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讲义)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 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讲义)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 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课标要求】
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2.联言判断的含义、结构、要求和意义;
3.选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要求和意义;
4.假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
【教学目标】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复合判断;
2.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
【教学难点】
1.准确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
2.复合判断的真假判定。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
⑴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⑵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⑶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⑴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⑵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⑶常用连接项: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 “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接着” “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 “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
“尽管……可能……”“然而”“而”“且”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
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
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虽然都真,但是该联言判断没有什么真实有效性,即没有实际意义。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典例解析】
1、下列联言判断中,表达思维不正确的是( )
A.“曹操是军事家并且是文学家”
B.“红了桃子,绿了香蕉”
C.“他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参加了奥运会”
D.“虽然甲某具有作案时间,但甲某不是作案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言判断的知识。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并且”作为联结项,A是联言判断,表达思维正确;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B是联言判断,表达思维正确;C出现了“并且”联结项,在逻辑上是可接受的联言判断,但是它对日常思维来说却是不恰当的,两个支判断的前后顺序被颠倒了表达思维,错误。“虽然……但……”作为联结项,D是联言判断,表达思维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题,C符合题意。
2、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下列语句属于联言判断的是( )
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②时已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④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属于选言判断,①不符合题意。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这意味着对象的几种情况可以并存,“时已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均属于联言判断,②④符合题意。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属于假言判断,③不符合题意。
3、联言判断是断定儿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联言判断的是( )
①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家
②屡败屡战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④这件事可能是张三做的,也可能是李四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其逻辑含义是断定各联言支均为真,①②③符合这一要求,入选;④是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不是同时存在,是选言判断,排除。故答案选A。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的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⑴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⑵选言判断的联结项: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特别提醒】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⑴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⑵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②常用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知识整合】比较分析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常用联结项 “或者”“或者……或者……” “是……还是……” “也许……也许……”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
真假值 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 【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典例解析】
4、某地蔬菜价格大幅下降成为社会议论焦点。本次蔬菜价格突然下降,或者是蔬菜销路不畅,或者是不同地域蔬菜上市时间撞车,或者是蔬菜大丰收导致供大于求。以下选项与上述判断相一致的是( )
A.官僚主义者或者遇事不负责任,或者遇事主观武断
B.夏老师对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C.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住了
D.任何一种哲学派别,或是唯物主义的,或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案】:A
【解析】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存在。题干观点属于相容选言判断,A项观点也属于相容选言判断;B、D项为不相容选言判断,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C项是假言判断,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5、古语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下列各项中对该判断的类型和含义分析正确的是( )
A.联言判断;鱼与熊掌都不可得
B.联言判断;鱼可得,熊掌不可得
C.相容选言判断;熊掌可得,鱼不可得
D.不相容选言判断;得鱼就不可得熊掌,得熊掌就不可得鱼
【答案】D
【解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强调鱼和熊掌只能选择一个,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因此该判断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得鱼就不可得熊掌,得熊掌就不可得鱼,D符合题意,A、B、C排除。
6、对于判断“这局围棋要么甲胜(p),要么乙胜(q)”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相容选言判断,两个选言支p、q可同时为真
B.当p为真,q为假时,该判断为假
C.当p为假,q为真时,该判断为真
D.当p为真,q为真时,该判断为真
【答案】C
【解析】“要么……要么……”表示不相容选言判断。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所以若该判断为真,则两个选言支判断p、q不可同时为真,因此C正确,A、B错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判断就是假的。所以当p为真,q为真时,该判断为假,D错误。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条件关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2.假言判断
⑴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
⑵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⑶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
常用联结项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
常用联结项 “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除非……才……” “……才……” “没有……就没有……”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
常用联结项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3.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逻辑性质特征):
⑴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⑵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知识拓展】假言判断真假值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 (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 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 ,他才是本案作案人。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
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当且仅有p,则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
⑴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⑵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
