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课时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一课课时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二十一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标要求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课时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核心考点一 认识与实践
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知,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提醒 结合《逻辑与思维》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实践
(1)含义
含义 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活动:改造 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对象:客观事物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提醒 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归纳提升 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1.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纠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纠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纠正:盲目的实践是以错误认识为指导的实践,是存在的。
考向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典例1 (2022·山东高考)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并且认识过程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故③错误。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误认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变式1 “元宇宙”一词借着虎年春晚小品火了起来。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不过,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产业,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亟须回归理性。材料体现了(  )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更正确
②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没有止境
③客观世界里,物质和意识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④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仍需实践去检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理性认识也有正误之分,故不能说它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故①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③错误。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亟须人们降“火”,对其作出理性的评价和认识,故②④符合题意。
易错提醒:误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说谁更正确。
考向二 实践及其特点
典例2 (2021·河北高考)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  )
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
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发展,未涉及建造过程经历的曲折历程,故A不符合题意。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人的认识水平,实践决定认识,故C错误。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而非思维活动,故D错误。故本题选B。
易错提醒:混淆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动物的本能适应性活动。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适应性活动的区别。
变式2 (2021·山东高考,节选)◆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答案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持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法区分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
主观能动性 “计划”“方案”“规划”
社会性 强调“合作”等
历史性 强调历史过程
核心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纠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工具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是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4.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向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1 (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正确可靠的,②排除。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说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切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
易错提醒:误认为只有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读书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可靠的知识。
变式1 深邃浩瀚的星空,充满了太多科学奥秘,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2022年1月,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距离太阳系约4 200光年。这一发现是人类在银河系银道面区域,首次探测到的长周期暂现源,为搜寻低频暂现源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由此可见(  )
①科学探索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拓展与延伸
②先进的认识工具能够推动人类认识不断深化
③只有通过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太空的正确认识
④人类的认识是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科学探索发现来源于实践,故①不选。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一个是获得间接经验,故③不选。
易错提醒:误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一个是获得间接经验。
考向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2 (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①错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②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践,③错误。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误认为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变式2 (2021·全国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说,只有在考古现场,才会有一眼万年的感觉,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时空,心中不断回溯着历史演进的一幕幕。每一次发掘,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一铲子挖下去体会到的沉浸感,比读文献更觉真实。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考古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因此比读文献更真实可靠
②考古活动为我们检验文献中的记载提供了证据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历史只能通过考古来实现
④考古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考古获得的理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比读文献更真实可靠”的说法错误,①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知识有两条途径,即亲身实践和学习知识,③错误。
2.(2022·北京高考)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冬奥遗产。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就在总体策划部单独设立遗产管理处。此后,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成立,遗产战略计划发布,第一份遗产报告发布……。遗产理念始终贯穿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只有实践才可以把遗产理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利用超前思维,能够合理规划冬奥遗产的利用
③遗产理念和遗产利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让冬奥筹办全过程都服从和服务于冬奥遗产的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遗产的利用,是在遗产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③不选。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冬奥遗产的利用是冬奥会筹办的组成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冬奥会的大局,④不选。
3.在大众印象里,淀粉是从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中提炼出来的食物。如今,中国科学家不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生产出合成淀粉,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运用新手段、新方法往往会有新发现、新发明
③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真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是没有限度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并不是实践的最终目的,③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度的,④错误。
4.衰老是生物体随时间推移各项生理功能逐渐退化的生理过程。伴随衰老,一些慢性疾病也会随之产生。我国科学家在对大脑衰老的研究中揭示了神经系统衰老的基因调控网络,并发现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基因BAZ2B与基因EHMT1。该成果有望实现延缓衰老,并为防治部分老年性疾病提供新思路。该研究表明(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认识和改变规律
②抓住本质联系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实践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
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①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②错误。
5.下列选项与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②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名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④与之相一致。②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的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都不符合题意。
6.“夸父逐日”“羲和浴日”……这些关于太阳的古老传说,承载着我们对这颗耀眼恒星的无限好奇。2022年下半年,浩瀚宇宙中的中国科学卫星系列“大家族”将再添新星,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于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展开对太阳这颗炙热恒星的探索之旅。从中可以感悟出(  )
①探测卫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②好奇心是推动人们探索宇宙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本动力”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的发展,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④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7.2022年6月25日,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介入式脑机接口在北京成功完成动物试验。该团队采用治疗中风的神经介入技术,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对脑区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弊端,填补了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空白,推动了我国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这表明(  )
①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获取该试验的研究成果是该科研团队的最终目标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科研团队的最终目标是用该试验成功的成果指导实践,③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④错误。
8.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新成果。该工作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创制了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是一种全新的簇聚二维超结构,这种新型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的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真正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排除①;正确的认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
9.(2020·全国Ⅲ)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
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
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科学发现源于实践,①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读万卷书”遇到“行万里路”,碰撞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和学习方式——研学游。曾经,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暑假,孩子们纷纷走进研学大课堂,主动学习,探索世界,追逐精彩,一路成长。数据显示,暑期研学游强劲复苏,2022年7月研学游订单量环比6月增长4倍。
暑期以来,江苏省南京市的“雨花石研学”“小农夫研学”“军事夏令营”“江豚拯教A计划”等研学产品几乎每期都满员。“江豚拯救A计划”以保护江脉为主题,通过调研江豚生存环境、走访江豚保护站、采访护豚人等形式,提升了青少年探索自然、关爱环境、增强生态保护的意识,研学还融入了野外生存技能、救生技巧、地质科考、环境监测、长江保护等综合体验,颇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在北京香山公园,青少年寻访红色印记,聆听红色故事,参与红色文化研学游活动,感悟革命精神。在山东三孔景区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加祭孔朝圣、体验“六艺”、背诵《论语》、寻源考古等活动,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青少年参与研学游的必要性。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少年积极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检验和印证所学知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学以致用,克服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增长本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