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五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2.文化具有多样性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形成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世界的) 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对待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要消除文化差异。纠正:要尊重文化多样性。4.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纠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考向一 文化具有民族性典例1 (2021·湖南高考)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示,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意式审美体验。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 )①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④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①符合题意。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服务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发挥作用,但其价值不在于交流,②说法不科学。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增进文明互鉴,③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内涵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仅仅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仅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易错提醒:误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发挥文化作用和价值,但文化的价值并不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变式1 (2022·浙江1月选考)2021年11月,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为波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窗户,受到当地民俗专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可见,这些作品(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②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这说明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也说明这些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仅仅阐释了传统文化,并未突出时尚性,也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④排除。考向二 文化具有多样性典例2 (2020·全国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记录了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的丰富性②历史积淀的厚度是衡量文化先进程度的尺度③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规定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题干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多样的文化成果记录了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启示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②错误,夸大了历史积淀的作用,其厚度不能作为衡量文化先进程度的尺度。④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影响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不能规定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变式2 (2019·全国Ⅱ)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文物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意大利将中国流失文物返还,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这也是意大利尊重我国民族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①②正确。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故④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核心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提醒 我国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文化交流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坚决抵制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时政术语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提醒 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能带动各国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时政术语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归纳提升 (1)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2)文化多样性(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发展的关系1.文化的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纠正:文化的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纠正: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3.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纠正:文化交流不会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考向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典例1 (2022·浙江6月选考)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中华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显现,“通过传播,方显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化,①错误。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表明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正确切题。材料未体现“顺时而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易错提醒:误认为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彰显文化价值。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能显现。变式1 (2021·全国甲卷)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频繁。2019年12月,中国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舞剧以刻有孔子经典语录的竹简为舞台背景,通过演员的翩跹舞姿,形象演绎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故事,生动阐释了孔子想的大同世界。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 )①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②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本质内涵③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关系,①排除。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况且传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②说法错误。“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说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③符合题意。中俄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传播中华文化,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把握文化交流的两个注意点(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文化渗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考向二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典例2 (2020·天津高考)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年1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 )A.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B.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D.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答案 D解析 A项中“引领世界体育发展”说法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没有体现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变式2 不同文明接触往往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明治维新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可见( )①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走向趋同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的世界性决定了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中文化趋同的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文化的民族性是由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是由文化的世界性决定的。易错提醒:误认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核心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醒 实现文化发展,纵向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因 ①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求原则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醒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归纳提升 (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关系(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加强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守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1.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纠正: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纠正: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外来文化可以解决中国问题。纠正: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4.吸收外来文化要坚持传统文化立场。纠正:吸收外来文化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考向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典例1 (2021·北京高考)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戏院获得“重生”,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新吉祥戏院( )A.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B.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C.返本开“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创新答案 B解析 社会实践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A错误。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这说明新吉祥戏院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B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时间指向分别是历史与现代,二者不能相互转化,C错误。“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面概述题意,题意还包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排除。“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区别(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变式1 (2019·全国Ⅰ)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①正确。《流浪地球》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说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正确。②中“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说法过于绝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发展,而不是融为一体,③错误。考向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典例2 钱学森曾说:“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我在这方面是在不断努力,有成功的,如:激光、航天、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也有失败的,如我原建议‘黑洞BlackHole’译为‘陷光星’。”