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49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49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西滢闲话》
严顺开主演的“阿Q”
希望这是一篇速朽的文章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1.
学习目标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内涵。
2.
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4.
任务一: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走进作者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讽刺,文风多变。
走进作者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诗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代表作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写作背景
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
梳理章节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第九章 大团圆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第七到第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
第四到第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
梳理章节
《阿Q正传》共九章
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说不尽的阿Q》
--王冶秋“读书随笔’
任务二:
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在这副漫画里,你认为哪个最符合啊Q的形象?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初识阿Q——个人档案
绰号 阿Q
姓名籍贯 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 职业身份
住址 爱好
雇农

喝酒、押牌宝
未婚
无固定职业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不详
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可怜人
“六无人员”:一个无名无姓、无籍贯、无田地、无家无子、无固定职业
雇农:意思是旧时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所谓“正传”
“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
古代小说大多源于民间艺人讲述的故事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基本都是游民出身
——《“正传”,游民的梦想和绝望》彭冠龙
1.这样的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还有哪些人物?
分析阿Q形象
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2.如果你是未庄一名普通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
赵太爷——假洋鬼子——城里人——未庄人——王胡——小尼姑
3.如果你是阿Q,又是如何排序的?
阿Q现实处境
阿Q精神世界
这样的阿Q在文中一共经历了多少事件?请简要概括。
其中一些事件的共同点是什么?
分析阿Q形象
癞疮疤事件
争论“畜生”“虫豸”事件
押牌宝事件
王胡事件
假洋鬼子事件
小尼姑事件
遭遇上:都是打人或者挨打
结果上:阿Q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分析阿Q形象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在这些事件中,阿Q通过哪些心理、语言、动作描写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骂,耸了肩膀等候着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畏强凌弱
转嫁失败
忘却屈辱
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①这两次挨打都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分析阿Q形象
第一件屈辱事:
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事:
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原因:
欺负小尼姑转移痛苦,以达到忘却“晦气”,继续“取胜”的目的。
性格特点:欺凌弱小,蛮横霸道,自我麻痹
阿Q是如何摆脱这一屈辱的?为何要这么写?
分析阿Q形象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已经麻木健忘,以自欺来安慰自己。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
分析阿Q形象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分析阿Q形象
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
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我安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先前比你阔
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状元不也是 “第一个”么
被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
调戏小尼姑,阿Q十分得意地笑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分析阿Q形象
论阿Q的性格系统——学者林兴宅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泯灭意志
退回内心
“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是一种典型的弱者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黄修已教授
阿Q精神
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
请尝试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从精神上自我欺骗、自我麻痹,甚至自轻自贱,从而转移痛苦、忘却屈辱,逃避现实,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并不是一种病,反之,它对于健康的正常的奋斗与发展倒是一种刺激,只有当这种欠缺感完全压倒了某个人,并且不在刺激他倾向于积极的活动,而是使他抑郁,使他不能得以发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才变成一种病理性的状态。对于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来说,发展一种优越情结是逃避困难的办法之一。他假设自己是优越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虚假的胜利补偿了他所不能忍受的自卑状态。”——《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精神胜利法”是否等同于乐观精神?为什么?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三个层次:
1.换个角度想问题,让自己高兴。
2.幻想、假设一个事实,再换不同的角度让自己高兴。
3.用自虐的方式,在失败中获得胜利感。
——许子东《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1.一杯水被碰倒了一半
2.2021年3月1日国家禁止进口台湾菠萝,台湾的反应——
3.日常生活
实例分析,区别“乐观”与“精神胜利”
精神胜利法
形成原因
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②阿Q精神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和不幸状态的一种精神上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
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精神胜利法
阿Q的取名来由
阿Q的取名来由
①象征普遍国民性的精神。
②象形——清朝人留辫子的脑袋(英国人称其“big tail”)。
③阿贵的音近(绍兴口音)——”鬼“(Q为音近,取代具体,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人格品行)。
①“鬼”一“禺”一“畏”,“畏”与“未”同义,因此“未庄”是“鬼庄”。与阿鬼共同构成了“幽灵之地里 的一个阿鬼”
②“未”这个字还包含“还没有~”的意思,如果按这样理解,那么“未庄”就是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有缺陷的村庄。
未庄的取名来由
尝试从文本中概括一下未庄闲人的水平缺陷
未庄人的愚昧、无知
写作意图
1.假洋鬼子回到未庄,母亲大哭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
2.阿Q认为见到尼姑会倒霉,所以会吐唾沫或者骂一句
3.吴妈被阿Q“调戏”后,赵家要驱鬼做法事
4.阿Q被枪毙后,未庄人的反应。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与批判。他创作《阿Q正传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以此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探讨鲁迅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写作意图
鲁迅“希望这是一篇速朽的文章”的想法实现了吗?
写作意图
电影《阿Q正传》在结束前增加了画外音:“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你如何看待这个结尾
任务三:
品味语言,挖掘内涵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这篇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中标黄的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品味语言
1.
①“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
②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占了上风。
品味语言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1.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品味语言
这篇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中标黄的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2.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①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阿Q赢钱是幸运的,赢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②“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真正失败的考验,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精神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品味语言
2.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个个有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品味语言
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归纳主题
任务四:
联系现实,赏析画像
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拓展延伸
21世纪的人也像我一样被儿子打吗?
有人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却认为,阿Q精神在现代社会根本没有什么用处。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阿Q精神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我们需要阿Q精神吗?
需要。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阿Q精神只会让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拓展延伸
观点一:
观点二:
以上是两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
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拓展延伸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拓展延伸
解析:第一幅,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拓展延伸
解析:第二幅,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