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课时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一课课时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核心考点一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归纳提升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 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形成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
性质 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属于正确的认识
联系 ①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真理的特征
属性 理解 要求
客观性(最基本) ①原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表现: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有条件的(空间、横向)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具体的(时间、纵向)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归纳提升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3)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1.认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纠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纠正: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纠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纠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一 真理是客观的
典例1 (2020·全国Ⅱ)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
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①符合题意;“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来源于现实的理论不一定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易错提醒:误认为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变式1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故①正确,②错误;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但与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无关,故不选③,④正确。
考向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典例2 “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①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与谬论并无明显的界限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错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真理的含义。
易错提醒:误认为真理与谬误并无明显的界限。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变式2 “错误”说:“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中得出的结论有(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错误,并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错误,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只是接近了真理。
易错提醒:误认为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谬误转化为真理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核心考点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过程的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含义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图示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含义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图示
提醒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含义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图示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经历多次实践后人们才能获得真理。
纠正:不一定要经历多次实践后人们才能获得真理。
2.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纠正: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纠正:每个人、每个时代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考向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
典例1 (2022·湖北高考)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
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①不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②④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③不选。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误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
变式1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在我国境内,常见的就包括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渡鸦等多种,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材料表明(  )
①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②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客体本身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中包含着错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①错误。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中并不包含错误,④说法错误。
易错提醒:误认为真理可以被推翻;真理包含谬误。真理不会被推翻,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不能相互包含。
考向二 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典例2 (2021·全国乙卷)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实际,不存在谬误,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更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题意。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于诗句中用字的反复推敲是为了更加诗意地描述江南的春景,这离不开他的文学素养,这显然说明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的结果,②正确。这句诗用字的推敲,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最终“绿”字将江南春景表露无遗,引人入胜,这说明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③正确。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错误。故本题选C。
易错提醒:误认为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可能产生不同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变式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用它来克服宿主的防御。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这一研究成果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材料表明(  )
①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的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对烟粉虱的认识是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目的
③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烟粉虱的认识是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目的”说法错误,②排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工具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错误。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8月21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获“生命科学奖”。他带领团队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 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这一发现是乙肝病毒研究领域30年来里程碑式的突破,揭示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材料表明(  )
①人类的思维能够在实践中正确反映存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③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④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将会推动实践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够在实践中正确反映存在,①不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故②不选。
2.下图漫画《从众之误》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要坚持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独立思考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B
解析 漫画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A、C不符合题意。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D错误。
3.在我们的幼童时期,小小的脑袋里满是对世界的好奇: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宇宙有外星人吗?汽车是怎么动的?……长大后,人们更习惯把书本上的结论当成理论常识,而不愿去花时间探索它的正确与否。对于“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一现象,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觉得正常是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觉得正常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会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③感到担忧是因为,人们忽略了追求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感到担忧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有人觉得正常,是因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上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故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书本知识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即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长大后不愿去花时间探索它的正确与否,正是忽略了追求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故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4.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1964年,一个青年给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有一处公式是错误的。他没有丝毫恼怒,亲自回信,感谢这名青年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鼓励青年将意见整理成论文,由他推荐发表。这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限,真理与谬误能随意相互转化
②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界限,二者不能随意相互转化,①错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④错误。
5.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对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了(  )
①对日常现象的批判是真理发展的动力
②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实践是真理发展的动力;②错误,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二者有严格的界限,真理中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6.宇宙中有太多太多的现象是我们无法解释的,于是人们通常就认为,凡是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的现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甚至会走向神学。该观点没有看到(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真理在发展中会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具有反复性
④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不涉及“真理在发展中会不断地超越自身”,②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是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④错误。
7.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六中说:“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②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不存在相互矛盾的认识
③主体因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着重大影响
④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认识,②排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④错误。
8.《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述回答告诉我们(  )
A.真理是在不同主体的讨论中被发现的
B.每个认识主体只能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
C.听取不同的意见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
D.将不同认识相叠加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A错误。B错误,人们可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在实践基础上做到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这种反复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D错误。
9.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五个必由之路”全方位、系统性地揭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这既为我们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科学答案,也为“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指明了前行方向。下列对于“五个必由之路”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真正的哲学,为我国当前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方法
②是科学的理论,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性认识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④说明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③错误。
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作为年轻干部,当以“知之、信之、行之”之法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不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上要求是基于(  )
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信”是“知”的升华和目的,“行”是“信”的体现和验证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一个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两者无法直接比较谁更可靠,④错误。
11.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全能干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及其稳定培养的药物组合,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该研究标志着从克隆技术到再生医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启除自然胚胎孕育之外的其他途径来创造或复原全新生命的可能。这表明(  )
①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②人们可以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只有通过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不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②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一个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③错误。
12.《“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我国智慧城市从政策推进角度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从认识论角度看(  )
①真理总在人们新的实践中不断被推翻而向前发展
②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真理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
④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发展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①错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于真理的发展,但是真理的发展并不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③错误。
13.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在云南楚雄等地俗称“麻母鸡”的鹅膏中,多个品种可食用,但其中的灰花纹鹅膏却有剧毒。快速锁定此类剧毒蘑菇,对预防中毒有重要意义。经多年技术攻关,昆明植物研究所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针对鹅膏环肽毒素,可通过显色反应快速完成检验工作,现已投入使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表明(  )
①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人类的实践水平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④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认识,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奋斗历程中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其引领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党是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的。
答案 (1)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用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
15.由海南图书博物馆和安庆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涨海推舟 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分为礁起礁没、帆起南溟、千年守候、舸楫齐扬四个部分,分别对南海自然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形成、宋代“华光礁1号”沉船、南海历代出水文物进行介绍,共展出展品211件(套)。在展览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展品极其生动地佐证了海南对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让观众通过遥望南海航线的辉煌,了解涨海先民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作出的贡献,加深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认识。
有人认为:“只有依靠考古佐证,我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考古工作,人们一方面可以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历史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检验以往的历史认识的真伪。
(2)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实践水平、认识主体认知能力等因素制约,仅仅依靠考古工作,人们不一定能够完全认识真实的历史。
(3)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实践的深化、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形成对历史的真实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