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随着二战的结束,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定量配给制度被取消。图为1945年,在美国一家肉店里,人们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图片中的白色纸板上写着:明天结束定量配给。思考:食品供应配给制度的实行和取消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什么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宏观调控)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原因(二)特点1.经济大危机暴露资本主义弊病;2.二战的教训;3.社会主义的冲击;4.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材料: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进行火热的工业化建设,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凯恩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罗斯福【思考】宏观调控是否等同于计划经济?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国内措施(调控)1.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经济杠杆(信贷、利率、税收)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四)政策调整美国政府采购比重比例最高:1960年19.8%1970年22.3%1980年20.8%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世纪70年代“滞胀”迫使各国减少干预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1948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五)国际措施(协调)建立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世界经济三大支柱)1945世界银行WB1995世界贸易组织WTO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与WB1.成立:1945美国华盛顿2.运行机制:3.资金来源:4.权利划分:5.影响:“双挂一固”成员国认缴资金与认缴资金成正比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国际措施作用:1.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小试牛刀例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不包括A.制订经济发展计划B.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C.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D.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例2.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各国采取的对策是A.反对国家鼓励消费 B.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C.主张经济自由放任 D.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D例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下列项中,其中属于二战结束后不久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小试牛刀例3.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A. 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B.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C. 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D. 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AC二、科技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原因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原子能被用于战争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理论提出者普朗克二战德国V2导弹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二、科技的新发展(二)表现(三)作用1.原子能2.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3.空间技术4.海洋技术5.新材料6.生物工程技术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①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②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克隆羊“多莉”中国“蛟龙号”深潜器美国隐形飞机F117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一)原因(二)表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1.产业结构:2.阶级结构:农业、工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依旧是贫富两极分化多层次化小试牛刀例1.以使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以使用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渐趋过时,人类正健步走向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下列项中为“新的经济时代”提供理论支持的有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②系统论 ③信息论 ④控制论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④例2.根据下表,可以推知二战后发达国家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A. 农业经济急剧衰退B. 美国工业落后世界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CD(一)“福利国家”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含义:2.原因:3.评价:4.政策调整: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①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经济安全;②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公共福利。材料: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①积极:缓和收入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②消极:增加国家财政负担。20世纪80年代,减少政府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二)社会运动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妇女运动3.学生反战运动(1)代表人物:①帕克斯“现代民权运动之母”、“罢乘公共汽车”运动②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2)结果:迫使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结果: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美国“全国妇女协会”反对越战小试牛刀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中政府部门中的行政人员,公共部门的就业人数和国家公务员,企业中的中间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的普通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幅增加。这导致A. “中间阶层"扩大 B. “福利国家”建成C.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 民权运动不断高涨例2.二战后为恢复发展经济,法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国有化,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农机、水泥、运输等六个基础部门。二是经济计划化,对上述基础工业部门规定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这表明法国A. 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建设“福利国家” D. 社会矛盾得以消除AB例4.美国1965年选举权法规定:为保证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因种族和肤色而被否定和剥夺,在任何联邦、州或地方选举中,任何公民的选举权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内的测试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认。推动此项规定出台的是A. 福利国家政策 B. 黑人民权运动C. “中间阶层”增加 D. 学生反战运动例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的目的是A.消除贫富差距 B.美化政府形象 C.刺激社会消费 D.缓和社会矛盾小试牛刀DB例5.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①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③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④消除了固有的经济危机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A“变”:“不变”:根源—统治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课堂总结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科技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一)原因(二)特点(三)国内措施(调控)(四)政策调整(五)国际措施(协调)(一)原因(二)表现(三)作用(一)原因(二)表现(一)“福利国家”(二)社会运动:黑人、妇女、学生1.含义2.原因3.评价4.政策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