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评测案一体化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评测案一体化设计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评测案一体化设计
一、教材单元——
1.阅读:《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2.写作:学写游记
3.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4.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第六单元,在五单元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在第六单元设计交流展示课)
二、课程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与鉴赏
3.梳理与探究
4.交流与表达
三、课标学习任务群——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补白专题探究、跨学科学习
一、课程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的依据)
(一)识字与写字
1.1.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二)阅读与鉴赏
2.3.2.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4.2.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8.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三)表达与交流
3.5.2.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四)梳理与探究
4.1.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
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4.3.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4.2.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积累识记“读读写写”和课下注释中的72个字词。(1.1.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二)阅读与鉴赏(《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1.识记马克·吐温的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梁衡、马丽华、阿来的作家作品知识。(2.8.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2.3.2.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2.4.2.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表达与交流(学写游记)
用游踪串起全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具体描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并在记叙、描写时融入主观情感或适当发表议论和抒情,丰富文章内涵。(3.5.2.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四)梳理与探究(第六单元《以和为贵》、补白专题探究)
1.以和为贵
(1)探“和”之义:搜集并阅读有关“和”“和而不同”的古代经典论述,小组讨论、发言,理解“和”的内涵。
(2)寻“和”之用: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创作并评选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3)班级讨论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理念,全班合作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并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
(4.3.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4.2.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2.借助补白,了解四种类型的病句,能结合句子成分辨析并修改病句。(4.1.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三、单元学习任务群课时课型整体安排(15课时)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课时)
第1课时:识记积累与交流展示课(主备人:徐晓雯、孙营利)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9课时)
第2课时:教读课《壶口瀑布》 (主备人:徐梦红)
第3课时:教读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备人:贺童、王福兰)
第4课时:阅读引领课《登勃朗峰》+《长江三峡》(主备人:朱慧莹)
第5课时:阅读引领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泉水流出济南》
第6课时:组文阅读课《读三峡》+《周庄水韵》+《三千道瀑布》+《西栅的梆声》+《西溪的晴雨》+《烟花三月下溱潼》(主备人:韦春红)
第7课时:写作指导课(主备人:刘慧慧)
第8课时:写作课(主备人:王亚男)
第9课时:作文评改课(主备人:田红)
第10课时:写作修改提升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2课时)
第11课时:综合性学习方案(主备人:安宁、相家云)
第12课时:补白专题探究课(语序要合理、句子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主备人:李晓蓓、范佳宇)
4.作业检测评价(3课时,体现教、学、评一致)
基于单元学习目标的检测题(作业)命制(主备人:刘婷婷)
第13—14课时:检测
第15课时:讲评与补偿训练
四、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课型示例
第1课时:识记积累与交流展示课
【学习目标】
1.认识读读写写及课下注释中72个字词,重点读准易读错字词(新字、多音字、形声字中音变化了的等),正确书写易写错字词(新字、书写繁琐字、形近字等),准确解释易理解错词语(有限制的词语)。
2.识记马克·吐温的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梁衡、马丽华、阿来的作家作品知识。
【评价设计】
1.依据预习阅读的情况,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铸”“告诫”“推搡”“霎时“驰骋”“漩涡 ”等72个生字词(音、形、义)。小组内合理分工,按照易读错字词、易写错字词和易理解错词语等进行分类整理,小组内交流整理成果。个别生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明确“推搡”“寒噤”“穹顶”“颠簸”等新字,“蜿蜒”“缭绕”“妩媚”“翡翠”等形声字(含形声字中音变化了的)与“拾级”“苍劲”“出轧”等多音字词的读音;听写部分易写错字词,明确“驰骋”“漩涡”“浮躁”“翌日”等繁杂的尤其是形似字的书写;明确“震耳欲聋”“接踵而至”“纷至沓来”“历历在目”等词语的意思并在课文中加以圈画,理解在句中的意思;完成基础积累检测1——4小题,采用上黑板展示和小组内互批的方式,完成批改,达成目标1。
2.借助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按照“名、时、地、评、作”的识记思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完成马克·吐温、梁衡、马丽华、阿来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梳理。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并补充这四位作家的相关信息,完成当堂背诵和相互提问检查。限时完成基础积累检测5、6小题,同样采用上黑板展示和小组内互批的方式,完成批改,达成目标2。
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积累检测(总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 15分)
推搡( ) 寒噤( ) 穹( )顶 颠簸( ) 汩汩( ) 霎( )时
棱( )角 懈( )怠 翌( )日 矗( )立 开闸( ) 眺( )望
敦( )实 漩( )涡 旷( )野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每空0.5分,共7分)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拾 劲 轧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1分,共32分)
雾ǎi( ) 演yì ( ) 告jiè( ) 沟hè( ) 浮zào( ) 擦 shì( )
草diàn( ) 喧téng( ) 驰chěng( ) 湿lù lù( ) lì( )石
mí( )漫 yì( )道 yū( )回 dūn( )实 fěi( )翠 màn( )延
zhòu( )然 quán( )卧 zhàn( )水 jīng( )纶 wān yán( )( )
wǔ mèi( )( ) 安营扎zhài( ) 纷至tà( )来 名fù( )其实
目xuàn( )神迷 shùn( )息万变 luò yì( )( )不绝
4.形似字注音并组词(每空0.5分,共12分)
嘹( )___ 遏( )___ 蠕( )___ 棱( )___
缭( )___ 谒( )___ 濡( )___ 凌( )___
瞭( )___ 渴( )___ 孺( )___ 绫( )___
5.解释词语(每空2分,共10分)
(1)震耳欲聋:
(2)怒不可遏:
(3)接踵而至:
(4)纷至沓来:
(5)历历在目:
6.文学常识填空。(每空2分,共12分)
