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课时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课时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课时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核心考点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条件
(1)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①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②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空想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无效性)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提醒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上的缺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充分发展,内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意义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角度 内容或意义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从理想目标看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意义
科学的理论 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民的理论 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提醒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时政术语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1.空想社会主义者激烈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纠正: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但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2.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纠正: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纠正: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完成。
纠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考向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典例1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创立者,马克思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作为一种思潮、一套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下列关于这一观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理论的飞跃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
③空想社会主义勾画的美好社会蓝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①说法错误。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④不符合题意。
变式1 《共产党宣言》指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说明社会主义必须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典例2 《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主义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下列对《共产党宣言》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理清了世界历史逻辑,科学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充满斗争精神,为工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③秉持人民立场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思想
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其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工人运动已经兴起,且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②颠倒了《共产党宣言》和工人运动兴起的逻辑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④错误。
易错提醒:混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和诞生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诞生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变式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
①实践的理论,是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行动的基础
②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③人民的理论,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④变革的理论,从理性和正义原则出发揭露社会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的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①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和正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革命的理论,能够为人类解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错误。
核心考点二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生产关系确立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提醒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2.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提醒 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历史上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根本变革,这种变革的实现将是一个更为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归纳提升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处
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理论层面: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2)实践层面: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再到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这充分说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1.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实践是十月革命。
纠正: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实践是巴黎公社。
2.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纠正: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纠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其复杂的原因,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曲折性,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逆转的。
考向 十月革命的意义
典例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①错误。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错误。
变式 李大钊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反映的信息是(  )
①苏联革命成功,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榜样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③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④中国出现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当时的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①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②错误。
核心考点三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内涵或表现 原因
统一性 社会形态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
二者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提醒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提升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普遍规律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衡量标准 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释了中国这一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所要走的路,因此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个性”
联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中国特色”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衍生出来的“流”。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醒 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1.从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纠正: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
2.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纠正: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力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纠正: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考向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典例1 (2022·山东高考)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关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B.建设高福利国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C.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D.共同富裕会随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自发实现
答案 C
解析 “消除社会基本矛盾”表述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故A排除。国家的福利水平应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设高福利国家如果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反而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该选项的说法错误,故B排除。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故C符合题意。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不会自发实现,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故D排除。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误认为可以消除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解决但不能消除。
选择题快速解法之直接排除错误项
很多政治选择题的选项常常包含有知识性错误,可以不看材料直接运用排除错误项的方法快速解决。但这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如果没有把握,还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选择。
变式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统一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
④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又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材料中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又具有本国、本民族的特征,①④正确。②③不是原因,排除。
考向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典例2 我们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下面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一味效仿的产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科学社会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扬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①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②错误。
变式2 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好比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面对“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是反映世界人民意愿、符合当今时代主题的社会主义
④高高举起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旗帜,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③错误。我们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从没有理性的社会向有理性的社会的过渡,他们深信自己的天才实验能够使有产者和统治者感兴趣。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客观地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  )
①改造社会的原则方法不同
②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诉求不同
③对现有制度的批判程度不同
④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希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②错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错误。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学说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①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错误。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们仍需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思想营养,汲取自我革命的力量。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  )
①会使我们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②有利于我们明确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③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推动共产党舍弃自己的特殊利益
④是基于《共产党宣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③错误。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错误。
4.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择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100年前的中国共青团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
①是开放的理论,创造性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和发展规律
②是科学的理论,是青年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据
③是人民的理论,首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④是实践的理论,可以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实现中国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①错误。青年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不能将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②错误。
5.“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李大钊笔下的这一革命(  )
A.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
B.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
C.为世界各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D.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A与俄国十月革命无直接关系,排除。科学社会主义为世界各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C错误。科学社会主义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创立了,D错误。
6.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曲折。在其发展进程中,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关于这三次飞跃表述正确的是(  )
①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现实的飞跃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①②错误。
7.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意指俄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发达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
①阐明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②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③为探索中国式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启示
④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必然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俄国革命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④排除。
8.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据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③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上述这段话没有体现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不符合题意。不一定非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例如我国由于自己的历史条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错误。
9.在我国云南省,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等20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共66万人,直接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简称“直过民族”),国家对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使他们跨越若干社会发展阶段,得以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迈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直过民族”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道路是一模一样的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④某民族突破规律制约直接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②错误。“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突破规律制约,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0年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对此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意义重大。某班同学以“重温《共产党宣言》时代价值”为议题,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论述:
“正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最终必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一样,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中也必然产生出能够创造更高社会形态的新的社会力量,那就是无产阶级,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温《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
答案 (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秉持人民立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指南。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有利于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