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市历史中考冲刺复习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广州市历史中考冲刺复习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2023年广州市历史中考冲刺
选择题题型
选择题是广东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题量多,内容涉猎广泛,考查形式多样,重视情境化命题,对学生能力和素养考查全面,必须予以重视。本专题包括选择题的题型结构、命题特点、主要类型、作答方法、强化训练五个部分。
单项选择题 题量 赋分
30 60
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选择题主要包括题干和选项两大部分。题干由文字形式(如一段史料、一段引文、生活情景、史实论述、时政热点等)或图表材料(如历史遗址、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新情景、新材料,再加上设问组成;选项配置四个,需要选择最准确的一项作为正确答案。
选择题的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广。主要考查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历史理解等方面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从材料的呈现形式和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广东中考选择题简单分为三种类型:文字类材料型、表格类材料型、地图或图片类材料型。以下主要以2022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注:组合型、否定型、排序型选择题以及填空式、疑问式设问的选择题近五年广东中考中不考,在本专题中不作分析)
类型(一) 文字类材料型  这类题目在考卷中最多,需要认真地审读和理解文字材料的表述,准确地判断和运用命题者所呈现的新材料、新情景带给考生的信息。
例(2022 广东16)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题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通过材料可知,1942年1月起,半年间广东党组织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从香港秘密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等8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党组织的营救对象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等,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营救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体现了团结抗战精神,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了史料实证素养。【答案】D
类型(一) 文字类材料型1.(2022 河南模拟)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C)
A.人民渴望民主与法治  B.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2.(2022 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A)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3.(2022 北京模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并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     D.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实现民族独立
4.(2022 东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这里的“它们”指的是(A)
A.中古西欧的城市 B.共和国时期的罗马
C.中古西欧的庄园 D.民主政治下的雅典
类型(二) 表格类材料型例(2022 广东20)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解析】本题是2022年广东中考试题中唯一使用表格呈现材料的选择题,考查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发展情况。表格的标题为“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表格内容是与“工业”相关的,故可以排除BD;再通过表格的两个项目“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和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工业总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很大的增长,故可以得出A正确;因表格信息没有涉及“彻底摆脱贫困落后”,故排除C。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能力,并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答案】A
类型(二) 表格类材料型5.(2022 汕尾二模)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这引起学者对孝文帝改革作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下表中这些观点(A)
A.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  B.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肯定性评价
C.全面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D.客观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
观点一 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观点二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6.下表是深圳市1979—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深圳的这一变化得益于(B)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自然条件的优越      D.沿江城市的开放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人)
1979 1.96 606
1980 2.70 835
1985 39.02 4 809
1990 171.67 8 724
7.(2022 广州二模)下表为1500—1700年欧洲10万以上人口城市统计表。推动其分布变化的原因是(B)
A.租地农场建立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   D.英国殖民扩张
人口数 1500年城市数(名称) 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万 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 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万 0 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斯特丹)
40万以上 0 2个(伦敦和巴黎)
类型(三) 地图或图片类材料型1.历史地图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课程目标要求”中提出学生要“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在培养这一素养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重要的载体。通过历史地图准确地将历史事件进行时空定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另外,历史时空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通过对空间前后、古今的对比,不仅能提高鉴别力,而且能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如在观看欧洲不同时期的地图时,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名称和疆域发生变化,如奥地利、匈牙利在一战前是一个国家——奥匈帝国;如可以通过地图了解当今的俄罗斯、一战前的沙俄和1922—1991年间的苏联。运用地图也涉及跨学科(地理学科),要关注历史地图的比例尺、图标、标题等信息的使用。
例(2022 广东22)如右图。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进行了大范围的殖民活动。据此可知,古希腊人(  )
A.扩张势力至黑海沿岸B.实现希腊城邦的统一