(1)《登勃朗峰》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2)《壶口瀑布》作者________,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__________,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4)阿来,_______族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大地的阶梯》等,其中《___________》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7.实战演练(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霎时(shà) 驰骋(chéng) 告诫(jiè) 推推搡搡(sǎng)
B.砾石(lè) 虔诚(qián) 咒骂(zhòu) 大煞风景(shā)
C.演绎(yì) 骤然(zhòu) 裸露(lòu) 轻歌曼舞(màn)
D.焦炙(zhì) 翌日(yì) 徘徊(huái) 纷至沓来(t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漩涡   推搡   雾霭   振耳欲聋
B.迂回 蔚蓝 蜿蜒 穿流不息
C.俯瞰 陡峭 仓穹 和颜悦色
D.草甸 喧腾 虔诚 亭台楼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B.眼前白云飘飘,风平浪静,风云变幻,让人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丽。
C.波涛汹涌,浪沫横溢,扑面而来的水汽,让我们感受到壶口瀑布怒不可遏的气势。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是英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格列佛游记》。
C.梁衡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说明文,此文介绍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两个季节的特点。
D.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作者的口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
附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 15分)
sǎng jìn qióng bǒ gǔ shà léng xiè yì chù zhá tiào dūn xuán kuàng
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每空0.5分,共7分)
shè拾级而上 shí拾掇 jìn使劲 jìng 苍劲 yà倾轧 zhá出轧 gá轧帐
3.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1分,共32分)
霭 绎 诫 壑 躁 拭 甸 腾 骋 漉漉 砾 弥 驿 迂 敦 翡 蔓 骤 蜷 蘸 腈 蜿蜒 妩媚 寨 沓 副 眩 瞬 络绎
4.形似字注音并组词(每空0.5分,共12分)
liáo嘹亮 liáo缭乱 liào瞭望 è遏制 yè拜谒 kě口渴 rú蠕动 rú濡养rú妇孺皆知
léng棱角 líng盛气凌人 líng绫纱
5.解释词语(每空2分,共10分)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6.文学常识填空。(每空2分,共12分)
(1)《远处的青山》 马克·吐温(2)梁衡 (3)马丽华(4)藏 《尘埃落定》
7.实战演练(每题3分,共12分)
(1)D( 解析:A项“骋chěnɡ”,B项“砾lì”,C项“露lù”)
(2)D(解析:A项“震耳欲聋”,B项“川流不息”,C项“苍穹” )
(3)B(解析:“风云变幻”意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4)A(解析:B项,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C项,《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D项,《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口吻行文)
第2课时:教读课《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梳理作者的游踪,分析写景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游记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评价设计】
1.自由朗读文章,找出标志作者位置变化的词语,梳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游踪;阅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勾画表明作者视角变化的词语及观察到的景物,分析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找出描写壶口瀑布声响、形状、态势、伟力等的语句,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瀑布的特点,再结合视频资料,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抒情议论句,梳理出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可融于景物描写也可单独成段,再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结合壶口瀑布的特点,理解作者对黄河个性的解读;最后归纳出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从而了解游记的特点。达成目标1。
2.细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勾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从修辞、句式、用词(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风格。达成目标2。
第3课时:教读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身心感受的写法。
2.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感受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简洁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
【评价设计】
1.默读文章,勾画文中表明时间和作者立足点变化的词句,绘制作者游览各拉丹冬的路线图,梳理作者游踪;跳读文章,勾画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用一两句话概括自己的读后感受(可参考“我从 这一句看到了 的各拉丹东”句式),明确各拉丹冬原始风景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阅读文中描写冰塔林的语段,勾画出表现作者身心感受的词语或句子,思考并批注其作用,把握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身心感受的写景方法。达成目标1。
2.速读文章,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如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从内容、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并做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后分享展示,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总结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简洁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达成目标2。
【评价量表】
附:小组展示评价量表
小组合作展示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勾画精彩语句 能找出一个精彩语句 A
能找出至少两个精彩语句 A+
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 能从内容、修辞、情感等其中一个角度赏析 A
能从内容、修辞、情感等至少两个角度赏析 A+
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能结合具体语句大体说出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 A
能结合具体语句全面且有条理地说出精彩语句表达效果 A+
小组合作 有两位及以上成员参与展示 A
全员参与且比较顺利地展示 A+
全员参与且分工合理、展示形式新颖 A++
第4课时:阅读引领课《登勃朗峰》+《长江三峡》
【学习目标】
1.把握景物和人物特点,了解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相结合的写法,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2.学以致用,自主阅读《长江三峡》,分享收获。
【评价设计】
1.默读文章,注意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以及所见景物,通过复述作者游踪及所见,把握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速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从观察角度、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品味优美语句,把握景物特点;再读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勾画“车夫之王”的语言描写,将“勃朗队长”的语言转换为第一人称,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等,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和语言特点有何不同,结合具体语句或段落分析,再通过与学过的游记文章相比较,了解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相结合的写法;然后勾画文中幽默风趣的语句,分析作者制造幽默效果的方法有哪些,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达成目标1。
