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选择题专项训练 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选择题专项训练 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下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
1.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B.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C.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都城位于今天的洛阳
2.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的丝绸、粮食便可以通过大运河北上,沿岸还兴起一批便于贸易的商业城镇。这反映了大运河
A.连接了不同水系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有利于边疆稳固
3.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
4.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5.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是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三国鼎立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7.“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工具
A.耧车 B.筒车
C.秧马 D.翻车
8.如图一组图片反映了唐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往频繁 C.手工业水平高 D.文学艺术繁荣
9.下列图片反映的成就,集中体现了唐朝
唐三彩 蜀锦 青瓷 白瓷
A.手工业的高超 B.制瓷业的水平 C.丝织业的工艺 D.商业十分繁荣
10.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其中能够佐证唐朝中日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11.易中天教授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艰辛。”该事件
A.导致唐朝直接灭亡 B.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 C.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空格内应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13.下列唐朝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安史之乱 ④黄巢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14.歌谣是反映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之一。下面有关宋朝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歌谣中,错误的是
A.分化事权弱宰相,多重机构分大权 B.解除禁军将兵权,调换将领断兵连
C.武官州县任长官,频繁调动设通判 D.节度收税被取消,转运财赋归中央
15.王安石《周公论》:“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据此推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推动社会转型 C.加强中央集权 D.整顿官僚机构
16.下图是小史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他读的书是
A.《宋太祖评传》 B.《宋徽宗评传》 C.《宋钦宗评传》 D.《宋高宗评传》
17.“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实行科举制 形成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B 文成公主人藏 中央实现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C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A.A B.B C.C D.D
1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三国鼎立 B.和平共处 C.国家统一 D.政权并立
20.如图是宋元时期政权形势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A.辽、金、元 B.金、元、辽 C.元、辽、金 D.辽、元、金
21.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耶律阿保机——蒙古 B.元昊——辽
C.完颜阿骨打——金 D.铁木真——西夏
22.如表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23.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苑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24.《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而《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反映了
A.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B.南方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C.北方经济发展停滞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5.“宋朝时期,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秦半两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26.“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须提前办理手续,最有可能去的机构是
A.蕃坊 B.市舶司 C.蕃学 D.知府衙门
27.南宋时,都城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城市商业繁荣昌盛 B.地域分工精细明确 C.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28.下列示意图呈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过程。与序号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A.南北朝 B.唐朝 C.南宋 D.隋朝
29.右图所示内容体现他的
A.君权强大 B.重农政策 C.军事政策 D.外交政策
30.小茗同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她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A.宋辽的和战 B.蒙古的征战 C.金辽的和战 D.元朝的统治
31.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 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 D.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3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其中标注错误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3.下列示意图中,反映元朝做法的是
A. B.
C. D.
34.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35.根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等内容,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 ③建立行省制度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7.“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和“行政机构”分别指的是
A.吴国、夷洲 B.宋朝、市舶司 C.元朝、宣政院 D.元朝、澎湖巡检司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进士科的创立 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B 行省制度的实行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C “交子”的出现 推动了北宋词文化的繁荣
D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进—步强化
38.在七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宣政院”等史料和信息。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是
A.经济发展史 B.科技成就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39.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40.假如小明同学穿越到了古代的一座都城,那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子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1.《水浒传》中描写道:“梁山好汉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人说书唱曲,杂耍表演,还有人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他们到的地方是
A.瓦子 B.大相国寺 C.邸店 D.坊市
42.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下面的三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宋朝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
C.南宋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43.瓦子和勾栏的产生,反映了宋代城市繁荣,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状况。下图有关瓦子和勾栏的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44.元朝时来到大都,在扬州担任官职3年,其描绘的经历和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的意大利旅行家是
A.玄奘 B.鉴真 C.崔致远 D.马可●波罗
45.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46.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东罗马金币 B.西夏符牌
C.急递铺令牌 D.锦衣卫印
47.“张成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一个官吏,他每天都很忙碌:根据商人申报的货物、船上人员,发给公凭(公据、公验),即出海许可证;派人上船‘点检’,防止夹带兵器、铜钱、逃亡军人等……”由此可以判断,张成所任职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市舶司 D.转运使司
48.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管理对外贸易,这类机构是
A.转运使 B.市舶司 C.枢密使 D.布政使
49.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优”字更合适。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
A.丞相 B.六部 C.监察机构 D.大都督府
50.下图是某朝代政府官僚机构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政府架构(改制前) 政府架构(改制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5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设厂卫特务机构 强化了皇权
B 隋朝大运河 贯通了东西水路
C 文成公主入吐蕃 密切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D 雍正设置军机处 清朝君主专制削弱
A.A B.B C.C D.D
52.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批评明朝某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
