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陈情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词语、句式和文化常识。过程与方法:了解行文脉络,感受融情于事的手法,体会婉转真诚的抒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至真至诚的“孝”,并传承“孝”这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忠”“孝”情和两难选择。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祖孙真挚深厚的感情及陈情技巧。生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有所增强,利用导学案,学生在疏通文意、理解句法与章法方面的障碍不大,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在鉴赏方面,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2.问题探究法:设计探究性思考题,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3.讨论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凄苦身世苦情、孝亲之情、君臣之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何许文也,竟然得到东坡先生如此高度之评价。《陈情表》所陈的是一种士子人心的赤诚,更是一种流传千古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情表》,感受李密至真至纯的忠孝之情。一、检查预习梳理文言字词现象,积累古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解题: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2.设置问题,结合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探究,梳理文章思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1)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明确】是李密向晋武帝陈情。(2)本文主要陈的是什么情?【明确】一是对祖母的孝,二是对晋武帝的忠。(3)作者为什么要陈情?【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4)作者是怎样来陈情的?【明确】第一段:先陈自己遭遇不幸的悲苦之情;第二段:再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陈忠孝两难之情 ;第三段:陈祖母与自己互难分离的苦楚,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第四段:最后陈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衷情。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及婉转真诚的陈情技巧。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要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明确】总领全段。“闵凶”包括:(1)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2)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3)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4)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2.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请结合课文分析。【要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明确】(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3.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要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概括。【明确】首先站在道德制高点,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其次坦白从宽,自陈宦历,称颂君恩。李密深知,自己仕蜀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自己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颂君恩,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这就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最后以情感人,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四、分析小结1.本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且婉转真诚,陈情技巧高超。2.作者饱含深情,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堪称抒情名作。3.陈情结果:据说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也可谓心想事成,无怨无悔。五、诵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情,并继承“孝”的传统美德。1.听教师范读。2.学生有感情朗读。六、总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希望同学们能继承发扬这美德,切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相信同学们学习本文之后会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七、作业1.课时作业2.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