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 农业生产 B. 商业交往 C. 国家战略 D. 社会变革
2. 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这一现象促使当时(  )
A. 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 地方权力得以扩大
C. 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 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3. 下表为南宋学者陈淳编写的蒙学教材《启蒙初诵》(节选)。这反映了当时(  )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
A. 政府主导蒙学教育 B. 蒙学教材注重思辨 C. 伦理道德得到重塑 D. 儒学教育的世俗化
4. 明初买行“里老人”理诉制度。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老人”,以“礼”为断案准则,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明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推动礼法结合 C. 维护基层稳定 D. 完善司法体系
5. 1859年,洪仁开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  )
A. 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 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6. 如图为1900年前后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的加深 B. 西学东渐的深入 C. 清末新政的推动 D. 经济结构的变动
7. 如图为纪念近代某一革命活动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该革命活动(  )
A.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8. 1952年夏,根据对山东地区32个县农户的调查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平均每户四百零九万元(注:旧币一万元等于新币一元),除去全年生活生产的费用及其他支出外,每户可以剩余二十七万八千元”。“绝大部分农民已摆脱了‘糠菜度日’的生活,不仅有吃有穿,而且一般地都有了余粮”。这反映出当时山东地区(  )
A. 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 合作化激发农民生产热情
C. 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 生产关系的调整效果明显
9.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深化体制改革 B. 国际形势变化 C. 解决民生问题 D. 实现共同富裕
10.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赞异邦人的好风俗,并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同时代的希腊人也普遍持有这一态度。这一态度(  )
A. 源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 B. 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多元性
C.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 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11. 1543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法令规定,戏剧内容不应涉及对《圣经》的解释,鼓励剧作家关注世俗生活,创作宣传新教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戏剧内容。这一举措旨在(  )
A. 巩固国王统治 B. 建立民族国家 C. 宣扬人文主义 D. 规范戏剧创作
12. 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
A. 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 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3. 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 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 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 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 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4. 如图为1917年4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A. 欲放弃中立政策 B. 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 综合国力的强大 D. 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15. 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
时间 经济组织
1959年 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60年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
1981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87年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
A. 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 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 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 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 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 李勣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杂志新青年
下表是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及目录(节选)
目录(节选)
敬告青年(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现代文明史(陈独秀)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彭德尊)
◎国外大事记(记者)
……
◎国内大事记(记者)
国体问题
青岛税关交涉之结果
宪法起草之进行
……
◎世界说苑(李亦民)
德意志皇帝(威廉第二)
德意志之国民性
德意志之军人
……
提取材料信息,对《青年杂志》的封面及目录加以阐释。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如图)
20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开始衰落。一战后,伴随着英国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也开始式微。二战中曼彻斯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受到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二战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外迁,经济衰退导致城市就业岗位锐减。1961年至1983年间,制造业大量裁员,加工和贸易业纷纷倒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曼彻斯特城开始复兴。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该市成为英国西北地区商务、金融、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同时,政府制定“曼彻斯特科技城市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知识型、创意型、休闲型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
(1) 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 通过《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材料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
B.材料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商业交往,故B项错误;
C.据材料“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可知,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修建了邗沟,据材料“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可知,吴王阖闾为了征伐楚国,开通了运河,运送粮食,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整体战略,故C项正确;
D.材料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社会变革,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可知,南宋时期的人才选拔更加注重通过考试选举人才,这就减少了文人进入官僚队伍的限制,从而有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
南朝时期考试选官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选官方式,和地方权力是否扩大无关,排除B项;
南朝之前,官僚政治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南宋的学者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启蒙教材中,起到到普及儒学、教化时人的作用,体现了儒学教育的世俗化,D项正确;
根据图示内容无法提现政府的作用,排除A项;
图示内容仅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普及和世俗化,不能体现思辨,排除B项;
宋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重塑”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明朝实行的“里老人”制度,“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其目的是“化解纠纷,平息矛盾”,这体现了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C项正确;
“里老人”制度属于地方基层治理,不属于地方行政,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乡里断案以“礼”为准则,没有体现礼法结合,排除B项;
“里老人”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并未为了完善司法体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引进西方的国家管理制度,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即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A项正确;
《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得到施行,没有推动传统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洪仁玕的这一主张和洋务派无关,并且这时期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
《资政新篇》张没有体现农民的需求,并没有能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0年前后,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而是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翻译西方的书籍从自然科学类转向社会科学类,A项正确;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是西学东渐的深入,排除B项;