我国科学家解决科技名词定名问题时,考虑“中国味”“中国文化味”“中国化”“汉语化”( )①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弘扬科学精神,准确把握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②有助于把握语言上层建筑对科技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③创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交流途径,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有助于让中国的科技新名词更好体现中华科技文化传统和中国语言文化传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②错误。材料未涉及创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交流途径,并且也不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排除。变式2 考察敦煌莫高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摒弃外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 )①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②面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的特色文化③兼收并蓄之时,要坚持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④坚持求同存异,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②错误,应该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易错提醒:误认为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的特色文化。应该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而不是特色文化。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会徽的设计展示了中国文化。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说:“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②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③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与文化交融无关,①不选。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没体现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③不选。2.由海南卫视首创推出的驻华大使生活纪实节目《大使家宴》获得了大众的充分肯定。节目以“美食”话题切入,讲述“餐桌上的外交”,多视角、多维度摹绘睦邻友好的中外友情。该节目( )①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②有利于各国在交流互鉴中认同他国的文化③探索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新方式④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 在文化交流中,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表述错误。该节目播出目的是呈现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求同存异,而非以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④与题意不符。3.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超过1 000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下图是中国境内的西双版纳站和老挝境内的琅勃拉邦站。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 )①不同国家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②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合发展③不同的设计理念决定了沿线不同车站建筑④各地在文化、地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殊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两国建筑风格的不同展现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但并没有涉及两国文化交流、借鉴、融合、发展,②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③错误。4.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国外百姓的生活,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将各类优秀传统中国文化推向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更能满足国际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扎根当地文化市场,在获取出口收益的同时,真正实现传播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的目标。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积极寻找二者共鸣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而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非根本动力,③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错误。5.“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语出《三国志》,意思是说,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食材的味道。几千年来,“和”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这说明( )①和羹之美需要各种食材充分融合,文明应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②合异制约了各种食材的味道,文明应以共存超越文化优越③和羹以各种食材的差异为前提,文明有差异才能和谐共存④各种食材的个性寓于和羹的共性之中,文明应以互鉴超越文明冲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调和各种不同食材的味道不会制约各种食材的味道,②错误。各种食材的共性寓于和羹的个性之中,④错误。6.《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国际场合的演讲、讲话等重要文稿136篇。2022年7月,该书英文版出版发行。《习近平外交演讲集》英文版的发行( )①彰显了当代中国高度的文化自信②能够促进国外读者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认同③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④消除了各民族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交流障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②错误。④夸大了《习近平外交演讲集》英文版发行的意义。7.2022年5月13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与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线上签署战略伙伴协议。协议的签署将促进中国优秀艺术和传统文化、城市品牌通过爱丁堡艺术节平台走向世界舞台,也将艺术节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引进中国。这表明( )①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②我国利用国际传播平台,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外来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要吸收优秀外来文化,①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没有涉及文化独特性,③不符合题意。8.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习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③文化差异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并未强调“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未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④不符合题意。9.100多年前,福州工匠受一张来自欧洲木质贺卡的启发,以软木为材料,按照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和造型方式,独创出软木画。100多年来,软木画工匠又吸收借鉴木雕、石雕技法,以及传统山水画的布局章法、意象造型、表现手法等,使软木画实现了“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交流借鉴融合有利于进行文化创新③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趋于同一④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以我为主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未体现文化融合,②与题意不符。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但要保持各自特色,而不是趋于同一,③错误。10.面对外来文化,有人崇尚“见贤思齐”,有人却主张“照搬外来文化”。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主要在于( )①是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是否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③外来文化能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④外来文化能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这两种观点斗争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固守中华文化②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运行机制③推进文化融合与趋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④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要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固守中华文化”的表述错误,①排除。文化具有多样性,推进文化趋同的表述错误,③排除。12.在如今全球化越加深入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将各国的特色文化名片发向各地,各国人民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文化产品。当涌入的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碰撞出文化交融的“火花”之时,少部分人却以故步自封的姿态,一味拒绝、抵制。这提醒我们( )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②文化创新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要认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④发扬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对待外来优秀文化要持以包容的态度,①与题意无关。要认同本民族文化,③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连通中国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连通、沟通世界。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包括苏伊士运河等分布在5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运河文化,运河本身就是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用好用足大运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能够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遇见大运河》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是国内首部文化遗产传播剧。该剧不仅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而且强烈地表达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次综合提取、展现与全新表达。《遇见大运河》国内外共演出131场,遇见全球16万名观众,将中国千年文明里最闪耀的运河名片带出国门,用相通的舞蹈语言、文化符号与世界各国运河文明对话,架起了文化桥梁。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遇见大运河》能够成为文化桥梁的原因。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世界各地不同的大运河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具体实践,各具民族地域特色,但也体现了人类实践的共性,遵循运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用相通的舞蹈语言、文化符号与世界各国运河文明对话,引起了共鸣。(2)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世界各地的运河文化各具民族地域特色,《遇见大运河》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综合提取、展现与全新表达,推动其与世界各地不同的运河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作为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近些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喜欢中国、中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不少人也因此选择来到中国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当代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外来的各国人士,以及他们带进来的外来文化、外来观念等,当一种文化和另一种陌生的文化相遇时,就会出现碰撞所形成的张力,迸发出火花,而这样的多元文化激荡与交流,目前正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神州大舞台上演着。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们热情欢迎各国文化交流的意义。答案 (1)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近些年,喜欢中国、中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3)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取其精华,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