A.“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 D.重文轻武
53.漫画“君权与相权的历史变化”(如图),反映了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地方权力增强
C.君臣关系日益紧张 D.皇权不断削弱
54.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回首历史,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葡萄牙 B.日本 C.荷兰 D.英国
55.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造船业发达 B.明朝航海技术高超 C.明朝国力雄厚 D.郑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难
56.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7.假如你生活在明朝,可能经历的是
①跟随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②闲暇时阅读《红楼梦》
③早餐煮玉米和甘薯吃 ④在北京的戏楼里观赏京剧演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8.史书记载:“(永乐三年)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以次遍历诸番国,宫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诸国使者随和朝见。”据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 B.推动中日的友好交流
C.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 D.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
59.下面几幅图片展现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为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B.为中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C.为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D.为国家统一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60.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典型形象和情节深人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61.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______________处可填
第一类:《论语》《老于》《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62.下侧内容是某同学梳理的明清时期文化成就。其中“第三类”的“_____”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齐民要术》 B.《兰亭集序》 C.《三国演义》 D.《梦溪笔谈》
63.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暑假小明一家准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他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64.历史剧《唐太宗》在影视城拍摄要在书房书架上摆上一些书,请你选择
①《论语》 ②《史记》 ③《齐民要术》 ④《水经注》 ⑤《资治通鉴》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5.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 梦溪笔谈》
66.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伤寒杂病论》
C.张角——太平道 D.张陵——五斗米道
67.历史课上讲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举兵反明。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A.朱元璋 B.努尔哈赤 C.李自成 D.吴三桂
68.崇祯皇帝曾在《罪己诏》中痛切指出官员身居官位,却只为自己谋私利……下级官吏品行不端,勾结无赖作为爪牙欺霸乡里,感叹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由材料可以看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C.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D.李自成发动起义
69.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明朝末年的什么现象
A.政治腐败、结党营私 B.朝政混乱、法纪松弛
C.饥民遍野、流民遍地 D.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70.下图这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 D.乾隆
71.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A.册封达赖、班禅 B.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72.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发起雅克萨之战 C.设置台湾府 D.设置驻藏大臣
73.电视连续剧《乾隆皇帝》剧组请你帮助查找与乾隆帝有关的史料,下列可以推荐的是
①派郑和下西洋 ②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④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4.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史实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
75.“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帝抗俄 D.岳飞抗金
76.下面是广安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表。这组大事可用于研究
A.顺治帝初定天下 B.康熙帝巩固统一 C.雍正帝强化皇权 D.乾隆帝抵御侵略
77.下侧卡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A.与西藏的关系 B.与新疆的关系 C.对边疆的管辖 D.对外联系与交往
78.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斗争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79.阅读材料时,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和关键词语“西域都护”“伊犁将军”有关的地区是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蒙古
80.下列文物中,能够说明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①达赖金印 ②驻藏大臣令牌 ③唐蕃会盟碑 ④金奔巴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突出反映了清朝前期
A.重农抑商政策 B.市镇商业繁荣 C.自然经济瓦解 D.商帮资本雄厚
82.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83.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互相雇佣的关系
84.学完明清历史后,某同学班级绘制了一份历史手抄报,据右图所示素材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①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②明成祖成立东厂
③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④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封建社会的危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85.《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放海禁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
86.“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该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87.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重农抑商 B.大兴“文字狱”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88.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交融
89.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F1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F2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F2最有可能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的专制 C.社会矛盾加剧 D.闭关锁国政策
90.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修建长城、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据此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巩固完善土司制度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D.抵御外敌的侵略
91.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92.清朝统治者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廊有子遗矣……被焚毁者不可胜数也”。这反映清朝实行
A.焚书坑儒 B.文化专制 C.特务统治 D.八股取士
93.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八股取士”“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A.特务制度的形成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94.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95.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96.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聊斋志异》 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水浒传》
97.明清被誉为“四大名著”的小说中,属于清代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98.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阁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99.下列节日和风俗对应正确的是
A.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元宵节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D.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节
100.假如你生活在宋代,过春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②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
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 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BCDDD 6-10 CBAAB 11-15 CDACA 16-20 ADDDA 21-25 CBCDC
26-30 BACBB 31-35 ACCAB 36-40 BDCDB 41-46 ADCDC 46-50 CCBCD
51-55 ABAAC 56-60 BBCBC 61-65 DCADB 66-70 BBBDB 71-75 AACCB
76-80 BCBBC 81-85 BCCDA 86-90 ACABB 91-95 ABDCA 96-100 CDB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