C.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D.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历史地图成为创设解题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取历史地图的信息,尤其要根据图例找到标颜色的地方,产生较直观的印象,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的素养。
2.历史图片类  历史图片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历史照片、历史漫画等。历史图片中含有的历史信息可以重现某个历史场景,鲜明的图片形象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历史。历史图片简明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2022 广东17)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解放军冲向锦州城垣 农民用小车往前线运送物资 解放军向天津守军发起猛攻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题干通过三幅历史图片及其简要说明创设了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对其进行解读,并可以从中概括出它们共同组成了三大战役。三幅图片分别照应: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故选C。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战役,在时间上与图片所示内容不符,故排除A;BD是解放战争中的两场战役,但不属于三大战役,故不能选。本题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的素养。
类型(三) 地图或图片类材料型8.下图中,家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家”字从甲骨文到隶书字形构造没有变化。这说明(A)
A.中国文字结构发展一脉相承   B.文字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C.逐渐衍生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D.早期的社会分化已经出现
9.(2022 厦门模拟)图1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图2。这说明(A)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中华文明一成不变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明纯粹单一
10.(2022 佛山二模)如表可见(A)
A.北方民族大交融    B.手工艺人技术高超 C.少数民族的内迁   D.器物样式丰富多样
11.(2022 佛山二模)图为某学校的早期组织机构图,这所学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学方针。其中,政治工作受到重视体现在(D)
A.重视对共产党员的培养  B.孙中山亲自担任军校总理 
C.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  D.建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
12.(2022 揭阳二模)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相(如下图)。这一变化是因为(B)
A.德国在二战开始时军事上受挫  B.德国在苏德战场遭遇重大打击
C.德国在诺曼底遭遇重大的失利  D.德国法西斯主义被彻底地打败
选择题的作答方法
步骤:
找(问什么):①找到设问(要做好标记)。②找出限定词:条件、要求、范围、限制(要做好标记),做到准确全面理解题意。
01
究(考什么):①阅读题干,判断出考什么“历史事件、考点”(最好能简单列出,便于与基础知识联系)。②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中心观点。
02
定(选什么):①根据这些设问、条件、历史事件、中心意思,逐一推敲四个答案。②最后,确定选择某一个答案时,再把所选答案代入题中,审查是否与题意相符合。
03
技巧:
阅读题干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时间、人名、国名、地名、事件,提取有效信息,同时要弄清设问及与设问有关的一些限定条件(简称关键词法)。
要善于用排除法,排除表述错误的、与材料或问题无关的、绝对性表述的选项等(简称排除法)。
认真比较选项,尤其是当题目设置有一到两个迷惑性强的选项时,要全面思考,抓大放小抓主流。矛盾的互补选项中极大可能有一个是正确答案(简称比较法)。
历史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答案是唯一的。一定要在材料中找到依据,做到有据可依,不要脱离材料和题意,不能只凭关键词、惯性思维答题(简称材料法)。
跨学科类试题分析
历史是一门包含古今中外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记诵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历史课程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提升和拓展。同时,课程标准还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考试样题中也放入了跨学科题目。所以,进行跨学科中考历史命题是大有可为的。
近三年来广东中考中年年都会出现跨学科命题,统计如下:
年份 跨学科类试题数量 选择题数量 非选择题数量 所跨学科
2020年 6 4 2 地理、语文、美术、物理、化学、英语
2021年 5 4 1 地理、语文、美术、道法
2022年 4 3 1 地理、语文、美术、体育、科学
跨地理学科  可能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的地理学科课程内容有:文化传播,交通路线(分布),中国古代农业分布,中国自然节令与农业生产,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疆域,中国人口、民族分布等。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地图的考查是历史与地理学科进行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做题时可能需要利用地理知识正确识读地图还有图例。
例(2020 广东3)下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
A.农牧分界线以北  B.汉水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以南
【分析】本题是与地理学科(地图)相结合,考查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解答此题时需要仔细观察地图并且会读图例,看到关键点“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区”,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
二、跨语文学科  可能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的语文学科课程内容有:各种文学作品(诗词、歌谣、文章、小说等),关于传统节日的歌谣,春联,甲骨文等。其中如果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古诗词等的意思,就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
例1(2020 广东8)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ú)。”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分析】本题是与语文(古诗)相结合,考查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解答此题不需要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看到“隋”“西自黄河东至淮”“一千三百里”“宗社之危”基本可以断定材料在讲大运河。【答案】B
三、跨美术学科  可能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的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有:各种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宣传画、年画、漫画等),反映历史事件的摄影作品。其中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就是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鉴赏。
例(2020 广东16)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分析】本题与美术作品(绘画)相结合,考查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但其实本题并不需要很多美术知识,看到“1940年”联想到此时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徐悲鸿”是一位爱国画家,联想一下“愚公移山”的内涵,基本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
