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推动认识发展核心考点一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1.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含义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对立关系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要求 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2.辩证的否定观含义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发展的环节 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联系的环节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这种保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经过改造的容纳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归纳提升 从肯定、否定方面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而不再存在的方面。纠正: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2.事物是否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关键取决于事物是处于肯定还是否定阶段。纠正: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考向一 肯定与否定典例1 颠覆性技术被誉为“可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技术,是企业获得未来发展主导权的战略点。面对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曾经的胶卷相机巨头柯达黯然破产;面对互联网,美国零售巨头的门店接连消失。与此相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特斯拉,不仅开辟了新市场还向太空发起进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既能让那些看似不可能倒下的“巨人”倒下,也能催生出新的力量、新的结构、新的机遇。颠覆性技术( )A.在与旧技术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创新B.是对既往技术的否定和对现实技术的肯定C.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D.在肯定与否定的循环往复中实现永续发展答案 C解析 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既能让那些看似不可能倒下的“巨人”倒下,也能催生出新的力量、新的结构、新的机遇,说明颠覆性技术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C正确。“绝对不相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A错误。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是对既往技术的否定和对现实技术的肯定”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肯定与否定的循环往复,D排除。易错提醒:误认为肯定与否定是绝对不相容的。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变式1 明君务循其法,因时制宜。苟利于人,不必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旧。成化之宗,在于随时;为治之本,在于因世……这些治世思想对今天的治国理政仍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古代的治世思想( )①要在克服中保留,在继承中发展②要在肯定理解的同时进行否定理解③要在创新中全面承袭,促进其创造性转化④要善于抛弃,在否定中促成新理念的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对古代治世思想,应坚持辩证否定、批判继承,故①②正确。对于古代的治世思想要坚持辩证否定的态度,既不能全面承袭,也不能完全抛弃,故③④错误。考向二 辩证否定典例2 三肠涡虫是一种奇妙的动物,如果用刀子将其身体一切为二,它将生长成为两个三肠涡虫。三肠涡虫通过细胞增殖和使用遍布全身叫作新胚芽的未分化干细胞改造现有器官,从而实现器官组织的再生。这说明( )①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②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合理因素的原封照搬④辩证否定可以产生新的规定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三肠涡虫的生长特点说明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辩证否定可以产生新的规定性,①④说法正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②说法错误。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并不是对合理因素的原封照搬,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中,③说法错误。易错提醒:误认为肯定是对合理因素的保留,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变式2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微课”迅速发展起来。“微课”是一种以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知识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微课”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角。从哲学上看,“微课”的运用( )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全颠覆②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证否定③体现了创新不仅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也是外在因素的否定④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完全颠覆”说法错误,应是对传统课堂的辩证否定,①排除。创新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在因素的否定,③错误。核心考点二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环节 通过感官感知,是认识的起点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提醒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起点 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桥梁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终点 对事物多样性及其统一性的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认识发展的思维过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上升和飞跃。提醒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实践→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实践。1.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纠正: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2.感性具体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纠正: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3.思维从思维具体开始,经历思维抽象,形成感性具体。纠正:思维从感性具体开始,经历思维抽象,形成思维具体。考向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典例1 “如果我从入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后我又回到入口,但是这回入口已不是一个混沌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对马克思这一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属于感性具体阶段,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②“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属于思维抽象阶段,其具体过程存在差别③“直到最后又回到入口”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④“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属于思维具体阶段,简略化贯穿全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①错误。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不属于思维具体阶段,④错误。易错提醒:混淆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变式1 伽利略认为,如果一切接触面都是光滑的,一个钢珠从斜面的某一高度静止滚下,由于只受重力,没有阻力产生能量损耗,那么它必定到达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如果把斜面放平缓一些,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如果斜面变成水平面,则钢珠找不到同样的高度而会一直保持一种运动状态,永远运动下去。这说明( )①提纯能够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②简略化要注重概括性表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③理想化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④分离环节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简略化就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而不是概括性表达,②错误;分离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不是“不考虑”,④错误。考向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典例2 194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个步骤,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这时认识的延安就与初来时认识的延安不同,他开始看见的是整个的延安,现在看见的也是整个的延安,但与开始的了解不同了,现在他对延安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上述认识过程中( )①初来时对延安的感性具体认识是零散和片面的②对延安各部分的研究分析还停留在外部形象上③对延安的科学认识和具体了解体现了思维具体④对延安的认识最终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初来时对延安的感性具体认识是对延安整体的认识,只停留在外部形象上,但不是零散、片面的,①错误。对延安各部分的研究分析是对延安零散、片面的认识,体现了思维抽象,而不是停留在外部形象上,②错误。变式2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是最普遍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把“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地到来。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 )①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②不是感性具体,而是思维抽象的目的和内容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的过程④得益于正确选择了“商品”这个思维上升的起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最终达到了思维具体,故②错误;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思维具体,③错误。