2.用学习《登勃朗峰》的方法,自主学习《长江三峡》,通过默读文章、自主设计问题、组内探讨解答、小组创意展示等环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景物和人物特点,品味精彩语句。达成目标2。
附:小组展示评价量表
小组合作展示评价 项目 内容 等级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能根据勾画的关键语句,大体概括作者游踪和所见 A
能根据勾画的关键语句,准确概括作者的游踪和所见 A+
把握景物、人物特点 能结合具体句子,大致概括景物或人物特点 A
能结合具体句子,准确分析景物或人物特点 A+
品味精彩语句 能结合具体句子,选择一种角度,大致说出语句表达效果 A
能结合具体句子,选择多种角度,准确地阐述语句表达效果 A+
小组合作 有两位或两位以上成员参与展示 A
全员参与且能比较顺利地展示 A+
全员参与且成员分工合理、展示形式新颖 A++
第6课时:组文阅读课《读三峡》+《周庄水韵》+《三千道瀑布》+《西栅的梆声》+《西溪的晴雨》+《烟花三月下溱潼》
篇目 字数 用时
《读三峡》(王充闾) 3357 7分钟
《周庄水韵》(赵丽宏) 1638 3分钟
《三千道瀑布》(冯骥才) 1025 2分钟
《西栅的梆声》(迟子建) 1557 3分钟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 1446 3分钟
《烟花三月下溱潼》(卞毓方) 1448 3分钟
总计 10471 21分钟
【学习目标】
梳理作者的游踪,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感受不同景物之美。
【评价设计】
首先用25分钟的时间自由阅读六篇文章,勾画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然后找一找作者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勾画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景物特点,感受不同景物之美,并把展现景物之美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中,在班内分享展示,达成目标。
序号 篇目 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 景物 景物特点
1 《读三峡》
2 《周庄水韵》
3 《三千道瀑布》
4 《西栅的梆声》
5 《西溪的晴雨》
6 《烟花三月下溱潼》
【评价量表】
附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活动 评价标准 分值 自我 评价 小组 评价 老师 评价
默读文章 快速默读,每分钟能够达到500字,读速与理解相适应。 20分
梳理作者游踪 1.能大致勾画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 10分
2.能准确勾画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 20分
欣赏精彩语句 1.能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某一角度品析景物特点,感受景物之美。 10分
2.能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多个角度品析景物特点,感受景物之美。 20分
积累精彩语句 1.积累少量的优美景物描写语句,能识记精彩词语或者短语。 10分
2.从不同角度摘抄多处精彩的景物描写语句,并能背诵精彩语句。 20分
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 1.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学习成果,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讨论,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或主张。 10分
2.积极参与全班展示,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友好合作,展示过程完整,展示方式新颖,有效完成自己的展示任务。 20分
第7课时:写作指导课(学写游记)
【学习目标】
1.梳理例文特点,总结写游记的一般技巧。
2.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具体描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
3.在记叙、描写时融入主观情感或适当发表议论和抒情,丰富文章内涵。
【评价设计】
1.阅读《只有峨眉醉人心》《遇见桂林》《游黄山》等三篇学生例文(约2290字,需5分钟),按要求完成表格1,梳理出游览顺序、景物及其特点、作者情思;借助教材第111页“学写游记”介绍,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写游记的一般技巧。达成目标1。
2.跳读例文,勾画出详细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再次领略景物的独特之处,明确选材的精当;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游览经历,通过回忆、读日记、看照片等方式,完成表格2,梳理出游览时间及路线、景物及其特点、总体感受;再选取自己游览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景物,向例文学习用多种观察角度、多种写景方法,具体描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达成目标2。
3.再读例文,用横线勾画出融入作者情感的记叙、描写句,分析用词、句式等特点,学会在记叙和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用波浪线勾画出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句子,分析抒情议论句出现的位置、与记叙描写内容的关系等,学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时抒发感受,从而丰富文章内涵。达成目标3。
附表格1
篇目 游览顺序 景物及其特点 情思 写游记的一般技巧
《壶口瀑布》
《陶醉壶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附表格2
自拟题目 游览时间及路线 景物及特点 多种角度与表现手法 总体感受
印象最深的景物及特点 其他景物
附:学生例文
只有峨眉醉人心
峨眉——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寒假奔着“峨眉天下秀”和那叹为观止的日出、云海、佛光,同家人行至此处。
早晨出发,花了几小时才到达山脚,到时已经人烟莽莽,到处都是喧哗声。已经排了许久的队,心情不免焦躁不已。
好不容易爬过了半山腰,错过日出的我可不想再错过云海和佛光了。古人云:“峨眉者,佛之长子,之骄子。”而今的峨眉山,在商业化的冲击下,逐渐淡去了它的神秘气息,受到世俗的困扰,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真正能避免世俗的部分,想必只有山顶了罢。
此时的峨眉山风情万种。山中的沟壑变化莫测。在山中伫立,仰望山峰,无不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放眼望去,条条溪流,迂回曲折,明灭可见。沿着溪流的方向,来到山谷陡崖处,一阵震耳欲聋的水声传来,只见一道亮白晶莹的瀑布,镶嵌在两道浓绿之中。走近了,丝丝飞溅过来的水花打在我身上,亲吻着我的脸庞,让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
黄昏,来到山顶,此时筋疲力尽的我们只期待能观看到云海、佛光,一饱眼福。等了好一会,云终于来了。环山而绕的云,看起来比棉花更加细软,比城墙更加雄浑。佛教学者赵朴初有诗曰:“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随着风势,云层缥缈多变、变幻莫测,一会儿红花如火,一会儿金光闪烁,一会儿洁白似雪,美丽极了!
云层渐渐变成云海,在四射的光芒中,整个天空也变得红彤彤的,巍峨的峨眉山霎时峭壁生辉。转眼间,脚下山林被红彤彤的云海遮住了,雕檐玲珑的建筑群消失在了云海之中。我的眼前模模糊糊的,仿佛在空中飘浮,身上仙气盈盈。云海是那么的红,似乎中心有另一个小太阳,它那柔和明亮的光,让人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云海消失了。山林复归苍翠欲滴,湖水复归清澈明亮,身边草叶上的露珠像镶嵌在翡翠上的宝石,泛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观止,我们没有感慨和议论,只是静静伫立。此时此刻,我与自然贴得这么近,仿佛是正在接受一次纯净的洗礼。
遇见桂林
“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题记
青山傲立,是连绵的情思;流水涓涓,是涌动的心绪。桂树成林,香飘十里,这里是山河锦绣,是天上人间。桂林——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瑰丽之乡!
为了一探桂林山水,我曾前往岭南之地,到这秀美的大山深处去。桂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山丘无数,绵绵不绝。山上林木苍翠,漫山遍野都是醉人的绿。桂林没有重岩叠嶂,有的只是蜿蜒千里的群山和岭南数见不鲜的温柔缓坡。远远望去,群山勾勒出的线条,像极了流水荡开的涟漪。隆起的小山,又好似美人的柳眉微蹙,撩人心弦。“江山多娇”,说的便是桂林这般脱俗的景致吧!驻足观望,象鼻山上的点点青绿恰到好处,绿意葱茏,参差披拂。环形拱洞的倒影像落在水中的一轮明月,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颇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风姿,浑然一副“日月同辉”的灿烂景象。
如果把青山比作桂林的骨架,漓江水就是其间的血肉。来到漓江的时候,正值枯水季,我坐在竹筏上,望着眼前那一湾碧水,想象着丰水期江面的景象,会不会就像李白诗中的那面“飞天镜”一样硕大宽阔呢?大涨的水面,会不会一直漫到青山脚下,把水山融为一色?那时,会不会如王湾诗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美呢?
