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课时1思维与科学思维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十五课课时1思维与科学思维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三十五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标要求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课时1 思维与科学思维
核心考点一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①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②“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3)思维的特征
阐释 举例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大致变化 ②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 ②人们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举一反三、知己知彼、杯弓蛇影
提醒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形态的类别
标准 分类 解释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思维的基本形态
项目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方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①都是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的 ②都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③都在实践中产生,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提醒 ①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一种思维方法发挥作用时,就有另一种思维方法相助。
②对于形象思维来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逻辑通道,这是创新的有利条件,正因为这种无常规性,也使单纯的形象思维容易出现谬误。
③抽象思维较为严密,但灵活性和新奇性较差。
1.“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纠正: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抓住事物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纠正: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抓住事物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3.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纠正: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阻碍实践的发展;正确的思维才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4.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有严格界限的,绝对的。
纠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考向一 思维的特征
典例1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哲学家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物质概念的探究体现了(  )
①思维具有预见性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③思维具有确定性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故②④正确。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材料没有体现思维的预见性;思维不具有确定性,故①③排除。故本题选D。
易错提醒:混淆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这三个特征。间接性强调的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侧重于借助一定的中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性强调的是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侧重于综合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动性强调的是对实践的反作用,侧重于思维活动的结果。
变式1 古代没有照相机,当捉拿一个犯人时,只能请画师画出犯人的画像。画师会依据目击者回忆的犯人的体貌特征加以揣摩,画出犯人的画像。因此,很容易出现犯人的画像与其真实样貌差别甚大的情况。这体现出(  )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②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③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画师会依据目击者回忆的犯人的体貌特征加以揣摩,画出犯人的画像”可知,思维具有能动性,②符合题意。犯人的画像会受目击者和画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与真人样貌差别甚大的情况,③符合题意。思维的概括性强调的是思维能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④说法错误。
考向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典例2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中是一丛牡丹,牡丹花下还卧着一只猫。宰相吴正肃认为这幅画画的是正午的牡丹。他认为,画中牡丹花瓣松散下垂、颜色发干,正是中午牡丹的样子。猫的眼睛细长如线,正是中午的猫眼形象。如果是清晨的牡丹,花瓣应该是收缩而湿润的,猫的眼睛应该是圆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画家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基本与事物的本质无关
②吴正肃的分析属于抽象思维,运用了判断和推理等方式
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各有其功能和作用
④形象思维可以脱离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形象思维也是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①错误。材料中吴正肃运用了判断、推理的方式对这幅画进行了分析,他的思维属于抽象思维,②正确。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③正确,④错误。
易错提醒:误认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二者互不相干。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变式2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指出:回顾7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下列对精神财富体现的人类理性认识方式对应准确的是(  )
①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战略思维
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各方面紧密合作、全力攻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热情参与。——法治思维
③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底线思维
④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坚持冬奥成果人民共享,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历史思维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属于战略思维,①符合题意。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法治无关,不属于法治思维,②不符合题意。底线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体现底线思维,③符合题意。为人民服务与历史无关,不属于历史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二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思维的含义
①内涵: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②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特征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
①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把握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促进创新: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①思想觉悟层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1.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就能保证思维科学。
纠正: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学习科学思维的作用在于捍卫真理。
纠正:学习科学思维,不仅有利于捍卫真理,还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科学思维即经过逻辑规则检验而证明正确的思维。
纠正: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考向一 科学思维的特征
典例1 沈阳市气象台2022年4月20日19时59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0日夜间,沈阳地区,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偏南风5到6级、阵风7到9级。预计21日白天,沈阳地区,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偏南风6到7级、阵风8到10级,局部地区伴有扬沙或浮尘,请注意防范。(预警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这说明(  )
A.思维都具有概括性
B.思维都具有间接性
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答案 C
解析 科学思维可以根据历史和现实找出规律,提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具有预见性。材料中的天气预报,正说明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C正确;A、B、D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变式1 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表明科学思维具有(  )
A.概括性 B.预见性
C.可检验性 D.间接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专家对人类破坏环境恶果的预见,B符合题意。A、D是思维的特征,C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易错提醒:混淆思维的特征与科学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的特征。科学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考向二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典例2 2022年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潮流 缔造光明未来》的主旨演讲,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深化金砖务实合作引领航向,为促进全球开放发展擘画蓝图,必将推动金砖国家这艘大船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彼岸。这表明(  )
A.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B.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C.思维是真实内容与正确形式的统一,总是如实地反映对象
