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检测一一、选择题1.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开幕。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至公元476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发展的文明。古罗马文明时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经了东周(包括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几个朝代。由此可以判断出( )①在中国的春秋时期,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②在中国的秦汉时期,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③在古罗马文明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④在古罗马文明时期,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中国的春秋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①错误。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而古罗马文明时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③错误。2.列宁指出,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在形式上被承认的自由竞争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这说明( )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③无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有着根本对立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难以调和,不涉及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也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④排除。3.北京门头沟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走进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田庄村,追忆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步入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前凭吊牺牲的乡亲;驻足黄安坨村毛主席批示纪念馆,感叹农业生产互助组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亩产。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最有可能认识到( )①在改革开放中党领导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③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社会主义改造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不涉及改革开放,也不涉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排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说法错误。4.毛泽东曾指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这段话所反映事件的意义在于( )①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对资本家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开创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③调动了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④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说法错误,应是过渡时期,排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③错误。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④错误。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这些发展成就( )①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帆风顺的②证实社会主义能够迅速取代资本主义③表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④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②排除。材料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发展成就表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④符合题意。7.一项名为“新征程上的中国”的全球民调显示,过去十年,全球青年对中国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如图)。4 700名受访者来自五大洲30个国家,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占比40%,肯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占比60%。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获得人们广泛认可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世界各地兴起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现④中国式现代化逐步成为全球的主流模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世界各地兴起,②排除。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④与实际不符。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巨幅画像分别在“建国伟业”“关键抉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伟大复兴”方阵的簇拥下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不同方阵代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③“与时俱进”——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②对应错误。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对应错误。9.(2022·辽宁高考)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从李大钊到毛泽东,再到习近平的论述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独特理论品质,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③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材料没有体现,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典,阐述“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自信“风景这边独好”的理由是( )①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道路自信②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论,树立了文化自信③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高度的制度自信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应是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树立了理论自信,②排除。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④错误。11.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高三某班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新时代青年”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以下内容能切合演讲主题的是( )①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②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弘扬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③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④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期,“革命武装”“浴血斗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②。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是新时代青年的职责,故排除③。12.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学习“四史”能够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③历史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④“四史”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故②不选。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故④不选。13.数百年奔流激荡。曾经苦难深重,如今意气昂扬,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有义务用胜利告慰先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下列能佐证该观点的有( )①中国开创、捍卫、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③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答案 C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即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而①③体现的是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故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1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回传的“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表面地貌的图像。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返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顺利展开。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船三舱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如今,我国在军事、经济以及科技领域的发展都很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无不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留给世界极为突出的印象。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阐述我们取得上述成就的根本原因,并分析我们为什么“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答案 (1)根本原因: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原因: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5.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马克思,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一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答案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党领导人民开创、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雄辩地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