四、跨道德与法治学科  可能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有: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外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争与和平等。例(2021 广东20)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 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分析】本题跨道德与法治学科,由题意可知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断提高,这表明我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答案】C
五、跨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多以“外衣”的形式出现,一般不需要学科的专业知识。例1(2022 广东4/跨学科 体育)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
例2(2020 广东25/跨学科 物理)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运动规律后,天文学家仍面临一个问题: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阳做规则运动而不脱离其固定轨道?这一疑问得到解决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进化论的问世 C.太阳中心说诞生     D.万有引力的发现
【分析】本题是与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相结合。学生只需知道“万有引力”是行星绕着太阳转的原因,就可以选出答案。
【答案】D
例3(14分)(2020 广东33/跨学科 英语)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1组 15—17世纪 potato;banana;maize
2组 19世纪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
3组 20世纪后期 eQ000Qmail;website;blog
示例组 20世纪初 tank;machine gun;gas mask
(注:maize——玉米;electron——电子;blog——博客;gas mask——防毒面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6分)
非选择题题型分析
每年中考试题的开放度有所增加,明显地体现为“任选一点”的作答方式,这类型题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点来作答,扩大了开放性,作答内容又均为所学知识,实现了落点较低、回归教学的设计意图,符合当前“双减”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年份 题号 问题 类型 分值
2020 32(2) 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 总结观点,史实说明 4分
33(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 自选+总结观点,史实说明 6分
年份 题号 问题 类型 分值
2021 33(1) 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 自选观点,史实说明 6分
33(3) 根据材料三,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拟观点,史实说明 4分
年份 题号 问题 类型 分值
2022 31(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 自选观点,史实说明 6分
32(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自拟观点,史实论述 10分
33(2) (节选)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简述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引发的重大变化 史实说明 4分
出现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的题型。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是今后中考命题的重要趋势。近几年广东中考的试题选材、立意等均体现着对时政的深度思考,尤其是2022年中考题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必考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将基础知识融合进“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素材中,综合解决问题。2023年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一些长效热点与短效热点,切实掌握相关的史实。
图表呈现为主,总文字数有所减少。非选择题主要采用归纳性强的图表材料,文字材料数量继续减少。图表材料能用较少的文字,呈现更多信息,既体现了“双减”政策,又能考查学生解读、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体现了2022年版新课标“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的特点。
难度的降低与问题的减少。为了响应“双减”的号召,2022年广东中考试题的难度相对降低,非选择题问题的数量由过去的每小题3~4问变成2022年的每小题设2~3问,材料的数量由通常的3~4则变成1~3则。
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2022年版新课标增设核心素养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两点是未来中考命题趋势的关键。2022年对于核心素养的考查打破了一般考查某个方面的素养的习惯,更具有综合性,加强了联系性。因此,2023年备考除了要牢固把握5个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外,要更加注重它们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性。
读材料的方法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非选择题,阅读材料时都要根据题意,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地点等。具体方法如下:
(1)阅读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转折性词语后面,总结性词语后面会是重要信息藏身之处。利用标点符号对材料进行分层和概括,能更清晰材料的主旨和材料与问题的联系点。注意材料的出处,这也会是解题的关键点。
(2)注意提示性文字(一般在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开头或者结尾往往是材料的中心句,从中可以提取中心意思。
(3)注意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注意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
(注意首句、尾句,情感态度明显的词句,突出变化的描述等内容,养成勾画、标记的习惯)
  组织答案时需要看分值判断得分点,分点作答,写提示语或分段,语句表达完整,尽量用历史术语或教材中的语言作答,不漏题,字迹工整清晰。  答题规范基本要求(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1)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也可以另起一行作答。(2)每个问题应有提示语或者简短的起语。问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例:问“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地位”,答:历史事件:……;地位:……。(3)严禁在答案中出现“图示”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写规范,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5)注意全面。注意表达完整,主谓清晰,不能只写一个名词,应有完整的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例:①国家应重视制度变革与创新。②南北战争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美国不断提高生产能力。(6)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大题号和小序号。(7)注意分值(一般每点1分或2分,1~2分题目问什么写什么,大于3分的题目要相对详细写)。(8)不能空题、漏题,可从题头或者材料中找总结性语句。
组织答案的方法
非选择题类型分析
题型(一) 原因、背景类
设问词 答题方法
原因 是指引起某事件发生或造成某种结果的条件,答题时一般从内因和外因,或者直接、主要、根本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考虑
背景 指事件发生前大的时代情况,这个大的时代情况和事件发生有直接关系,答题时一般从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两方面考虑