D.思维有利于我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答案 B
解析 《把握时代潮流 缔造光明未来》的主旨演讲,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深化金砖务实合作引领航向,表明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思维的预见性,未涉及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A不符合题意。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是真实内容与正确形式的统一,如实地反映对象,C错误。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D错误。
易错提醒:混淆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和思想政治意义。思维素养意义侧重的是学习科学思维对提高我们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意义侧重的是科学思维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作用。
变式2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同时我们也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我们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斗争规律,惯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积累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因为这些思维(  )
①是对人类感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科学的思维
②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
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这些思维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科学的思维,①错误。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而不是思维具有社会历史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中国早期有很多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劳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如《击壤歌》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具体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内容。“凿井”和“耕田”具有代表性,表明“饮”和“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
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但不是“机械反映”,②错误。材料未体现“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排除。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这一论断表明思维具有(  )
①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对象,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预见性,正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③间接性,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概括性,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对象,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①错误。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正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但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多种条件,②错误。
3.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齐天大圣”有七十二般变化,但每一种变化都没有超越当时科学发展和时代水平。正像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下列对想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想象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②想象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③从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看,想象属于形象思维
④一般而言,思维表达的严谨性是想象的主要特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如实反映认识对象”说法错误,排除②。思维表达的严谨性是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方式,排除④。
4.“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首歌的名字叫《我的祖国》,这几句歌词没有一句提到“祖国”,句句却能让我们想起“祖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从思维形态上看,这首歌(  )
①运用想象对祖国形象进行了概括
②在思维表达上具有深厚的情感性
③表达的是人们对江河的感觉和表象
④通过严谨的表达揭示祖国的本质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错误,形象思维具有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这首歌属于形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对祖国形象进行了概括,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思维表达上具有深厚的情感性,表达的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而不是对江河的感觉和表象;④错误,从思维形态上看,这首歌属于形象思维,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是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
5.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2022年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的论述(  )
①是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抽象思维方式
②表明了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③体现了科学思维决定着预期目的的实现与否
④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属于科学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②错误。科学思维会影响但不决定着预期目的的实现与否,③说法夸大了科学思维的作用,排除。
6.GB93484号藏品月壤与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机养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而且非常干燥,无论种菜还是种土豆都不行。但是科学家们发现,长期的太阳风给月壤注入了大量的氦-3,这是一种未来有可能进行热核聚变发电的清洁能源。从逻辑与思维这个角度,这说明(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科学思维有助于进一步捍卫真理
④科学思维不再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科学思维的特征,没有涉及科学思维与捍卫真理的关系,③与题意无关。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④说法错误。
7.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如果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捆绑在一起,两个物体之和,比原来重的物体更重,其下落速度应该比原来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由于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慢,这两个绑在一起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应该比那个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更慢。既是更快又是更慢,不可能都成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材料表明(  )
①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不迷信权威
③正确的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④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盲目崇拜权威,追求真理,并没有体现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也不涉及正确的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①③不符合题意。
8.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旱稻田里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子。第二年,他把这些稻子的种子适时地种到试验田里,结果变异现象严重,原有的优势没有了。后来,他经过艰难的攻关,终于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上述材料说明(  )
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敢于突破规律的制约,创造新事物
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不需要经过实践,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④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突破规律”的说法错误,②排除。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③错误。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  )
①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再走弯路
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④就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认为科学思维可以使人们学习和工作不再走弯路,夸大了学习科学思维的作用,故②排除。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青年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④观点过于绝对,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疟疾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 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酸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之后,屠呦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的意义。
答案 (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屠呦呦潜心攻关,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
(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屠呦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动态地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艰难的攻关,最终获得了成功。
(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屠呦呦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经过艰难的攻关,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