⑶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5.判断的重要性:
⑴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⑵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典例解析】
7、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A.如果骄傲自满,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B.全国人民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难关
C.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D.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答案】B
【解析】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即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可知B项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符合题意;A项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C项为联言判断,D项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下列判断中不包含充分必要条件的是( )
①只有年满18周岁,他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坚持并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就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为一道逆向选择题。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即“有之必然” “无之必不然”,其逻辑形式是当且仅当p,才q。②④符合“当且 仅当”的特征,排除。①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只 有p才q,符合题意。③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如 果p,那么q,符合题意。
9、陈先生在鼓励他孩子时说道:“不要害怕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他孩子不服气地说:“您说的不对。我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怎么就没见到彩虹呢 ”陈先生孩子的回答更适宜用来反驳以下哪项( )
A.如果想见到彩虹,就必须经历风雨
B.只要经厉了风雨,就可以见到彩虹
C.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D.即使经历了风雨,也可能见不到彩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假言判断。我们要找的就是假言判断中P→q为假的那一项,也就意味着P为真,q为假的那一项,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找的是这样一个假言判断:“风雨f彩虹”。转换成日常语言就是“如果经历了风雨,那么就能见到彩虹”。“只要……就……”和“如果那么……”表达相同的意思。
【教材探究与分享】
课本P36探究与分享
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要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
仙鹤的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仙鹤的话是一个复合判断,复合判断是由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组成,拆开后是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是简单判断,拆开后是概念。
课本P37探究与分享
小华读了某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1)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乎逻辑,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小华的评论:“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是一个联言判断,由两个支判断和一个连接词组成。两个支判断是:“这篇散文文笔生动”和“这篇散文富有哲理”,连接词是:“不但……而且……”
(2)上述对话中小华反驳的话不合逻辑。因为如果联言判断是假的,那么,既可能是由构成联言判断的所有的支判断都是假的导致的,也可能是由某个或某些支判断是假的导致的。
小浩否认了它是富有哲理的。在小浩看来,小华的“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这个判断是假的,所有,小浩不同意小华的观点并不是自相矛盾。
课本P38探究与分享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1)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
(2)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参考答案:
(1)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在于,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两个选言支之外,还有其它选言支,前后纵向进城。而这个被遗漏的选言支正好可以满足条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2)憨汉的话涉及选言判断。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憨汉的话涉及断定对象几种情况的判断,属于选言判断。选言判断不能遗漏选言支。
课本P39探究与分享
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1)请说一说这两个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
(2)比较这两个选言判断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1)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或者……或者……或者……是联结项,“由于有病、由于缺少锻炼、由于营养不良”是选言支。
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要么……要么……是联结项,“你上、我上”是选言支。
(2)第一个:这个选言判断,阐明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生病、缺少锻炼、营养不良这几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第二个:这个选言判断阐明,按照现在通行的上课方式,某堂课不能两个老师同时上课。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课本P40探究与分享
《墨子·鲁问》载,墨子与彭轻生子辩论,辩题是:“未来可否预知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来!”
上述论辩中彭轻生子的双亲并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为什么彭轻生子还要选择良马固车以求快些赶到
参考答案:
墨子: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以一日的期限,到达那里他们就活下来了,不到就死了。
如果墨子假定的那种情况存在,那么选择良马固车就可以快些赶到。尽管彭轻生子的双亲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但是这个判断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条件性关系是存在的。
这告诉我们,假言判断的真假是由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所决定的。
课本P41探究与分享
下列体现了假言判断的第三种类型。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这里的前件、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
这里的前件、后件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
当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时,这个判断是真的。(充分条件)
当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时,这个判断是真的。(必要条件)
当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时,这个判断是假的。(充分条件)
当前件是假的、后件是真的时,这个判断是假的。(必要条件)
【易混易错】
1.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 )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中多数联言支是真的,联言判断就一定真。( × )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只有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3.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 )
【解析】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4.“如果P那么Q”能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 )
【解析】确定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要看前件和后件客观上是什么关系。看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只能看它的判断结构,或者说要看它的常项,或者说要看它的联结项。只要是“如果P那么Q”这样的判断,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不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答题模板】
1.如何判断联言判断的真假?
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
2.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相容情况:有一真即为真,全假则为假。
不相容情况:有且只有一真方为真,全假全真皆为假。
3.要正确区分三种不同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①在汉语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常用“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来表示。
②在汉语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常用的联结项是:“只有……才……”“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等。
③在通常的汉语中,没有一个可以恰当准确地表达充要条件联结项的词项。当且仅当的表达方式仅见于数学著述,在日常语言中是不用的。下面的一些词项,可以勉强地表达充要条件的联结项。“当且仅当……才……”“只要……并且只有……才(就)……”等。在文章和著作中,有时还用“如果……那么……”来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