“这边唱来那边和欸——”一阵山歌打断了我的冥想,把我拉回了眼前的这片锦绣山河,放眼望去,浮光跃金,微波涌动,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八桂大地的水是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女,处处呈现着眸含秋水、面带笑靥的典雅。
是啊,何必非要浩浩汤汤呢?美之所以值得被铭记,不正是因为她的丰富和多元?枯水季的漓江也并不承让,少了一丝雄壮,多了一份温柔。城市的喧嚣、繁重的学业压力,在遇见桂林的这一刻都烟消云散。我浸润在漓江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中,让自由沁进我的皮肤,溢满我的心胸。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让人忘记生活的烦恼,返璞归真,让人想好好地爱这个世界啊!
游黄山
闲暇期间,游览了近似仙境的圣地——黄山。如同一幅神话般的画卷,奇松遍布,怪石林立,云雾缥缈,美不胜收。那一棵棵饱经风霜的,或苍劲,或屹立,或斜出的山松,形如斑斓猛虎,状如深海蛟龙,好似开屏孔雀,犹如飞翔巨鸟。
游览黄山,奇松中最令人佩服的便是那迎客松了,集艰苦环境的顽强精神于一身。它生长的地方,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陡峭山崖,如同山腰间一只绿色的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作为山峰的代表,顽强不屈地在电闪雷鸣中、狂风日晒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禁让我对面前的这棵迎客松产生敬佩之情。
紧贴栈道徒步向前,迎面看到的是那恭迎送客的送客松。送客松枝干逎劲,树叶茂盛,姿态独特,翠绿的枝叶向远方伸展,好像这里的主人伸出另一支手臂,向远去的宾客挥手致敬,欢迎他们再来游玩。这两棵山松那粗壮的树干,标志着它们久远的岁月,相比起来毫不逊色,都是黄山特有的景物代表。
细细聆听,一阵清脆的流水声若隐若现的回旋在耳旁。闻声走过去,溪边丛竹翠青,水色浅绿,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画。大自然将这儿画得心醉神迷,宛如一首绚丽的小诗在心头萦绕。过去许久,都难以忘怀。茫茫云海中,一座状如石柱的山石屹立在山间,忽然不知从哪冒出一只猴子,纷纷夺去人们的目光,那只猴子背过身去,正遥望着那迷蒙的山峰,就像那准备出发征伐的猴王一样,我蹑脚走到它的身后,它忽然转过身来,貌似被我吓到了,在原地乱跳。我立马缩回身去,看着它表演。漫步黄山,各种各样的山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一只已浸满浓浓墨水的毛笔,正待书写;又如一只古怪精灵的顽皮猴子,翘首相望,更似一簇浓密鲜艳的鲜花,芬芳扑鼻……眼看着已顺着人流下到山脚,可是我还停留在刚才的情景中。
黄山,古老而美丽,奇特而神秘,绿意盎然而充满生机!
第8课时:写作课
【学习目标】
任选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游记,能用游踪串起全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具体描写出景物的独特之处,并在记叙、描写时融入主观情感或适当发表议论和抒情,丰富文章内涵。
【作文题目】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任选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3.在记述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评价量表】
“学写游记”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分值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基本 要求 1.字数合格,字体端正,书面整洁,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25分
2.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表达清楚,能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25分
专项 要求 1.运用表现地点或时间变化的词语交代游踪,串起全文。 10分
2.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景物独特之处。 能恰当运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多视角观察景物,并多角度描写景物。 15分
能详写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运用联想、悬念、衬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写法细致表现景物的独特之处。 15分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0分
总分 100分
第9课时:作文评改课
【学习目标】
1.能够围绕“评价量表”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进行客观点评。
2.合理运用“评价量表”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评价设计】
1.通过阅读教师反馈的优秀作文(整篇优或部分优),围绕评价量表写出不少于一条优点;小组交流,紧扣评价量表,整合优点;班内分享,结合实例,深化对评价量表的理解,达成目标1。
2.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结合刚才的讲评收获,先对教师提供的“问题作文”的某些内容进行集中修改,明确如何修改;然后写出对自己作品的修改意见,小组进行集中评议,明确游记要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的独特之处进行细致描写,还要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再次进行完善,准备写升格文,达成目标2。
【评价量表】
“学写游记”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分值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基本 要求 1.字数合格,字体端正,书面整洁,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25分
2.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表达清楚,能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25分
专项 要求 1.运用表现地点或时间变化的词语交代游踪,串起全文。 10分
2.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景物独特之处。 能恰当运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多视角观察景物,并多角度描写景物。 15分
能详写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运用联想、悬念、衬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写法细致表现景物的独特之处。 15分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0分
总分 100分
第11课时:综合性学习方案
【活动主题】
以和为贵
【活动目标】
(1)探“和”之义:搜集并阅读有关“和”“和而不同”的古代经典论述,小组讨论、发言,理解“和”的内涵。
(2)寻“和”之用: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创作并评选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3)班级讨论会:以“和而不同”“和为贵”为理念,全班合作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并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
【时间安排】(约6周)
【活动过程】(准备阶段:第1-5周 展示阶段:第6周)
时间 任务 学生活动
第一周 班级所有同学分为三个大组,每组选一条材料进行研究并在组内发起讨论。 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利用周末时间,通过传统纸质材料或电子资料查阅的方式,分组理解课本中提供的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关于“和”的解释,并能将自己的见解写下来,上传到群组作业。充分发挥群讨论组的作用,在小组内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组内成员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之后,其余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进而完善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文字版,以便汇总。
第二周 搜集与“和”有关的各种资料,理解其内涵。 利用周末时间,通过传统纸质材料或电子资料查阅的方式,搜集与“和”有关的各种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在班级围墙上制作一期“以和为贵”的主题展板,张贴搜集到的资料,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形成自己在展板中独一无二的见解,活动结束后,再将资料汇总。
第三、四周 搜集故事,探究“和为贵”的真谛。 根据个人能力,班内同学分为故事会组、手抄报制作组、PPT制作组和视频制作组等若干小组,通过不同途径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来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故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①故事会组可以通过音频方式,把自己找到的故事讲述出来,并把自己的体会一并提交到班级群中,同学之间可以根据所听故事,交流自己对“和为贵”的认识。 ②手抄报组要组长组织组员明确手抄报的尺寸、版面、栏目内容。语文课代表负责收集,在班内进行张贴、展览,在展示的同时,留好回帖处,方便同学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③根据搜集到的故事,合作制作PPT或者短视频,表明自己对“和为贵”的看法,发到班级群内或班级视频号,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评论,发表各自看法。(PPT也可以使用录屏功能制作成微课,视频制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片,有字幕等。)
