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课课时1准确把握概念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十六课课时1准确把握概念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三十六课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标要求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
核心考点一 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提醒 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外延关系 类别 图示 简例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A:司马迁 B:《史记》的作者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A:哲学 B:中国哲学 或 B:动物 A:马
交叉关系 A:中学生 B:球迷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A:正式代表 B:非正式代表
反对关系 A:输 B:赢
提醒 ①全同关系与同一个概念有区别,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尽相同;同一个概念是指外延、内涵都相同,如“父亲”“爸爸”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②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
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纠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
纠正: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因此,对上述说法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
纠正: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
考向 概念的特征
典例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角度看,恩格斯所使用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之间的关系是(  )
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全同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在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这两个概念都是指马克思本人,外延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C当选。A、B、D不符合题意,不选。
变式 假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①A“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和B“等边三角形”
②A“小说”和B“文学作品”
③A“化合物”和B“有机物”
④A“中学生”和B“团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种,二者应该是种属关系,与图示不符,故②错误;化合物是有机物的属概念,二者应该是属种关系,与图示不符,故③错误。
核心考点二 明确概念的方法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含义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结构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方法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要求 ①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如:商品就是劳动产品,或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如:恒星是不动的星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哲学不是文学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提醒 “种差”应尽可能详细确切。比如,“人是能制造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含义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结构 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要求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如: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提醒 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1.定义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纠正: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纠正: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有固定界限。
纠正: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考向一 明确内涵的方法——下定义
典例1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提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应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则。对下列定义分析正确的是(  )
①商品就是劳动产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②人是会直立行走的动物——正确,符合种差加属概念的定义方法
③乐观主义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④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是会直立行走的动物,没有揭示人的本质特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②错误;乐观主义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定义项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③错误。
变式1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它(  )
①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②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③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逻辑规则
④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逻辑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③正确,“形式主义者”与“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逻辑规则。②④材料未涉及,排除。
考向二 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典例2 一位老师为支援麦收的学生安排任务。他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同学把麦捆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同学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同学们听后,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排。老师的分类错在(  )
A.划分不全 B.划分标准不一
C.多出子项 D.越级划分
答案 B
解析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老师按照性别、体力强弱两个标准对学生分类,属于“划分标准不一”,B符合题意。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老师的分类属于“划分标准不一”,而不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A、C排除。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老师的分类并不是“越级划分”,D排除。
变式2 “违法就是指违反现行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违法行为按照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从划分的逻辑规则角度看,上述划分(  )
①正确,是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真实反映
②正确,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
③错误,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
④错误,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该划分遵循了逻辑规则,是正确的划分,真实反映了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①②当选,③④排除。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这说明(  )
A.“人”的概念等于人本身
B.“人”的概念只抓住“人”的共性及本质属性
C.“人”的概念专指某个具体的人
D.“人”的概念与人之间没有关联
答案 B
解析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人”这一概念,不等于人本身,要揭示本质属性,A错误。 “人”这一概念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不是专指某个具体对象,C错误。 “人”这一概念与人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错误。
2.有一次,王安石读到“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两句诗时,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花心?就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
②同一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③在任何场合同一个概念只能用同一个语词表达
④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①排除。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③错误。
3.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①A“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和B“毕业班全体师生”
②A“海南省的城市”和B“海口市”
③A“我校的教师队伍”和B“我校全体教职员工”
④A“河北省”和B“北京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同关系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①项A与B的教师不是全同关系,可能存在交叉,也可能是全异,错误。交叉关系是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A“河北省”和B“北京市”不是交叉关系,属于不相容关系,④错误。
4.下列能够正确表达学生(a)、教师(b)、共产党员(c)、大学生(d)四个概念之间外延关系的图是(  )
答案 C
解析 大学生与共产党员构成交叉关系,故A错误。学生与大学生构成属种关系,故B、D错误。
5.魏巍一生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诗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等。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魏巍的散文集与《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魏巍的诗集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关系分别是(  )
A.全同关系、矛盾关系
B.属种关系、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D.属种关系、全异关系
答案 D
解析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是魏巍散文集里的一种,所以,魏巍的散文集与《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是属种关系。《谁是最可爱的人》属于魏巍的散文集,魏巍的散文集和魏巍的诗集在外延上所指的范围没有相同部分,所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与诗集是全异关系,故A、B、C错误,D正确。
6.张三对“直线平行”作了如下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不重合,即平行(如图)。在这一定义中(  )
①“直线平行”是被定义项
②张三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
③“平行”与“不相交”属于矛盾关系
④张三实现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就一定平行,在这一概念中,“平行”与“不相交”属于全同关系,而不属于矛盾关系,③错误。题中张三下定义的方法并不是在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④错误。
7.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下定义时,应避免出现逻辑错误。下列定义所犯逻辑错误一致的是(  )
①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
②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③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
④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下定义时,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①④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描述了形式逻辑的特征,并未给出定义,②排除。“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③排除。
8.某中学政治兴趣小组在探究“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时,小组同学围绕“如何正确对概念进行划分”的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中,同学们产生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组员:进行分类是一种特殊的划分,分类的基础是划分
②乙组员:划分就是把母项这个整体划分为各个部分的过程
③丙组员:一次划分只能采用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错误
④丁组员:划分既要了解概念外延间的客观关系,又要遵循划分规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乙错误,划分的母项与子项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错误。丙错误,一次划分只能采用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错误。
9.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组成它的各个种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一种思维方法。正确的划分要求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要采用同一标准,而且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下列语句划分正确的是(  )
A.直系亲属分为“双亲”“胞亲”“配偶”和“子女”
B.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战争
C.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D.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答案 D
解析 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胞亲不属于直系亲属,划分错误,A错误。“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战争”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错误,B错误。“地球由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组成”,C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排除。
10.某校拟于2022年4月10日举办第15届体育节活动。该校体育节组委会于2022年3月29日发布了一则通知,部分内容如下:
如果4月10日不下雨,体育节正常进行;如果下暴雨,体育节活动延后举行。
可见,该通知(  )
①没有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②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划分标准不一
③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④在逻辑上是正确的,符合逻辑格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下暴雨、下大雨、下中雨、下小雨等都是“下雨”的外延,该通知仅仅考虑了“下暴雨”的情形,没有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①③正确,④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该通知并不存在“划分标准不一”的问题,②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就要告辞。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
材料二 某校高二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写下下面六句话,供同学们分析:①数学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科学;②木材就是木料;③逻辑学不是心理学;④电视机可分为彩色、黑白、进口三种;⑤工人——中国工人——四川工人;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材料三 很多年前,通信工具的外延只限于电话、电报等,而今通信工具的外延已经扩展为电话、电报、短信、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等。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如现在流行的“网购”“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
结合材料,运用明确概念的方法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那位医生的说法有哪些错误?给我们哪些启示?
(2)请分析材料二中六句话作为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吗?
答案 (1)①那位医生错在没有准确把握“内科”和“外科”的内涵,从而混淆了二者的外延。②这启示我们,把握概念,要运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下定义,要正确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①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③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的规则,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中划分不正确。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⑤中划分正确。“中国工人”是对“工人”的限制,“四川工人”是对“中国工人”的限制。⑥中划分不正确。这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解,并非从属概念到种概念的划分。
(3)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