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中的透镜》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了解透镜的作用2.认识透镜在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眼镜等工具中的应用【课前预习任务】1.阅读物理课本229页到245页。2.准备:剪刀、A4卡纸2张,透明食品袋1个,橡皮筋1-2根,双面胶1卷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块)【课上学习任务】透镜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过透镜后 ;过光心的光线过透镜后凹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过透镜后 ;过光心的光线过透镜后2.生活中的透镜(1)投影仪像的特点:(2)照相机像的特点:(3)放大镜像的特点:(4)近视眼配戴 进行矫正远视眼配戴 进行矫正【课后作业】选择题1.如图1所示,在这些透镜中:图1(1)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B.对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才有会聚作用C.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D.对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有发散作用3.如图2所示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图2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4.如图3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 )图3A.放大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显微镜5.下列关于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明在医院经过鉴定是远视眼,这说明他的眼睛非常好,看物体非常清楚B.远视眼要戴凸透镜来看清近处的物体C.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过强造成的D.远视眼不管看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成像都在视网膜的后方画图题1.在如图3所示的虚线框中,分别填入合适的透镜。图3完成图4中的光路图。阅读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门镜又称猫眼,是装在住宅户门上的一种小型光学仪器,便于居民观察户外情况。已成为居家安全的必需品。门镜同望远镜、显微镜一样,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但物镜的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离较长,且目镜的焦距应等于或大于物镜与目镜的距离(猫眼的长度)和目镜的焦距之和,门镜的长度约3cm。它使室外的人或物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最后得到一个缩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恰又成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了。从室内通过门镜向外看,能看清门外视场角约为120度范围内的所有景象,而从门外通过门镜却无法看到室内的任何东西。若在公房或私寓等处的大门上,装上此镜,对于家庭的防盗和安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L1是凹透镜,目镜L2是凸透镜(光路见图1).物镜L1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AB成一缩得很小的正立虚像A′B′,此像正好落在目镜L2的第一焦点之内,L2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A〃B〃,此像恰又成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于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了.那么,同样通过此门镜,为什么从门外向里看(倒看)时,却什么也见不着呢 在倒看时(光路见图2),L1变成了目镜,L2则成了物镜,室内的景物AB,通过会聚透镜L2后的折射光束本应生成倒立的实像A′B′,但在尚未成像之前就落到发散透镜L1上,由于 L1的焦距极短,最后得到的正立虚像A〃B〃距目镜L1很近,只有2~3cm,又由于门镜的孔径很小,室外的人不得不贴近目镜 L1察看,这样,人眼与像A〃B〃之间的距离,也只不过2~3cm,这个距离远小于正常人眼的近点,因此,对于室外的窥视者,室内的一切当然也就"视而不见"了.(近点是人眼能够看清楚物体的最小距离.近点距离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正常青年人的近点约10cm,但正常人到50岁时,近点大致为40cm.)门镜是由 块透镜组成。门镜使室外的人或物成 、 、 像。近点是 距离,与 有关。课后实践制作一个本节课中的模型,并使用这个模型完成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成像体验。观察像的大小,思考影响成像特点(如大小,正倒、虚实)的因素是什么。【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D;中间厚,边缘薄C、E;中间薄,边缘厚C。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解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解析:照相机成缩小、倒立、实像。B。解析:远视眼的人眼镜晶状体对光线会聚能力太弱,看近处物体时,像呈现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进行矫正。画图题1.2.阅读题2正立、缩小、虚像人眼能够看清楚物体的最小距离;年龄课后实践制作模型并使用实践活动1:制作投影仪模型准备材料:剪刀,双面胶,A4卡纸一张,蜡烛一支或者手电筒一个(手电筒屏上贴一张带字的塑料纸)制作过程:在A4卡纸的一个长边和一个短边分别贴上双面胶。撕开双面胶纸,将凸透镜放在长边一端的胶纸上,将卡纸贴紧凸透镜向上卷起,形成一个筒状,凸透镜被固定在纸筒的一端。3.使用:点燃蜡烛,拿起纸筒,让带有凸透镜的一端靠近蜡烛的火焰并移动纸筒与墙壁(可用一张白纸替代)间的距离。直到墙上(或者纸上)呈现出清晰的放大、倒立的像。如果使用手电筒替代蜡烛,将手电筒屏上贴好写好字的塑料纸,靠近纸筒没有透镜的一端。让手电光向纸筒内传播。改变纸筒到墙壁(或白纸)的距离,直到墙上(或者纸上)呈现出清晰的放大、倒立的像。实践活动2:制作照相机模型准备材料:投影仪模型中的镜头纸筒,双面胶,剪刀,塑料袋上剪下一块塑料薄膜,蜡烛,橡皮筋,A4卡纸一张。制作过程:沿着A4卡纸的一个短边边缘贴上双面胶。撕开胶纸,将镜头纸筒放在卡纸没有贴胶纸的一端,向上卷起,使卡纸做成一个镜头筒的外筒,注意不要太紧,要能够轻松的抽动。将外纸筒拿下,把塑料薄膜覆盖在纸筒一端并用橡皮筋固定好。镜头筒凸透镜向里插入外筒中。使用:塑料膜对着自己,另一端对准蜡烛,缓慢抽动纸筒,调整照相机模型镜头(凸透镜)到塑料薄膜的距离,直到塑料薄膜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蜡烛的像。也可以到室外,对准任何景物,调整镜头到塑料薄膜的距离,尝试在塑料薄膜上呈现清晰的像。实践活动3:放大镜将照相机镜头距离物理书5-8厘米,移动外筒,发现并不能呈现像。取下外筒,向镜头筒内部观察,观察到清晰的放大正立的像。2.下节课将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