第五周 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参考课本中的示例,根据学过的写标语的标准,每名同学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创作完成后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既可以在小组群中互相评改,坦诚交流,并作出评价,选出优秀标语,在全班展示,注意在各个标语下留出空间,以便大家投票(同时张贴标语评价标准);还可以在班级群里,拍摄短片,为自己写好的宣传标语拉票,同时在群里也要附加标语评价标准,以便投票使用。
第六周 制定班级议事规则,开展讨论会。 1.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利用周末时间,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在班级群中发起讨论,每位同学根据交流所得,依次发表自己的意见,班长和语文课代表汇总意见,再通过同学们在讨论组中发起的投票机制,筛选意见,制定出班级议事规则,打印出来以后,张贴到班级公务栏处,以便本周的讨论会和今后班级其他会议使用。 2.组织时事讨论会 (1)会前准备 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设置三个话题,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话题。
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搜集并认真阅读与该话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及评论,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③小组内讨论、交流。观点一致的同学结成伙伴,共同整理资料,深入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时事讨论会。被推荐的同学组成该话题的时事讨论组。另外推荐一名讨论会主持人。 (2)举办讨论会
①在班上举办时事讨论会可以分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一个话题。由该话题组的时事讨论会成员及主持人共同完成。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订的“议事规则”。
②讨论会期间,主持人可根据情况,随机邀请听众参与讨论。 ③其他同学在旁听讨论会时要认真,并仔细观察讨论会成员的表现。会后,针对本次讨论会成员的表现做评点,选出你认为表现最佳的同学,并说明选他的理由,说明理由时应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附《以和为贵》材料讨论表
小组名称: 组内选取的材料内容: 3.组内讨论的问题: (1)“和而不同”:“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评价量表】
附精彩标语评价量表
精彩标语评价量表
姓名 标语内容
评价标准 标准分 得分
能够突出“和”的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思想性。 40
简洁凝练,讲究韵律,朗朗上口,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30
语言通俗易懂,文辞优美,形式多样新颖,表达严密无歧义。 30
总计 100
附最佳资料搜集小组评价量表
最佳资料搜集小组评价量表
组别 组员
评价标准 标准分 得分
搜集的资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突出“和”的思想内涵。 40
搜集资料范围广泛,角度多样,丰富充实,能够体现“和”的多方面内涵。 30
资料搜集方式灵活多样,资料准确真实。 20
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全员参与,合作完成搜集并展示资料。 10
总计 100
附时事讨论会最佳表现奖评价量表
时事讨论会最佳表现奖评价量表
姓名 参与话题
评价标准 标准分 得分
发表的观点积极向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0
发表观点时能够遵守“班级议事规则”,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 30
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简明流畅,有感染力。 20
仪态自然,大方得体,肢体动作得当。 20
总计 100
第12课时:补白专题探究课(语序要合理、句子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
【学习目标】
了解语序要合理、句式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等四种病句类型,能够准确辨识病句,按要求对病句进行恰当修改。
【评价设计】
阅读教材中关于语序要合理、句式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这四种病句的有关知识点,初步了解这四种病句类型。借助学习资料,再次明确四种病句类型,了解每种类型下的小分类,如语序要合理中的“定语位置不当”“状语位置不当”“虚词位置不当”等,句式结构要完整中的“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等,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中的“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等;通过分析一系列例句,学会用提取主干、理清句子成分、体味语意等方法准确辨识四种病句类型,在了解四种病句类型特点的基础上,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通过随堂检测练习,巩固所学,能够准确判断句子有无语病,并能够熟练地对病句进行恰当修改。达成目标。
【四种病句示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要合理、句式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等。
(1)语序要合理
①定语位置不当
例句:博物馆里陈设着各式各样的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解析:应将“列宁过去所使用的”移到“各式各样”的前面。
②状语位置不对
例句:迎面扑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
解析:应将“不禁”移到“打”的前面。
③虚词位置不当
例句:一篇文章要是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内容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解析:应将“即使”移到“内容”的前面。
(2)句式不要杂糅
例句: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解析:“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
(3)句式结构要完整
①成分残缺
例句: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女知识分子的典型。
解析:“在……中”的句式使句子缺失主语,可将其删掉。
②成分赘余
例句:他正在进行打球,可上劲了。
解析:谓语“进行”多余,应去掉。
(4)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
例句: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解析:“水平”“改善”搭配不当,应该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
②动宾搭配不当
例句:他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
解析:“退出”“生涯”搭配不当,可将“退出”改为“结束”,或将“演员生涯”改为“演艺圈”。
③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冬天的德州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德州”和“季节”搭配不当,可将“冬天的德州”改为“德州的冬天”。
④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句: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语与“心血”搭配不当,可将“很大”改为“很多”。
⑤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句: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解析:“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而“做好”是一面性的,所以这二者搭配不当。
【随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星堆古城是成都平原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城。
B.学生接触足球运动,不仅可以锤炼意志、促进全面发展,更能够增强体质。
C.之所以各国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太阳系内的星球,火星更具有科学探索。
D.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使东京奥组委等认为,要安全举办奥运会,有必要将赛场内观众的范围限定在日本国内。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
B.赵孟頫可以“日书万字”的原因,是因为其书法笔法简洁、线条简单、结构空间匀整。
C.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展。
D.“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C.全球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做好自身防控,还研制疫苗为世界防疫发挥了重要贡献。
