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主题概览(1)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主要任务是征发赋役,维护稳定。(2)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 (1)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 (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二、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1.基层组织秦汉 (1)县下设乡和里。 (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 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 实施保甲制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思维点拨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图解历史材料 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特点: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制度成果;救助对象涵盖各类弱势群体;救助举措全面系统;政府和民间相结合。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2.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3.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但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4.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5.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社会治安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秦汉时期 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 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清代 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特点 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3.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1.(2023·1月浙江选考)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西晋实行黄籍登记,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2.(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3.(2020·天津卷)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 B解析 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4.(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 B解析 我国药学发展源远流长,题干材料显示,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作,这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对古代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能够推动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但不能说是它的结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与药学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课时精练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由此可知,秦国的户籍制度有助于( )A.人口逐步增长B.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C.抑制土地兼并D.民众迁徙和阶层流动答案 B解析 由材料“‘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知,户籍编制是管理国家的重大举措,将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有利于加强统治,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而非人口,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制度,且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化才刚刚兴起,土地兼并是私有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排除C项;户籍管理不利于人口的流动,排除D项。2.(2023·镇江中学模拟)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秦国和秦朝的时候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在户籍上登录男丁的年纪,秦始皇三十一年令登记农民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对赋役征收,强化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3.(2023·温州高三模拟)胡宏《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据此可知(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 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答案 D解析 据材料“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因商品经济发展,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此会出现“脱离主户”现象,故选D项。4.(2022·浙江名校一模)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1次,每次不超过3个月。1562年,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这一规定(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③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④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据材料“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朝廷对于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征银的服役方式使得手工业产品越来越多的参与市场交换,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故①正确;征银的服役方式促进了白银的流通,但不能就此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②错误;“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表明朝廷对于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故③错误;政府放松对班匠的控制,使当地的手工业者拥有一定的在手工业方面的自由,从而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5.(2022·温州五校联考)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A.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B.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C.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D.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答案 A解析 材料中1581年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等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清末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与题干中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没有扩大海外市场,排除C项;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6.(2022·杭州高三模拟)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宗族组织纳入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答案 A解析 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这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故选A项。7.(2023·湖州高三模拟)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的政策 B.民本思想的影响C.保障制度的成熟 D.等级秩序的弱化答案 B解析 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8.(2022·黄冈期末)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这表明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 )城市 元代大都 元代通州 元代河西务 明代顺天府 清代北京官仓 22个 13个 14个 52个 16个义仓 4个 1个 1个 6个 2个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官仓数量明显比民间义仓数量多,说明救济的主体是政府,D项正确;材料的仓库主要是救济用途,不能体现出粮食充盈,排除A项;通过仓库数量无法证实当时灾害频发,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官仓对比数据缺失,无法得出都城是救灾备荒的重点,排除C项。9.(2022·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 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答案 B解析 根据“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可得出“案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赋役加重,排除C项;“案比”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0.(2022·菏泽模考)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答案 A解析 题干表明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排除D项。二、选择题Ⅱ(每小题3分,共15分)11.(2022·嘉兴高三一模)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答案 B解析 据材料“编户齐民”、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及打击工商业者的措施可知,其均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表现,故选B项。12.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统治政策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C.手工业生产方式变化D.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答案 D解析 “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可见宋代对工匠的管理放松而待遇提高,故选D项。13.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次数 64 55 43 34 23地区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次数 9 7 3 1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心,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发生次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无法得知江南地区灾害较少,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排除D项。14.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故选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救荒中主要的责任人划分,排除A项;材料认为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牵制,排除C项;材料主张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而不强调中央的权力,排除D项。15.(2022·淄博模考)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这一举措( )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答案 C解析 汉代在每年八月举行户口调查,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力,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三、非选择题(共30分)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材料二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答案 (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重视发挥乡村地方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2)意义:缓和了基层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对现代地方治理具有借鉴意义。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政府遣使“问疾四方,赈济百姓”始于西周。到汉代,国家救助已涉及收养孤儿、抚恤鳏寡、救济废残、赈灾济贫等方面。唐代,政府还增设专门机构按资产多少、丁口强弱划分“贫户”,并分等级予以救助,为防作假,还定期检阅人丁形貌。宋以降,贫困救助开始引入经济手段和民间力量,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纳业补官”(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安排官职)等。此外,从先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到清代《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商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凿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多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6分)(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5分)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救助对象广泛;救助对象划分、辨识日益严格;救助手段日益多样;政府和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引入民间救助和经济手段;延续性强;善于总结经验。(2)变化:贫困救助活动中政府作用下降,民间作用增强;贫困救助从乡村转入城镇;救助思路与方式由“养民”向“教民”转变。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或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生困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贫困救助思想的传播。(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网络,成为未来中国减贫的重要手段。第13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主题概览(1)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主要任务是征发赋役,维护稳定。(2)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宋朝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________、宦籍、市籍等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 (1)隋命州县官“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 (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二、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1.基层组织秦汉 (1)县下设________和里。 (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 实行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 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 实施保甲制明朝 推行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思维点拨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中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 汉朝建立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__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________。图解历史材料 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2.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3.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但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4.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5.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社会治安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秦汉时期 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 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清代 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特点 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由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作用 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3.全面认识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1.(2023·1月浙江选考)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2.(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3.(2020·天津卷)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4.(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docx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案(无答案)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