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讲义)(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讲义)(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标要求】
1.性质判断的含义、组成和种类、运用性质判断的规则;
2.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和种类、弄清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
【教学重点】
性质判断的组成和分类,性质判断的正确应用,关系判断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
性质判断的分类,关系判断的分类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一、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直言判断。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①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
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
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
例如:
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类型 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一切)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理论 不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
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
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
【典例解析】
1.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习近平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是一个( )
①单称判断
②全称判断
③肯定判断
④否定判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详解】②④: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划分,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这个判断从判断的质(不是)划分,属于否定判断;从判断的量(伟大梦想)划分,属于全称判断,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排除①③。
故本题选C。
2.下列语句都属于性质判断,其中与“有些浪费应当避免”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
A.我们必须避免此类事情不再发生
B.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假期所有人都回家了,还有不少人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D.中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答案】C
【详解】所有浪费都应当避免,“有些浪费应当避免”量项不当,属于错误的判断。
A:我们必须避免此类事情不再发生”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A排除。
B:“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句话等于“我们都承认这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属于误用多重否定,B排除。
C:既然“假期所有人都回家了”,怎么还会“不少人奋战在工作岗位上”,量项不当,C符合题意。
D:“中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属于单称肯定判断,是正确的判断,D排除。
故本题选C。
3.下列判断中,属于性质判断的是( )
①高二十六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
②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
③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
④习近平主席以“线上”方式同外国领导人举行会晤是2020年元首外交的一大特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①④:判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叫作性质判断。“高二十六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习近平主席以“线上”方式同外国领导人举行会晤是2020年元首外交的一大特色”对事物的性质作出了判断,①④符合题意。
②:“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属于关系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③:“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的语句不做断定,不属于判断,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类型 常见的关系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偶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偶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例解析】
4.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下表中对各类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 张成是李霞的老师,李霞是周玉的老师 非传递关系
② 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对称关系
③ 刘鹏翔认识张晓乐 反对称性关系
④ 张华是张橙的亲哥,张橙是张达的亲哥 反传递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张成是李霞的老师,李霞是周玉的老师,但张成不一定是周玉的老师,这是非传递关系,①入选。
②: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这是对称关系,②入选。
③:刘鹏翔认识张晓乐,这是非对称关系,而不是反对称关系,③不选。
④:张华是张橙的亲哥,张橙是张达的亲哥,不是反传递关系,张华可能是张达的亲哥,二者是非传递关系,④不选。
故本题选A。
5.小红的成绩比小明的成绩高,小明的成绩比小亮的成绩高,则小红的成绩比小亮的成绩高。对这一逻辑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
A.该逻辑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比……成绩高”关系是一种对称性关系
B.该逻辑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比……成绩高”关系是一种传递关系
C.该逻辑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比……成绩高”关系是一种反传递关系
D.该逻辑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比……成绩高”关系是一种非传递关系
【答案】B
【详解】BD: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a比b多,b比c多,可以推出a比c多,这一关系是传递关系,而不是非传递关系,“……比……成绩高”关系属于此种情形,B正确,D错误。
A:对称关系指的是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比……成绩高”不能成为对称关系,A错误。
C:反传递关系指的是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零一对象对第三对象仍具有这种关系,但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这关系,“……比……成绩高”不能成为反传递关系,C错误。
故本题选B。
6.将下列四个关系判断的第一关系者项与第三关系者项联结起来,原来的“关系”还存在的是( )
A.小马与小赵是同龄人,小赵与小王是同龄人
B.小马比小赵大2岁,小赵比小徐大2岁
C.小马与小赵是好朋友,小赵与小吴是好朋友
D.小马比小赵高,小徐比小赵高
【答案】A
【详解】A: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小马与小赵是同龄人,小赵与小王是同龄人,小马与小王是同龄人一定成立,是传递关系,A符合题意。
B: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小马比小赵大2岁,小赵比小徐大2岁,小马比小徐大4岁,故小马比小徐大2岁一定不成立,是反传递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可能有、也可能无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小马与小赵是好朋友,小赵与小吴是好朋友,小马与小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好朋友,是非传递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可能有、也可能无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小马比小赵高,小徐比小赵高,小马比小徐可能高、也可能矮,是非传递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教材探究与分享】
课本P33探究与分享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中学生表示人,重要阶段表示时间,这两个概念搭配不当,即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
(2)“不是”是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连接词),判断的联项(连接词)使用不当,把概念的属种关系误认为全异关系。“仙人掌”是一种植物。“仙人掌”与“植物”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
(3)量词“有些”使用不当。
课本P33探究与分享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参考答案: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
该来的没来! ——更正:(有些)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更正:(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课本P34探究与分享
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
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最少有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
课本P35探究与分享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小明与小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小明信任小华。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参考答案:分别为:成立;不成立;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易混易错】
1.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 )
【解析】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2.全称判断就是单称判断。( × )
【解析】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全称肯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之间是反对关系,而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
3.性质判断比关系判断更重要。( × )
【解析】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进行性质判断,断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必然与其他事物有各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关系判断,来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对认识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重要意义。
【答题模板】
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A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B.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