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茶馆教案教学内容分析《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过程和方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重点难点分析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二、整体感知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其一)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诅咒了这三个黑暗年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其二)从标题入手,用作者谈《茶馆》创作的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老舍说到: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2、简介《茶馆》的第一、三幕剧情后,阅读课文内容,即《茶馆》第二幕。了解剧本中先后出场的人物,理清全文的主要情节。提示学生:课文以茶馆为舞台,围绕人民与时代的主要矛盾展开情节。3、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概括情节。(见板书设计)4、总结、扩展《茶馆》的剧情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言行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表现人民生活,或揭露黑暗势力,或流露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等,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5、课堂作业熟悉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完成板书设计1——5。6,课后作业继续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完成板书设计所示6——9。附:板书设计 情 节 概 括 表 现 的 内 容1、李三的困苦2、难民的哀告 人民生活的苦难3、康顺子的求工4、巡警摊派索贿5、大兵强取豪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6、特务蛮横敲诈7、地痞流氓的肮脏交易8、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 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9、松二爷软弱无力回忆大清国 遗老遗少的哀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第二幕。2、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时代的联系。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二、整体感知1、该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2、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些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三、教学过程1、温习并检查上节课对情节的梳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剧中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角色由平时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担任。3、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4、从人物的形象看旧时代的黑暗是本课难点。5、引导学生讨论:(1)王利发的形象(2)常四爷的形象(3)松二爷的形象总结扩展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二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板书设计人物形象分析1、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对不同人取不同态度:对逃难的饥民:强硬、少怜悯(自私);对大兵警察特务:讨好、巧应付、怕得罪(圆滑、世故);对唐铁嘴之流:厌恶仍笑脸相迎(精于处世)。这样一个多说好话、到处作揖的小商人,最终仍落个家业破落、悬梁自尽的下场。2、常四爷——旗人。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3、松二爷——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4、刘麻子——地痞无赖,拐卖人口。5、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明标目标1、欣赏《茶馆》的语言特色。2、评析“茶馆”这个小社会。二、整体感知1、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2、语言的幽默风格。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三、教学过程1、重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难点:讽刺不易察觉,幽默寓庄于谐,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3、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各种语言,反复品读。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王利发善于同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几句话一出口,就是老牌特务的腔调。4、总结、扩展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各不相同,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茶馆中人物的语言带有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真实。如松二爷说:“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如王利发说:“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5、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附:(学案)【识记基本知识精选】一、生字侍(shì):侍候。沏(qī):(用开水)冲。饷(xiǎng):薪金。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钞(chāo):指钞票。角(jué):角色。戊戌(wù xū):注意几个形近字,戍读shù。甭(béng):(方)“不用”的合音,表示不需要。二、词语咂摸:仔细辨别,寻思。心路:机智,计谋。嗜好:特殊的爱好,文中讳饰吸毒。搭讪(dā shàn):为了应付尴尬局面找话说。老气横秋:可用来形容神气严肃;老练;暮气很重;没有朝气但很骄傲。打发:文中的意思是施舍。花哨:方言,指嘴很会说话。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铁杆庄稼:指满清时旗人享受的世袭俸禄。随机应(yìng)变:随时根据情况,灵活应付临时发生的事态变化。【基础知识必备】一、课文导读(一)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所反映的时代及矛盾冲突。2.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赏析个性化语言。3.体会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4.了解剧本独特的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5.了解课文幽默的语言特色。6.了解主要人物形象。(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离家,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的戏剧创作就开始于这个时期。抗战八年中,他先后写下了《残雾》、《张自忠》、《大地龙蛇》等九个话剧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同时抨击国民党的官僚统治,鞭挞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和汉奸的卖国行径。这些剧作对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以后进一步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时代背景:《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