例[2020 广东33(2)]材料二 17世纪初,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第一次远离欧洲本土,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英语的地理平台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英语”,英语的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最终确立了起来。——摘编自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英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进行归纳。
题型(二) 影响、意义类
设问词 答题方法
影响、意义、作用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角度分析。②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③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最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例[2019 广东26(2)]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4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等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由“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迁入内地”“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题型(三) 特点、特征类
设问词 答题方法
特点、特征 首先要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方面、领域,然后划出与设问要求相符的关键信息。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时间、过程、内容、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
例[2019 广东26(3)]材料三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图片可知,1952—1955年我国沿海工业产值比重远高于内地;1957年与1952年相比,重工业中的钢产量、煤产量和发电量增长很快,而轻工业中的棉布产量和糖产量增长相对较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也造成了工业结构的相对不平衡。
题型(四) 变化、比较类
设问词 答题方法
变化、不同、新发展等 (1)变化类设问:答题时明确设问角度,区分变化类型(前后变化型、内容变化型),分层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等。(2)比较类设问:常见设问模式为“概括……共同主张”“指出……不同”,一般从事件或史实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等维度总结即可,揭示其本质
例[2020 广东32(2)]材料二 亚细亚洲,占地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冠……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尽失,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摘编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4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亚细亚洲,占地球全陆三分之一……为五大洲冠”“分属欧洲诸国”“主权尽失”“独立自主”等可知,《最新地理教科书》中已经有了全球观念和主权意识,根据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题型(五) 材料主旨提升类
设问词 答题方法
启示、感想、认识等 解答时需要把握主旨(题头),找出全部材料的立足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找到材料与主旨的共同点和联系点,围绕共同点和联系点作答,注意不能脱离材料。回答方向可以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但要注意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开材料和问题空谈,并且注意分值
例[2020 广东32(4)](材料略)(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2分)
【解析】纵观前三则材料和前三问的答题角度,第一问强调翻译的书籍是学习西方,满足当时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第二问强调的是教科书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第三问强调教科书满足当时唤醒民族觉醒、凝聚抗日力量的时代需求。故最后答案可以从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等角度回答。
题型(六) 史论结合类此类型的题包括史实说明类、历史小论文类等
类型 设问词 答题要求
史实说明类 结合史实说明等 根据结论(论点)找史实(论据),一般既要答出史实,也要对史实加以说明。史实与现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历史小论文类 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字以上的小论文等 主要类型有自拟论题类、观点论述类、提炼观点类。答题思路为:(1)审设问: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2)读材料:找到关键词句,划分层次,提取有效信息,自拟或提炼出论题观点。(3)规范答:要求段落化、要点化。在组织答案时,观点要立场鲜明,论述要言简意赅,论证要史论结合;总结能对观点进行升华,首尾呼应
例1[2021 广东33(1)]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忆,堪称一座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传说,罗马城由战神马尔斯的两个儿子在公元前753年建立,它见证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 万神殿罗马 大竞技场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佛罗伦萨远眺 但丁像
  柏林是一个充满众多历史记忆的现代城市,可以促使世人深刻反思历史 燃烧中的国会大厦 柏林墙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
【解析】材料中的三座城市的文字说明,言简意赅地点明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两幅图片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史实。设问主要考查与这座城市相关的史实,可依托图片进行挖掘阐述。
例2[2022 广东32(2)]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事件:南昌起义;古田会议。论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结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型人民军队,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这是广东中考首次出现的新题型——小论文。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表格材料任意选取至少两个关联的事件,提炼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观点为改革开放促进中国发展,然后进行论述即可。
【答题模板】答题时一般分三段书写:第一段:提炼观点或论题。主题明确,立场鲜明,言简意赅;不能写成短语,须形成判断句式;要构思提纲。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用史实来论证,做到一个史实一论证,然后下一个总结论。史实与论点逻辑一致。语言要专业,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史实必须正确,史论结合,可从多角度阐述。第三段:总结。要呼应开头,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常用所以、总而言之、综上所述……作开头。注意:格式规范,要求段落化或要点化,论证部分可序号化。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评分标准】
等级 史实 观点及结论 论述
四等(10~9分) 列举至少2个史实 观点明确,与史实存在严密逻辑关系;结论高度升华 运用所选史实,围绕所提观点,展开准确、充分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三等(8~6分) 观点明确,与史实存在逻辑关系,结论升华不够 能够运用所选史实,围绕所提观点进行论述,条理基本清楚
二等(5~3分) 有观点,与史实有一定联系,结论没有升华 运用所选史实不准确,论述与观点之间联系不紧密,条理不清楚
一等(2~0分) 观点与史实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观点及结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