D.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效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②阅读这些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典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能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启迪。④在阅读中,使我们的视野更宽广,精神更加丰盈。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下列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一带一路,语言铺路”。②实际上,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响应国家非通用语外语语种人才培养的号召,开设“一带一路”非通用语或小语种语言课程,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支持为目的。
6.下面两段文字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②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③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
④语言既能反应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⑤一个人只有拜托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
附参考答案
1.A(解析:B.成分残缺,可删去“使”;C.语序不当,将“锻炼意志、促进全面发展”和“增强体质”互换位置;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价值和条件”。)
2.B(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或“是因为”;C.语序不当,应将“协同推进”放在“周密计划”后面;D.成分残缺,可在“中国教育”后加上“的百年之路”。)
3.B(解析:A.两面对一面,删掉“能否”或在“形成”前加“能否”;C.搭配不当,可把“发挥”,改为“作出”;D,语序不当,应将“成都”和“不仅”调换位置。)
4.D(解析:D.成分残缺,可删掉“在”“中”或“使”。)
5.①“我国学者提出了‘一带一路,语言铺路’”成分残缺,可以在句末加“的口号”;
②“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支持为目的”句式杂糅,可删掉“为目的”。
6.①从另一个角度看;
②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
基于单元学习目标的检测题(作业)命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业质量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识字与写字(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诫(jiè) 寒噤(jìn) 铸造(zhòu) 怒不可遏(è)
B.打嗝(gé) 翌日(yì) 穹顶(qióng) 目眩神迷(xuàn)
C.拾级(shí) 蜿蜒(wān) 俯瞰(kàn) 瞬息万变(shùn)
D.砾石(lì) 蠕动(rú) 棱角(líng) 接踵而至(zhǒ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喧哗   矗立   映照   亭台楼阁
B.轻盈   缭绕   妩媚   名符其实
C.颠簸   沟壑   恭顺   轻歌慢舞
D.演绎   虔诚   驰聘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国际形势怎样风云变幻,我们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B.五彩的纸张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精妙的细节和鲜艳的色彩令人目眩神迷。
C.泰山悠久的历史背景、深邃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名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 。
D.大风朔雪冰冻络绎不绝,天气越来越冷,冰层越结越厚,一连串冰川期降临的预兆。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壶口瀑布》——梁衡——《梁衡文集》
B.《登勃朗峰》——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C.《一滴水经过丽江》——竺可桢——藏族作家
D.《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藏北游历》
二、梳理与探究(10分)
学校开展了以“亲近泰山,览胜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5.游览泰山,看到奇美的云海后,张华同学从网上摘抄了一篇赞美泰山云海的文章,但因为他一时粗心大意,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抄错了,请你按提示帮忙修改。(4分)
泰山的云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A】泰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晃动;【B】泰山的云真长啊,长得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无边,像是一张大幕全都把大地罩起来了;泰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留下无尽的美感。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一词改为“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合理的问题,应将“ ”与“_______”互换位置。
6.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多看美景,不刻美名。在泰山景区,一位中学生模样的游客准备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到山下,作为文明督导员的你准备如何劝说?(50字左右)(3分)
7.一所外地学校的学生即将来我校研学交流,请你向外地的青少年朋友推荐本地的一处景点,并说明理由。(3分)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三、阅读与鉴赏(38分)
(一)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9.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壶口,壶口
莫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10. 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4分)
11.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6分)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12. 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4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走进阿里
巴荒
①我要一人进阿里。
②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③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启程后百余里的路程中,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 4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同车内的藏人们一起呼喊:“嗦嗦罗——”
④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 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以及湖畔密集的白色水鸟、牛马成群所带来的悠悠生息,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⑤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江孜宗城堡因 1904年江孜人民抵抗英帝国“远征军”的侵略而在历史上闻名。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⑥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 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车行至此,正如音乐曲调一转,爵士乐接古典乐,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就像一只小船驶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⑦阿里,阿里。
⑧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 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⑨而关于阿里,我在踏入这块神秘区域之前对它的了解甚少。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我读过海因里希 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德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滑雪冠军,当年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⑩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它的生,它的死,它的喜怒哀乐,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颠簸、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或风干的动物尸骨,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惶逃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梭。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旱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头孤狼在深沟隔断的对岸高台观望,而后像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掉头消失于远处的山脊;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13.梳理游踪,填写下列表格。(4分)
