形象、生动。
四、说明中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说明的内容更丰富多彩,语言表述更生动活泼,同时又保持了所介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
请将下列各项序号对应填空
A 荔枝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B 荔枝大的重60克。
C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
D 1 0 C 到 5 0C ,可贮藏30天左右。
E 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F 荔枝重达四五十克。
G 广东荔枝栽培史在二千年以上了。
确数: 约数:
B、E
A、C、D、F、G
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荔枝不耐贮藏
古代移栽荔枝的情形
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请问下列诗句各说明了什么?
1.飞焰欲横天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3.红云几万重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再见,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