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课时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课课时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时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核心考点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含义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 (1)“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 (2)“事物内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哲学上的矛盾不能被随意制造或消灭。“事物内部”并非指只有事物内部才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
提醒 哲学矛盾≠逻辑矛盾,结合《逻辑与思维》矛盾律的知识加深理解。
哲学矛盾 逻辑矛盾
含义不同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形成不同 客观存在的 主观造成的(可以避免)
断定不同 两个方面都是真的 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②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
归纳提升 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状况的。联系和发展从表层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况,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而矛盾观点则从深层次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图示如下: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纠正: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本身。
2.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相互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纠正: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纠正: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纠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向一  矛盾的含义
典例1 (2022·广东高考)下图漫画《当你阻碍别人前进的同时,无疑切断了自己的后路》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事物发展有曲折性,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②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漫画未体现事物发展有曲折性,故①排除。漫画讽刺了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故②③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故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混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变式1 (2021·北京高考)浅溪曲涧,步石几点。汀步本是小溪中的渡水设施,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铺设在草坪上,营造出独特的意趣。有人说,汀步的间距不合理,一步太小,两步又太大;也有人说,汀步间距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人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而且这种设计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对此,评论恰当的是(  )
A.草坪汀步作为园林道路其个性寓于路的共性之中
B.草坪汀步说明审美追求和以人为本可以有机结合
C.同一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因人而异
D.矛盾的解决是以牺牲矛盾双方的某一方为条件的
答案 B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A错误。让人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这说明审美追求和以人为本可以有机结合,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矛盾双方的关系,但未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C排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排除。
考向二 矛盾的基本属性
典例2 (2022·湖北高考)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  )
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
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
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后退”与“前进”二者有明确的界限,故①错误。“看似后退,实为前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故②④符合题意。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材料主要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故③排除。故本题选D。
口诀法巧辨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斗争性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变式2 (2021·河北高考)《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楚军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kūn)前往赵国搬救兵,解了被围之困。齐威王大喜之下请淳于髡喝酒。淳于髡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接受了劝诫,决意改掉彻夜饮酒的习惯。下列选项与淳于髡的话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②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④万物有度,过犹不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淳于髡的话意思是酒喝多了就乱了心性,乐得过了头就生悲,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的意思是水满了就会向外溢,月圆了就会变缺,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符合题意。②的意思是双方相互包含又相互克制,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不符合题意。③的意思是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也能被锯断,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蕴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符合题意。④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核心考点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地位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方法论 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时政术语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2.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归纳提升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表现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原理 ①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②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纠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现实的矛盾。
2.矛盾的解决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纠正:自在事物的矛盾的解决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无关。
3.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纠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纠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考向一 矛盾的普遍性
典例1 (2021·河北高考)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段话体现了(  )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错误。事情充斥着矛盾,才会有希望发生,才会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才会在奋斗中成功,这说明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②正确切题。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错误。“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意味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
变式1 下图漫画《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原有事物属性的限制