所至 岗巴拉山口 ______ 进入无人区 ______
所见 羊卓雍措 江孜宗城堡 翻浆的干泥坑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______ 梦幻一般 ______ 冷峻、平静、神往
14.品读第②段,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4分)
15.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4分)
16.同样是女性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还多次写到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去;本文《走进阿里》作者巴荒同样经历过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她丝毫不曾提及。试分析两篇文章在创作主题上的不同匠心。 (6分)
三、表达与交流(40分)
17.你是否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为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你是否驻足悠久的文化古迹,因历史的回声而深思?你是否阅读过名家的山水游记,为其丰富的内涵所陶醉?每一次背上行囊,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会给我们带来诗一般的感受和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请以“心系山水,人在旅途”为话题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业质量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解析:铸zhù,棱léng,拾shè)
2.A(解析:名副其实,轻歌曼舞,川流不息)
3.D(解析:“络绎不绝”用来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4.C(解析:《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藏族作家)
5.①晃动 飘动(或流动)②全都 把大地
6.示例:这位同学,你好!泰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7.【示例】推荐景点:天蒙山。推荐理由:山间漫步,一路上哼着沂蒙山小调,欣赏沂蒙山原汁原味的秀丽风光。
8.A (解析:“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表述有误。此处没有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心情。)
9.尾联运用了“以声(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10.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1.(1)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 雄气概。
(2)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12.示例一:【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示例二:【B】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3.赏心悦目 江孜地区 激奋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14. 运用细节(环境)描写,写出了朋友们在劝说“我”不要去阿里时的场景,“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的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朋友们对“我”的关切,都希望“我”不要孤身一人去阿里。但“我”依然“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在呼唤着“我”,表达了“我”去阿里的愿望非常强烈。
15.交代了“我”对阿里念念不忘,强烈希望去阿里的原因。考察报告让“我”第一次认识了阿里;关于青藏高原的小说更是加深了“我”对阿里的情感,为下文写“我"对阿里的熟悉亲切做铺垫。同时引用这些内容,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16.选材与表达文章主题密切相关。《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中,作者除了写高原美景,还多次写到自己身体不适,意在表现藏北高原奇异壮美景色的同时,表达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本文丝毫不曾提及自己经历过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意在表达对阿里的纯粹的虔诚与向往之情和表达面对苍茫荒原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与荒凉苍茫之情。
17.作文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一类文 二类文 三类文 四类文
基本 要求 1.字数合格,字体端正,书面整洁,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8-7 6-5 4-3 2-1
2.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表达清楚,能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8-7 6-5 4-3 2-1
专项 要求 1.运用表现地点或时间变化的词语交代游踪,串起全文。 4 3 2 1
2.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景物独特之处。 能恰当运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多视角观察景物,并能多角度描写景物。 8-7 6-5 4-3 2-1
能详写最富有特征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运用联想、悬念、衬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写法细致表现景物的独特之处。 8-7 6-5 4-3 2-1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4 3 2 1
附第6课时阅读篇目
读三峡
王充闾

“船窗低垂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伴着船行激起的“沙沙、澌澌”的水声,迎来又送走那峥嵘、嶙峋的山影。江轮在危岩绝壁间宛转穿行,眼看要撞在迎面横过来的陡壁上,却灵巧地一闪,辟出一片生面别开的天地。真是“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古诗用字的贴切。
老杜笔力的雄健更是令人心折,群山万壑,的确像无数匹高高低低的骏马,脱缰解辔,挤挤撞撞,奔赴荆门。谪仙作诗,惯用夸张手法,但他刻画三峡之险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全是写实。
峡中景色变化无常,适才还是“高江急峡雷霆斗”,令人目骇神摇,霎时烟云浮荡,一变而为惝恍迷离,幻成一幅绝妙的米家山水。游人也随之从现时的有限形相转入绵邈无际的心灵境域,玲珑相见,灵犀互通,开掘出溶心理境界、生活体验、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于一体的多维向度。
一些峭拔的石壁,由于亿万斯年风雨剥蚀,岩石现出许许多多的层次和异常分明的轮廓,或竖向排列,或重叠摆放,或向两侧摊开,使人想起“书似青山常乱叠”的诗句。船过兵书宝剑峡,这种“书”的概念就更加浓重了。相传诸葛亮入川时,路过三峡,曾把神人赐与的兵书藏在峭壁之上。清代诗人张船山煞有介事地咏叹道:
天上阴符定不同,山川终古傲英雄。
奇书未许人间读,我驾云梯欲仰攻。
而另一位诗人则从另一个角度去作文章:
兵法在一心,兵书言总固。
弃置大峡中,恐怕后人误。
平日嗜书如命的我,座前、案边、眼中、心上,无往而不是书卷。孤寂时,有书相伴,会觉得“书卷多情似故人”;夜阑人静,手倦抛书,也习惯于“三更有梦书当枕”。此刻,面对着峡江胜境,“书痴”自然要把它捧起来当书读了。

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记事珠和备忘录。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律动着乾坤的吐纳,展现着大自然的启示,里面映照着尧时日、秦时月、汉时云,浸透了造化的情思与眼泪。
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是,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然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在这锦山绣水之间,早在五千年前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小河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建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以及未竟的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匹马单刀取过巫峡”。老将黄忠的行迹,至今还留在《定军山》的戏文里。但是,“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江山亦不可复识矣。
假如三峡中壁立的群峰是一排历史的录音机,它一定会录下历代诗人一颗颗敏感心灵的摧肝折骨的呐喊和豪情似火的朗吟。“屈平词赋悬日月”,船过秭归,人们面对着万树丹橘,总要联想起那以物拟人的不朽名篇《橘颂》;而当朝辞白帝,放舟三峡,又必然记诵起李白的流传干古的佳什。
在这里,杜少陵经历了创作的极盛时期,二年时间写诗四百三十七首,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以上。刘禹锡出守夔州,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首创了文人笔下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竹枝词。前后相隔二百余年,白氏兄弟与苏家父子的诗章,使三游洞四壁增辉,名闻遐迩。
洎乎现代,“江山仍画里,人物已超前”。陈毅元帅的三峡诗,蕴藉沉雄;毛泽东主席“高峡出平湖”的雄词,堪称干古绝唱。面对着意念中的历代诗屏和眼前的山川形胜,我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七绝:
轻舟如箭下江陵,高峡急江一水争。
短梦未成千嶂过,巫山何处听猿声?
