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等9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作者是怎样把拇指的特点写有趣的。3.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教学过程一、导入1.将一篇手指的说明性文章和本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形成对课文风趣语言的初步印象。2.板书课题和作者,导入新课二、默读全文,把握课文大意1.让学生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关键句。预设:关键句是“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板书关键句)3.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内容就是围绕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展开的。三、细读第2自然段,体会表达方法1.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2.让学生用“/”给第2自然段分层。预设:前两句为第一层,后面为第二层。教师点拨:作者先写了大拇指的姿态,再写大拇指的作用。3.让学生圈出第2自然段中作者对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概括性描述,和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后,教师相机归纳。(板书:姿态:算不上美性格:最肯吃苦,讨巧的事轮不上他)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问:你认同作者认为大拇指“最肯吃苦”这个观点吗?先读一读写大拇指最肯吃苦的内容,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预设1:作者用上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预设2:作者举了很手例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拇指的确是五指中最辛苦的那一个。预设3:作者用上了“死力”“拼命”“用劲”这些词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到大拇指在做这些事情时是那么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具体地写出了大拇指是如何“最肯吃苦”,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5.让学生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大拇指的特点。预设:吃苦耐劳、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任劳任怨……6.小结:同学们,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分别找到了写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明白了作者的观点,还知道了作者是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的。四、小组合作,归纳其他四指的姿态和作用1. 教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第3—5自然段。(1)默读第3—5自然段,找出写其他四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在文中圈出来。(2)圈出作者的观点,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观点说清楚的。2.组织学生讨论,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其他四指的特点。预设:(1)食指:敢于冒险、不怕牺牲……(2)中指:养尊处优、好大喜功、徒有其表……(3)无名指、小指:能力薄弱、喜欢享乐……3.小组合作演绎五指五、总结归纳小结:丰子恺用拟人手法写了五指的姿态和性格,先写姿态,说清楚了五指的姿态,作业。通过举例写出它的特点,丰子恺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他文章的语言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