②人的实践是促成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④敢于正视矛盾,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事物是客观,原有事物属性的限制是突破不了的,故①错误。漫画不涉及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故③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矛盾的特殊性
典例2 (2022·浙江1月选考)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滚铁环》哲学寓意相通的是(  )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④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漫画的意思是滚铁环的铁棍不是越多越好,在这个游戏里,一个就够了,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否则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意思是善于下棋的人谋划整盘棋的局势,不善于下棋的人谋划每一颗棋子,体现了要着眼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③④入选。“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人多力量大,与漫画寓意无关,①不选。“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漫画未涉及,②不选。
变式2 作为中国经典古籍,《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初九:潜龙勿用。(时机没有成熟时,龙应该潜伏在水底,韬光养晦,不可冒进。)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时刻警惕,这样遇到危险,也无凶险。)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或跃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渊,只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前进,就不会有错误。) 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得太高,达到了极点,若再继续向上飞,可能会有灾祸或后悔之事。)
上述观点启示我们(  )
①注重“潜伏”,认识到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
②保持“警惕”,因为认识事物的角度决定成败
③认清“形势”,把握好事物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④看到“贯通”,促使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潜龙勿用”启示我们注重“潜伏”,认识到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①正确。“或跃在渊,无咎”启示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好事物不同阶段的特殊性,③正确。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角度不能决定成败,②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不是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④错误。
考向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典例3 (2022·湖南高考)花色各样的中国瓷器名扬四海,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而白瓷的釉是单纯的石灰釉,铁的含量越少越好。青花瓷釉中则含有钴元素。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不同颜色瓷器的特殊性寓于其普遍性之中
③具体分析瓷器的普遍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
④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但是像青瓷的釉、白瓷的釉、青花瓷的釉含的金属元素不同,说明了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故①④正确。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②错误。具体分析瓷器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
易错提醒:误认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变式3 跳舞草是豆科舞草属的直立小灌木,主要生长在海拔200米至1 500米的地区。跳舞草的叶片在气温不低于22 ℃时,特别是在阳光下,受声波刺激时会随之连续不断地上下摆动,犹如飞行中轻舞双翅的蝴蝶,又似舞台上轻舒玉臂的少女,因此而得名。跳舞草的种子不仅外壳坚硬,而且在种子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所以需要对跳舞草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材料表明(  )
①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④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要善于把握跳舞草种子的特点,才能进行种植栽培,不强调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也不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②与题意不符。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进攻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下列古语与宫之奇的劝谏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
①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③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①形容凡事要遵照辩证发展规律,不可急于求成,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入选。③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符合题意。
2.(2022·浙江1月选考)20世纪90年代,某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台风侵袭,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许多传统作物无法继续种植。在充分调研后,该县把海水养殖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海水养殖业占据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亮点。这表明(  )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经过多年努力,主客观相统一,海水养殖业占据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亮点,灾害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②④入选。材料没有体现新旧事物,①不选。辩证否定是内力的作用,③不选。
3.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木兰溪曾经水患频仍,千百年来当地人谈“溪”色变、深受其害。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当地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实现了从谈“溪”色变到“人水和谐”的生态跨越。木兰溪治理的生动实践折射出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  )
①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②尊重自然的唯物观
③和谐共生的矛盾观 ④综合治理的系统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实现了从谈“溪”色变到“人水和谐”的生态跨越,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折射了和谐共生的矛盾观,③符合题意。木兰溪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在20多年的综合治理基础上,④符合题意。①②不属于题目所要求的“唯物辩证法”。
4.下图漫画《愚蠢·智慧》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要积极推动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①错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且材料不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知识,②不选。
5.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说到“婚姻就像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话经常被人用来比喻人们得非所愿的状态,即不满自身处境、希望通过改变当前处境而进入另一种处境,结果还是有很多不满意,所以围城内外都不是心中的理想处境,从内心的追求看,围城内外双方的改变经常都归于失败。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得非所愿”的原因有(  )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得非所愿”的原因在于人们只想冲进去,没有关注到为什么有人想逃出来,即只关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忽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故①排除,②当选。材料中“婚姻就像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说明人们注重实现效果,达到自己的愿望。会“得非所愿”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了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了愿望与效果之间可能存在的斗争性,故③排除,④当选。
6.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两个方面