布鼓雷门,非敢附骥,也不是要作谪仙的翻案文字,纪实而已。

就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濛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神女生涯”为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成了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也许这样远远望着那万古烟云,谛听着她的模糊的默示,更富迷人的魅力;如果有谁过于刻板、认真,率性攀到峰头去睇视一番神女的芳姿,恐怕那风化的巉岩会令人意兴索然,大失所望的。
比之于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岸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整个三峡,也并不都是怡情悦性的画境诗笺,它还是一部描绘奋斗人生、满布着坎坷与风浪的惊险之作。我看到过一幅题为《巴船下峡图》的古画:在狭窄湍急的滩口中,船工们全神贯注、高度紧张地使篙撑船,同无情的礁石、激流作殊死的决斗。际此“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摇橹者皆汗手死心,面无人色”。白帝城中一幢古碑上,也有“瞿塘峡口波涛汹涌,奔腾万状,舟行至此,靡不动魄惊心”的记载。
至于流传在两岸世代人民口头上、记忆中的,更是举不胜举。今日舟行江上,耳畔还仿佛鼓荡着古老的黄牛峡歌和滟澦滩谣。在这种生死系于顷刻,战战兢兢,提心在口的情势下,赏玩江峡奇景,根本无从谈起。正如《水经注》引袁山松所述:“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解放后,三峡航段经过了彻底整治,出川入川,流缓波平,从容稳渡,再不用“愁水又愁风”了。但事物总是复杂的,有人却又感到剗尽崎岖,平淡寡味,怅然若有所失。这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也自有他的道理。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妙悟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
始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这种灵境,大体上,像是晋人袁山松对于三峡的观赏:“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再读之,就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成了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卒读之,则身入化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翛然而远”,进入《易经》上讲的那种“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现在,我还能刺刺不休地饶舌,说明离这种“化境”尚远。)
读三峡,有乘上、下水船两种读法。乘上水船,虽然体味不到“轻舟飞过万重山”的酣畅淋漓的快感,但颇有利于从容玩味,沉思遐想。“读书切忌太匆忙,涵泳工夫意味长”。读三峡,也是如此,不能心浮气躁,囫囵吞枣。下水船疾飞似箭,过眼烟云,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其弊正在于此。
但是,下水船又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本来两岸的青松、丹橘、翠峦、粉堞,彼此相距甚远,但由于船行疾速,拉近了它们的距离,造成眼前多种物象重合叠印的错觉,从而,丰富和充实了视觉形象,即使物象渐渐消失,也能留下一种雄奇的意境与奋发的情思。鉴于两种读法各有得失,我们通过双程往返,兼取了二者之长。
人说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是三峡的聚珍版和缩印本,景色绝佳,而且,由于滩险岩奇,还可以补偿由于三峡惊险场面的消除所造成的失落。可惜,因为时间有限,交臂失之,说来也是一桩憾事。
但是,我用另一面的道理宽慰自己:美学上讲究逸韵悠然,有余不尽,忌讳一览无余,因而有“不到顶点”的说法。怕的是到达顶点就到了止境,捆住了想象的翅膀。龚自珍有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都从缺处好。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踏不上的泥土,总被认为是最香甜的。何妨留下一片充满期待与想象的天地,付诸余生忆念,纵使他日无缘踏上,也尽可神驰万里,向往于无穷了。
西栅的梆声
迟子建
  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
  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 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 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我在乌镇,住在西栅,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 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 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
  我也乘渡船出去,但奔赴的不是飞机场,而是东栅。太阳终于露出了芳容,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了。东栅游人如织,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老的楼牌下,都有驻足观望和拍照的人。导游带着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个专门展览雕花木床的博物馆,然后去了乌镇名酒、从清朝就开张了的三白酒的酿造地。在乌镇这样的水乡,如果没有酒,老百姓的日子,无疑是少了魂儿。
  从东栅回来,小憩片刻,导游又带着我们游西栅,看了白莲塔、通济桥和仁济桥所形成的著名的“桥里桥”景观、蚕丝厂以及酱坊。西栅最有趣的景观,是三寸金莲馆。那里展览的,是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小鞋。
  游过西栅,天色已昏。我们就近在一处临河的餐馆吃晚饭。饭后,回到客栈。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跨上桥,刚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的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
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烟花三月下溱潼
卞毓方
暮春三月,也是烟花三月,我与林非、王充闾、刘宝柱三位先生同访溱潼。
当天上午,主人安排游溱湖。画舫使人和湖面亲近,又和湖面疏远,坐在舱里,浪舔不到,风吹不到,日头也晒不到,但你却可从从容容、仔仔细细地为云看相,为水把脉。
溱湖要我把脉,首先是湖水尚清冽,但是,溱湖,你懂得我的悲凉么?在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裹挟冲刷下,那渌渊镜净、一尘不染的好光景永难再现,只能留梦于《诗经》中的涟漪、《楚辞》中的浪花了。其次,便数眼前这湖边的篙船,这是会船节的余兴。岳阳有龙舟节,溱潼有会船节。龙舟节纪念屈原沉江,他的《离骚》,引起人心骚动,人心就起了波澜,就要借龙舟节的不朽以实证屈原诗文的不朽、精神的不朽,讴歌不朽。会船节也有纪念的缘由,它的纪念,显示了溱潼人的贤良和公德: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相约划着自家的小船,为四港八汊无主的孤坟添土洒饭,烧化纸钱。
午后游溱潼古镇,我曾行过一遭,那是在一个月前。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此番系陪三位先生同游,心情愈加雀跃,我们沿着前番的路线走了一遭:麻石老街、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以及古茶古井、古槐古寺。叫我吃惊的是,我前番的“莅临”已经被摄成图象,加以装潢,悬挂于一处景点。我就成了“到此一游”的所谓名士。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沉默得太久了;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开放得太迟了。她就像锁闭在水网中的孤岛,在这大喧哗大造势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年代,终于也耐不住寂寞,渴望外界的足音余响了。
身边备有相机,一路张罗着想给三位先生处处“立此存照”,却仅有两次成功。一次是在“花影清潭”。那是一个小院,院内一株古苍苍的茶树,寿长逾千年,花开逾万朵,茶树旁有一古井,井壁青苔斑驳,井底水莹如镜,三位不仅在茶树前欣然留影,还分别弯腰探头,和幽幽的井水照了一个多情的面;另一次是在“绿院垂槐”。院是寺院,槐是官槐,院内曾创办过书院、义学,而后又设立小学,是古镇教育事业的滥觞,官槐不仅沐过宋朝的风,元代的雨,还系着天仙配的传说。三位先生往槐树前一站,嘴里俱念念有词,愿吧,我不知他们默许的是什么。按动快门的刹那,眼睛一眨,仿佛镜头锁定的是三株大树,不,四株。绝非矫情,生活的原色,生命的底色,本该是这般浑然一碧,浓翠盈目。
次日上午,细雨霏霏,我们参观了高二适纪念馆。高氏是那种生前看着不高而死后愈仰愈高的学者、诗人兼书法家。他是溱潼的邻居(他本是邻县之人),又是溱潼的女婿(溱潼之女为妻),高氏“独学自成”,没有背景,没有台阶,一介寒儒,好钻研而“不求人知”,然而,骤然而起的一桩“兰亭公案”,却不由分说地把他推到前台,置于聚光灯之下:1965年,值兰亭盛会召开之际,郭老沫若抛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托作。鉴于郭老彼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黄钟一启,万籁噤声。当是之时,唯独高二适挺身而出,撰写《<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据理力争。高二适的精湛见解,尤其是他的不畏权贵的风骨,倾倒士林。连毛泽东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纪念馆建在两水相交的半岛。主人公的塑像在迎门而笑,绿树环拥,回廊的碑刻龙飞凤舞。展厅,半是书法,半是丹青,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谁知出得旧馆,又见新馆,博敞而宏丽,沿阶梯步上三楼的平台,脚下踩踏的是坚实,胸中翻滚的是浩叹。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
周庄水韵
赵丽宏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