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汴河怀古【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立等史实。2.通过分析史料能对大运河的开凿和科举制度的创立做出全面的评价。3.通过分析相关史实和材料研读,能准确概括出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与实际相结合,体会其中教训。学习目标结束分裂隋统一选拔人才创科举巩固统一通运河残暴统治隋灭亡目 录一二三四一结束分裂隋统一结束分裂隋统一:分久必合439年统一北方316年亡266年蜀221年魏220年吴229年263年灭西晋280年统一全国十六国317年东晋北魏宋420年齐梁陈南朝东魏北齐北朝534年分隋589年统一全国581年东汉577年灭三国西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两晋263年灭三国北周西魏这一时期虽然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不断,但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三国以来,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为新的大一统(隋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隋灭陈示意图隋朝疆域示意图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魏征《隋书》至陈亡之前,“酒色过度”,“小人在侧,宦竖弄权……百姓流离, 横尸蔽野” ——姚思廉《陈书》2.长期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1.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3.南方陈朝统治腐败4.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结束分裂隋统一:统一原因隋朝统一资料卡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统一全国时间:统一的意义:杨坚(隋文帝)公元581年长安(今西安)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分裂隋统一:一统天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材料一: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蒙曼说隋》材料二: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材料三: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等十二府。 ——司马光《资治通鉴》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结束分裂隋统一:治理措施材料二: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杜佑《通典·食货》时间 户数 人口 时间 垦田581年 159多万 3000多万 589年 1940多万顷606年 890多万 4600多万 大业年间 5585多万顷人口增长垦田扩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结束分裂隋统一:治理效果材料一:二选拔人才创科举世卿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职军功授爵制军功大小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和才能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品门第授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请罢中正除九品疏》夏商周秦西汉魏晋南北朝隋以后选拔人才创科举:选举方式的演变?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隋文帝杨坚,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杨广,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选拔人才创科举:科举制概况材料一:科举制虽说也有不少弊病,但它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竟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何忠礼《荐举制度与考试制度优劣之比较》材料二:在有清一代114名状元中家世可以查考明白的57名状元中,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占51%,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占49%,平民子弟入仕人数几乎占了一半左右。——宋元强《清代的科目选士与竟争机制》活动一:小组合作,讨论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有何意义?1.促进了社会公平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管理选拔范围3.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4.科举制此后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选拔人才创科举:科举制的意义三巩固统一通运河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项……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下。” ——沈约《宋书》材料二:(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以通运漕。”——李大师、李延寿《北史》材料三: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四: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魏征《隋书》加强南北经济沟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攻打高句(gou)丽的需要促进南粮北运,保证都城粮食安全巩固统一通运河:大运河开通的原因三点四段五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大运河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水(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评价有何不同?皮日休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胡曾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辩证分析历史眼光巩固统治通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巩固统一通运河:全面地看待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凿,贯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六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西通关中,北抵华北,南达太湖流域的广大的通航范围,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国内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运河的开通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人民劳役沉重,耽误农事,引发人民不满,人民起义不断。巩固统一通运河:正确认识大运河四残暴统治隋灭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残暴统治隋灭亡材料一:“密诏江、淮南诸郡阅视民间童女,姿质端丽者,每岁贡之。”——魏征《隋书》材料二: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侍处之。——李淇 爱仁《虞城县志》思考: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巩固统一通运河: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两百万人。605年,开通济渠征调人数百余万605年,开邢沟征调十余万工人607年,修长城再征男丁百余万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赋役繁重,刑法苛暴巩固统一通运河: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时间 军事行动 结果607年 征林邑 士卒死亡十之四五607年 征吐谷浑 死者过半613年 征高丽 共征发兵卒、役夫三四百万614年 征高丽 615年 征高丽 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穷兵黩武,战争频繁巩固统一通运河: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应当吸取秦、隋的教训,保持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以古鉴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隋的统一和灭亡选拔人才创科举结束分裂隋统一隋文帝治理效果隋文帝治理措施唐诗二世即亡的原因继往开来争创辉煌科举制意义科举制概况评价大运河开通原因课堂小结巩固统治通运河残暴统治隋灭亡随堂练习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课大运河视频.mp4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