易错提醒:混淆思维抽象的具体环节和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上升的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梅兰芳之所以不像绝大多数因媒体包装而走红的明星那样瞬间被人忘却,是因为他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汾河湾》等这些传统戏曲表演中,既恪守规矩,又超越前人而成为一代宗师。这充分说明( )①辩证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②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③事物因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④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事物发展方向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是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故②不选。材料并未涉及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事物发展方向,故④不选。2.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拿来”是占有、挑选和吸取,亦即取法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有益的、好的东西——“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这启示我们( )①要实现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转换②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④对待事物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我们的认识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错误。材料强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这并没有涉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不符合题意。3.2022年8月,为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围绕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开展新一轮减负行动,坚持破立并举,坚持系统协同。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破是对事物的否定,立是对事物的肯定②破和立要在新质代替旧质中推动发展③坚持系统协同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④坚持系统协同运用了联想思维的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破与立都不是简单地肯定与否定,而是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把“破”与“立”简单地理解为否定和肯定是错误的,故①排除。联想思维是指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坚持系统协同与联想思维的方法没有直接关系,④排除。4.北京、成都等地相继推出与景区、小镇实际场景结合的沉浸式剧本杀项目。有业内人士表示,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但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也不太现实。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能完全用固定的模式,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这要求景区( )①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实现发展②在辩证思维指导下寻求最佳方案③在综合的基础上分析事物的整体④在量变的前提下促成事物的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故③错误。材料没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④排除。5.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再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不断赢得历史主动,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告诉我们( )①事物是在自我否定与超越中得到发展的②肯定和否定的斗争使事物发展进入自我肯定阶段③辩证的否定可以使事物产生新的规定性④新事物的产生是在对旧事物完全否定中实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环节、自我否定阶段,而不是进入自我肯定阶段,②错误。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④错误。6.由于自由落体运动受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而伽利略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设想( )A.体现了意识活动特有的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B.避开了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C.属于思维抽象,推动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D.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答案 C解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A错误。伽利略的设想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真理,不能避开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不属于形而上学,B错误。材料不涉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D排除。7.“嫦娥奔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古人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编制历法;“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逐渐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十四五”时期,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认识。这表明( )①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②我国古人对月球的有感而发蕴含着对月球的思维具体的认识③通过思维具体,形成了对月球内部联系和本质的全部认识④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编制历法,形成对月球的思维抽象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我国古人对月球的有感而发”属于感性认识,②错误。通过思维具体,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是形成所谓的全部认识,③错误。8.很多外国人最初来中国感受到的就是“中国文化独特,社会安全,食物多样,人们热情”,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初步的整体印象。多住几年后,便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了解中国,从而形成一个对中国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一思维过程( )①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由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②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③第一个阶段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表明提纯是思维具体的关键环节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C解析 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而不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由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①说法错误。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而不是思维具体的关键环节,④说法错误。9.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认识过程归结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以下对这两条道路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两条道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认识深化的完整过程②认识的发展过程起于感性具体,借助分离、提纯等环节,终于思维抽象③第一条道路,认识通过综合的方法,从感性具体的东西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第二条道路,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开始,通过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终于思维抽象”说法错误,②错误。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③错误。10.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对上述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①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②“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抽象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③错误,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具体,而不是思维抽象;④错误,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凡益之道,与时僧行。”中华文脉之贯通,通在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更通在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广受青睐;幻化于《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向观众展现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韵;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国风博主”们的写意生活备受海内外粉丝追捧……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的发展的知识,请你谈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 (1)辩证的否定观要把握好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或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时代,批判地继承,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2)认识发展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阶段。从“中华优秀传统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的感性具体到“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的思维抽象进而上升到“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思维具体,从而实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