②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③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但不一定是利与弊两个方面,①错误。当我们只关注树上的果实时,我们就有可能掉进地上的陷阱,这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并未涉及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②不符合题意。
7.从哲学角度看,“吵架需要两个人,停止吵架只需要一个人”意在强调(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④矛盾的存在以双方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吵架的两个人构成一个矛盾体,缺少任何一方,矛盾就停止或消失,说明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②入选;争吵的一方闭嘴,矛盾的统一体解体,说明矛盾的存在以双方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④入选。
8.乡村振兴战略的图景正在中国大地展开。这是一个大变局,这里有惊喜,也有忧伤;有新生,也有死亡;有“风正一帆悬”的畅快,也有“云深不知处”的迷惘……材料表明(  )
①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④事物都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矛盾的特殊性,①排除;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错误。
9.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踌躇于过去的半亩方塘。那些所谓的遗憾,可能是一种成长;那些曾经受过的伤,终会化作照亮前路的光。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遗憾”与“成长”“伤”与“光”,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全面地看待,③入选。“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体现了事物在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入选。
10.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对其赞美。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贺知章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对春天各种景物的描写来源于诗人对春天的想象力
②对春雨、桃花、垂柳的描写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③对“人间芳菲”“山寺桃花”的描写体现矛盾特殊性
④对春天各种直观描写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对春天各种景物的描写来源于客观事物,而不是来源于诗人的想象力,①错误。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
11.接种疫苗是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方式,疫苗的原理是通过模拟感染提高人体对入侵病毒的免疫力。一支疫苗的诞生,最少要经过提取病毒样本、分离病毒、动物实验、开展临床试验四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才能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社会性,可以推动人类揭示自然界之谜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科学实验与真理应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是具有社会性,排除②。科学实验属于实践,认识与实践应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
12.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式现代化中寻找共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给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也符合世界大势
④抓住事物发展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错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是抓住事物发展关键的主要矛盾,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夯实文化安全工作,才能确保文化强国如期、高质量建成。
文化不只具有修养性情、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功能,也具有安全属性,文化安全意味着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坏其根基的内外部因素所威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从三大核心要素下手: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对国家政权和政党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传统文化安全关系着本国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传承,同时也关系着本国文化特色产业的生存和竞争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灵魂;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文化技术和文化信息的获取和掌握能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支撑。通过内外结合,三者构成一个动态统一的安全体系,为我国的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有网友对于维护文化安全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要维护文化安全,为什么又要开展文化交流互鉴?”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网友的困惑加以解答。
答案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开展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安全存在一定的对立,处理不好会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
(2)开展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安全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一方面,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这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安全。
(3)因此,我们要将开展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安全有机统一起来, 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安全。
14.(2022·辽宁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掷铁饼是一项古老的奥林匹克项目。以掷铁饼为题材的经典雕塑作品,从艺术的视角展示奥林匹克文化,阐释和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家米隆创作于约公元前450年的作品,被誉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这尊雕塑展示了希腊式掷铁饼方式,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它超越传统对称的表达方式,强调动感,体现着人类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它所凝结的力与美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
《永恒的运转》是中国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创作于1993年的作品,被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收藏。受古希腊雕塑风格影响,又加入了汉唐元素和陶艺手法,作品以女孩的自由式旋转投掷方式展现东方艺术的典雅韵味,圆润的运动轨迹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和体育相互融合,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
《挑战》是中国雕塑家俞畅创作于1989年的成名作。雕塑通过简洁有力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果敢坚毅的掷铁饼者形象。作品借鉴《掷铁饼者》的动作和势态,表现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掷铁饼的瞬间,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律动,给予人们不屈的力量、不服的决心、不灭的希望,奏响一首命运交响曲。
三尊雕塑承载了体育精神,运转的铁饼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高举起的手臂展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三尊雕塑都蕴含了人类的共同精神却各具特色。结合材料,分析《掷铁饼者》与《永恒的运转》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答案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性离不开共性,个性中总是包含着共性。《掷铁饼者》《永恒的运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但包含着同一主题:生生不息的体育精神和敢于争先的青年品格。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个性;反之亦然。《掷铁饼者》代表崇尚阳刚之气的西方文化,《永恒的运转》代表热爱阴柔之美的中华文化。相对于雕塑个体特性而言,它们所蕴含的东西方文化的属性是共性的东西;而相对于世人普遍认可的体育精神和青年品格而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是个性。(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