1901年才新政,1900年前还没有开始新政,排除C项;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变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该革命的活动轨迹主要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即北伐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A项正确;
B.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的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故B项错误;
C.解放战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故C项错误;
D.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国民大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没有体现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
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为经济恢复期,排除B项;
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所以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解决民生问题,C项正确;
材料中“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与深化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摆脱贫穷”,并非实现共同富裕,排除D项;
材料中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国内的“摆脱贫穷”问题,没有涉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古希腊地的历史学家称赞其他国家的文化,“并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这有利于古希腊地区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
希腊人称赞其他国家的文明与工商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古希腊人称赞其他国家的文化,认为古希腊的知识是受东方影响,这是古希腊人的认识,并非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中包含了其他文化的多种特征,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人对其他文化的态度,这与民主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英王亨利八世通过颁布法令,鼓励戏剧作家“创作宣传新教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戏剧内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新教强化了国王在英国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巩固英国统治,而英王鼓励戏剧作家宣传新教也是为了巩固国王统治,A项正确;
英王的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英国的目的并非建立民族国家,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排除B项;
材料鼓励作家关注世俗生活,“不应涉及对《圣经》的解释”,是为了巩固新教,加强英王的统治,排除C项;
规范戏剧创作是英王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传统的观点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但近年来,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者有了新的解释,认为新航路开辟与“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有关,这体现了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随着研究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
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几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排除A项;
材料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观察,排除C项;
近期学者和传统研究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拥有诸多实权,可以得出这一体制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B项正确;
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
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动势力绞杀而失败,排除C项;
经普遍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可知,美国的选择都是要与德国进行作战,说明美国是要放弃中立政策,A项正确;
美国的选择说明他们要放弃中立政策,介入欧洲的纷争,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并不能体现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与德国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CD项。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参加一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美国参加一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非洲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表格内容仅仅体现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更不能根据非洲国家间经济组织的建立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AB项;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仅仅根据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能说明非洲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合作,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合作,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变化:秦长城西至陇西,汉长城西段延至敦煌。原因: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在河西走廊置四郡进行管辖,长城向西延伸以防范匈奴并加强对该地的控制。
【小题2】态度:弃修长城。
说明: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解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秦汉长城的变化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分析。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信息: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篇幅可知,《新青年》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
阐释:根据材料中的篇目和主题,得出《新青年》中提倡青年要有斗志,分析青年与欲望,在刊物中宣扬科学,对孔子进行评议,设计内容广泛,其主旨多围绕对青年的希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冲突。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在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尤其侧重对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
故答案为:
信息:《新青年》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
阐释:《新青年》中提倡青年要有斗志,分析青年与欲望,在刊物中宣扬科学,对孔子进行评议,设计内容广泛,其主旨多围绕对青年的希冀。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在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尤其侧重对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设问要求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在小论文中要结合潍坊柴油机厂体现出的新中国经济的变迁进行说明,如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潍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与进一步深化规格开放。最后得出结论,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故答案为:
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潍柴参加支援治准工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扩大了生产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潍柴贯彻国家“八字”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实现扭亏为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978年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潍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潍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背景:①从无名小镇崛起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稳定;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兴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便利;殖民地众多,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②从世界棉纺工业之都到衰落的工业城市:以电力、石油化工等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没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城市设施遭到破坏;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综合国力下降;殖民体系崩溃,海外市场萎缩;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汽车的普及,人口大量迁居到郊区。
③从衰落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创意产业之都: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转型;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形成,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2】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
【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曼彻斯特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转折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写作“小史”的方法分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